雪竹賦(明末吳應箕賦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雪竹賦》是明末文學家吳應箕創作的一篇賦。此賦先讚佩雪竹的堅貞耐寒,繼而刻畫了雪竹備受摧殘、忍辱負重但又不甘欺壓的強者形象,並挖掘出了雪竹所象徵的“伏而不屈,困而不折”的精神力量,並將中華民族的道德和精神集中融會於雪竹形象之中,塑造了雪竹這一理想的象徵。全賦把雪竹的形象人格化,充分發揮了賦的特點,對雪竹曲盡其形,妙傳其神,並借物言志以三致其意,達到了一定的藝術高度。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雪竹賦
  • 作者:吳應箕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出處:《樓山堂集》
  • 作品體裁:賦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雪竹賦
偶過當塗,為吳令君所留,不得去。見邸舍階前有竹一叢,可玩,而為雪所壓覆地。予有感焉,遂為之賦。
嗟草木之多靡,無此君之挺特。雖寄生於荒階,亦不扶而自直。惟松柏之同心,歷歲寒而征力。瀉琴瑟之清響,漾琅玕之碧色。亭亭數竿,若俟予來。直造其下,不問誰栽。有友好我,時遺酒醅。謔浪笑傲,對之輪杯。予譽此竹,舉不可枚:蕭淡韻遠,清苦思哀;出群高節,利物美材。非風雨之異度,無塵之纏絯。興淇澳之足寓,儼渭川之在隈。
夫何寒風晝積,愁雲夜繁,俄而雪下,漉灑瀰漫。緣甍冒棟,平墀塞闌。千林變色,萬物改觀。曉起開戶,竹亦摧殘:體若拘系,狀如平攤。勢類強抑,意不肯定。葉搖搖而欲訴,枝拂拂而如摶。然其伏而不屈,困而不折。非尋尺之較直枉,聊衣裘之相襲裼。鶴沖霄而鎩羽,驥千里而在櫪。魏徵以倔僵而轉媚嫵,姬聖處譏讒而懷憂惕,汲黯抗揖於將軍,蘇武秉旄於夷狄,潛寧為米而折腰?侃以習勞而遠甓。冀太陽之呈暉。聽空庭之滴瀝。挾枝葉之扶疏,表性姿之儻俶。諒體骨之不柔,何污下之可溺?始吾致憾於霏霏,卒焉詠《詩》之“籊籊”。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當塗:今安徽當塗縣。
  2. 吳令君:作者好友,當塗縣令吳韓起。令君,對縣令的尊稱。
  3. 邸(dǐ)舍:指官邸。
  4. 玩:把玩,欣賞。
  5. 覆地:俯伏在地上。
  6. 嗟:嗟嘆。靡:倒下。
  7. 挺特:挺拔出眾。特,傑出的,特出的。
  8. 扶:扶持。
  9. 惟松柏之同心:竹與松、柏稱“歲寒三友”,故云。
  10. 征力:表現出生命力。
  11. 瀉:流淌。
  12. 漾:水溢出。琅玕(láng gān):青碧色玉石。
  13. 亭亭:聳立貌;高貌。
  14. 俟(sì):等待。
  15. 造:往,到。
  16. 好(hào)我:和我交情好。好,關心,喜愛。
  17. 遺(wèi):贈送。醅(pēi):未濾的酒。
  18. 謔(xuè)浪:肆謔放浪。笑傲:調笑開心。輪杯:舉杯。
  19. 舉不可枚:不可枚舉的倒文。
  20. 利物:對人有利之物。美材:良材。
  21. 異度:改變志向。
  22. 纏絯(gāi):纏繞,拘束。鮁,拘束。
  23. 淇澳:《詩經·衛風》中的一篇。詩以詠竹起興,有“綠竹猗猗”、“綠竹青青”、“綠竹如簀”之語。寓:寄託。
  24. 儼:好像。渭川:渭河平原。《史記·貨殖列傳》記載,漢人稱人渭川畝竹,其人如千戶侯等。“渭川千畝”:詠竹之典。隈(wēi):角落。
  25. 積:積聚。繁:多。俄而:頃刻,不一會兒。
  26. 漉(lù)灑:濕潤。
  27. 緣:附著。甍(méng):屋脊。冒:相當於“帽”,覆蓋。棟:正梁。
  28. 墀(chí):台階。闌:欄桿。
  29. 拘系:捆綁,束縛。平攤:平鋪展開。
  30. 勢類強抑:樣子好像是被強行壓制著。
