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白粉背蕨(Aleuritopteris niphobola (C. Chr.) Ching)是鳳尾蕨科、粉背蕨屬旱生常綠中小型蕨類植物。植株高可達15厘米。根狀莖短而直立,先端的鱗片披針形,邊緣棕色,全緣。葉簇生;柄纖細,葉片五角形,基部一對羽片最大,三角形,三回羽裂,無柄,對生,裂片斜出,披針形或鐮刀形,全緣。葉深綠色,葉軸、羽軸與葉柄同色,葉脈不顯。孢子囊群疏生,孢子圓形,周壁具顆粒狀紋飾。
分布於中國產四川西部和西北部、甘肅南部、青海東部、寧夏、山西,生長在海拔1300-2400米的山坡石縫中。
雪白粉背蕨性平,味淡;葉:味苦。止咳,調經,祛濕。治咳嗽,月經不調,赤白帶下。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主要變種,產地生境,生長習性,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旱生常綠中小型植物。植株高5-15厘米。根狀莖短而直立,先端的鱗片密,披針形,紅棕色或中部黑色,邊緣棕色,全緣。葉簇生;柄纖細,長4-13厘米,粗1毫米,紅棕色或烏木色,光滑或偶有與根狀莖上相同的鱗片;葉片五角形,長寬約1.5-3厘米,下部三回羽裂,上部一回羽裂;基部一對羽片最大,三角付多影形,三回羽裂,無柄,對生,水平開展或稍斜向上,除基部一片小羽片再次羽裂外,余為一回羽裂;裂片4-5對,長1厘米,寬2毫米,斜出,披針形或鐮刀形,全緣。葉乾後紙質或草質,上面光滑,深綠色,下面密被雪白色的粉末。葉軸、羽軸與葉柄同色,煮挨疊葉脈不顯。孢子囊群疏生,由2-3個孢子囊組成;囊群蓋寬,淡綠色,不斷裂,全緣;孢子圓形,周壁具顆粒狀紋飾。
主要變種
北京粉背蕨(Aleuritopteris niphobola (C. Chr.) Ching)不同於雪白粉背蕨在於葉片較大,長寬約3-4.5厘米,裂片上部邊緣有明顯的鈍齒,囊群蓋狹,遠離中脈。分付潤民犁布於中國北京(南口附近)、河北(上房山)、生長在海拔380米的牆壁上和石縫中。
無粉雪白粉背蕨(Aleuritopteris niphobola (C. Chr.) Ching)不同於雪白粉背蕨僅在於葉片下面不被白粉。分布於中國甘肅舟曲,生石縫中,海拔求民龍乎1 300-2000米。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產四川西部和西北部、甘肅南部、青海東部、寧夏(銀川)、山西(小五台),生長在海拔1300-2400米的山坡石縫中。
生長習性
配子體發育:雪白粉背蕨的孢子呈淺棕色,近球狀四面體型,具有3裂縫,在播種10天左右開始萌發,3裂縫開裂,長出假根,且第-個原葉細胞和假根垂直,孢子萌發類型為書帶蕨型;孢子萌髮長出假根後,基部細胞分裂成2-4個細胞,此時形成具有1條或數條假根和2-4個細胞的絲狀體,隨後絲狀體基部細胞一般不再分裂,端部細胞隨後經過縱裂形成具有6-12個細胞的絲狀體;絲狀體頂端細胞隨後進行分散分裂,形成一片細胞,而基部仍為細長的絲狀體,整體呈現匙狀,此吋視為進入片狀體階段。在片狀體前端的一側形成分生組織,由於分生組織的活動,逐漸發育形成心形但不對稱的幼原葉體,發育過程中也有少數形狀小規則的片狀體出現,播種葛凶台60天左右,大多數幼原葉休發育為典型的心臟形,原葉體發育類型為水蕨型。成熟配子體淺綠色,邊緣槳廈艱呈波狀,背腹面和邊緣均無毛狀體,無澱粉現象。在心形原葉體的假根密集區發育形成精子器,精子器圓球形,凸出原葉體表面;在心形原葉體腹面中肋頂端區域發育形成頸卵器,頸卵器直立凸出原葉體表面,較大,成熟後變為棕色。雪白粉背蕨的配子體為兩性配子體,此外,該種成熟孢子囊內有64個可育孢子,故雪白粉背蕨是正常的有性生殖種類