  31. 拂拂:風吹動貌。摶(tuán):聚成團。
  32. 尋:古代八尺為一尋。枉:彎曲。
  33. 襲裼(xī):外衣遮蓋裡衣稱“襲”,外衣敞開布遮蓋裡衣稱“裼”,古代禮節重時,以“襲”為敬,禮節不甚重時以“裼”為敬。
  34. 鎩(shā)羽:羽毛摧落。
  35. 驥:良馬。櫪(櫪):馬槽。曹操《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36. 魏徵:唐貞觀時名相,以敢言直諫稱。《新唐書·魏徵傳》:“(太宗曰)‘人言魏徵舉動疏慢,我但見其嫵媚耳。”’
  37. 姬聖:指周文王姬昌,為崇侯所讒,商紂王將其囚禁,曾將伏羲八卦演變為六十四卦,後世尊之為聖人。憂惕:憂慮,警惕。
  38. 汲黯:漢武帝時名臣,以贛直稱。《史記·汲鄭列傳》載:當時人們對大將軍衛青畏憚,見之皆下拜,唯有汲黯對他只揖不拜,與之抗禮。抗揖(yī):行平等的拱手禮。
  39. 蘇武:漢武帝時持節使匈奴,被羈留十九年,其間吞氈餐雪,節旄盡落,猶持節不屈。《漢書》有傳。夷狄:指北方的少數民族。
  40. 潛:陶潛,陶淵明。作彭澤令時,不肯屈事督郵,發“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之嘆,棄官而隱。
  41. 侃:陶侃,東晉征西將軍,後任荊、江二州刺史期間,無事即朝夕運甓以習勞。甓(pì):即磚。
  42. 冀:希望。呈暉:放出光芒。
  43. 滴瀝:滴水聲。
  44. 挾:夾持。扶疏:枝葉茂盛分披的樣子。
  45. 表:顯露。儻俶(tǎngtì):傲儻,倜儻。風流蘊藉,卓爾不群。
  46. 諒:料想。
  47. 何:怎么。溺:沉溺。
  48. 霏霏:雨雪密貌,此代指雪。
  49. 籊籊:長而尖削貌。《詩·衛風·竹竿》:“籊籊竹竿,以釣於淇。”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因一個偶然的機會經過當塗,被吳令君所挽留,不得離去。見他屋舍台階前有一叢修竹,可供人賞玩。可是它被積雪所壓傾覆地上。我有所感,就作了此賦。
嗟嘆草木在冬天多為頹靡,沒有竹子挺秀特出的骨格。這些竹子雖然寄生在荒階之前,無人扶持卻能自己直立。只有松柏與它品性相同,歷經嚴冬卻能汲取生存的力量。竹叢流瀉出琴瑟般清純的樂聲,透露出蒼翠欲滴的綠色。數竿亭亭玉立的修竹,好像在等待我的到來。它們不管誰去栽種,都會順勢紮下根須。好客的朋友熱情款待我,不時地送我美酒,戲謔暢笑,傲岸不羈。面對這些修竹,輪番勸飲,頻頻舉杯。我讚譽這些竹子。它們有不可枚舉的優點。淡泊貞靜,韻致幽遠,清肅自苦,懷憂思衷;品行超群,高風亮節。是利世之物、有用之材。它們不因風吹雨打而改變初衷,也不因塵雜紛擾而折節改行。恍若淇澳之濱的綠竹環合屋舍,儼然是“渭川千畝”的竹林與我作伴。
奈何寒風於白晝勁吹,陰雲在晨夜間密布,繼而大雪紛飛,揚揚灑灑瀰漫四野。堆滿了屋頂使之增高,平沒了台階,落滿了欄桿。於是。千樹改變了顏色,萬物改變了面貌。早晨起來,打開門戶,看到那種竹子也受到了摧殘:枝幹好像被捆束著,齊刷刷平攤在地。其情勢如同是受到強力壓抑,然而它的意志卻不肯安服。那竹葉搖顫著像要訴說委曲,那枝幹擺動著像在盤旋掙扎。它們被強壓向匐而不屈從,遭受困頓而不折節。其被摧折並非是想以小委屈換取大好處的刻意計較,權且把這厚厚的積雪看作名貴的外衣吧。鶴鳥飛上雲霄卻因之摧落了羽毛,駿馬志在千里卻被繫於馬槽。魏徵由倔強而逐漸轉變為謙恭,周文王因遭譏讒誹謗而心懷憂懼。汲黯對將軍拒以揖拜,蘇武被囚異域卻始終不忘漢室使命。陶潛不事權貴,怎能為五斗米而折腰?陶侃以日運百磚而勞力勵志。期冀太陽呈放光輝,聽到空曠庭院中滴瀝的雪水聲,使得這竹子的枝葉茂盛紛披,重現出它的灑脫豪爽的性情姿態。體察到竹子的體骨生來就不柔弱,怎么會溺死於污穢的泥水之中!開始時我還為它被霏霏雨雪所欺而遺憾,但最終我卻以《詩經》中的“籊籊”詠贊它的挺拔與堅強。

創作背景

崇禎辛巳年(1641年),作者擬由貴池移家南京。夏天去南京,冬末返貴池。途經當途時,為友人當塗知縣吳韓起所留,見竹有感,遂成此賦。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作者一開篇就直接了當地抒發了對竹子由衷的讚美、敬佩之情,起筆便感嘆它像松柏一樣堅貞耐寒,不似小草一般隨風披靡,強調了竹子形象的偉岸挺拔,又讚揚這叢竹雖然生長在荒涼的台階下,卻不要扶持而自然挺直,並如松柏一樣生性耐寒,顯示了頑強的生命力,突出了竹子稟性的堅貞不屈。接下來作者還欣賞竹子流瀉出如琴瑟般清悠的聲音,閃耀著琅殲般青碧的光澤,讚嘆它美麗動人的姿色風韻。顯得竹子不僅英挺俊逸,形神俱佳,而且可親可近,可敬可愛。然後又遠觀靜賞並訴諸直覺變為近觀豪並理性思考,以想像之筆盡情讚美其風神韻致,給竹子塗上了濃厚的人格化色彩,作者久看不厭、物我兩忘的愉悅心情躍然紙上。隨後筆鋒一轉,慨嘆這叢偉岸挺拔的竹子競為大雪所欺。通過運用擬人手法,刻畫了一個備受摧殘、忍辱負重但又不甘欺壓的強者形象,但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對竹子的同情、憐憫上,而是進一步透過這種承受壓力與苦難的外觀,挖掘了雪竹所象徵的“伏而不屈,困而不折”的精神力量。“非尋尺之較直枉,聊衣裘之相襲裼”兩個流水關係的句子,用典靈活,情趣詼諧,而又恰切雪竹的形象特點,讚頌了雪竹不以雪壓為意、傲然對之的氣度。緊接著又用了兩個比喻,表明挫折與不利僅是暫時的,像鶴雖鎩羽而總會奮飛沖天,驥雖伏櫪而總是志在千里一樣,雪竹也會重新煥發它的英挺俊逸。至此,寫雪竹也達到了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的效果,與雪前之竹其形其神既形成鮮明的對比,又有竹之為竹的內在一致。作者對竹之讚佩景仰之情,也上升到一個新的境界。繼而作者引申開去,以六個古人的故事與竹相類比,借人喻竹,以竹寫人,賦予竹以新的形象和意義。這六個古人的故事既與望竹有巧妙的形態關合,又有深刻的內涵聯繫,因而絲毫不突兀、牽強。作者全力歌頌魏徵、姬昌等人,並將他們高尚品格代表的中華民族的道德和精神集中融會於雪竹形象之中,塑造了一個理想的象徵,並從中汲引出一種激揚進取的人格力量。這個象徵形象,既有深沉的歷史內涵,又有鮮明的現實色彩與個性風格。在完成雪竹形象塑造之後,作者的感情似乎得到了宣洩,行文基調也由明快轉沉重之後,變為激昂。於是最後作者希望太陽能重放光輝,重新看到竹子枝葉扶疏的丰神偉儀,飽含著作者的美好希冀和堅定信心。
全賦最大的特色是把竹的形象人格化,充分發揮了賦長於鋪陳、體物寫志的特點,對雪竹曲盡其形,妙傳其神,並且借物言志,三致其意,達到了一定的藝術高度,而象徵、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則層層深入地表現出了雪竹的象徵意義和內在的精神氣韻。

名家點評

湖南文學會副會長馬積高:歷來賦竹者多,但都不及此賦的情意悠遠,它不但反映了作者本人的不屈於惡勢力的倔強的品格,而且把同類人物的性格、情操也概括進去了。(《賦史》)

作者簡介

吳應箕(1594年—1645年),字風之,更字次尾,貴池(今屬安徽)人。天啟三年(1623年),針對世事作諷刺文《賣榴說》。天啟六年(1626年),為歌頌彥佩韋等五人死義事,作詩《蘇州行》。崇禎六年(1633年),與方以智、楊文聰等在南京舉國門廣業社。崇禎十一年(1638年),阮大鋮以附瑪削籍居南京,圖謀再起,與復社諸生為《留都防亂公揭》聲之。崇禎十二年(1639年),聞北方官兵恣掠民間情事,馬上作《無雞行》加以抨擊,崇禎十七年(1644年),為慰問和鼓勵獄中朋友周鑣,作詩《大風行》。著有《樓山堂集》、《東林始末》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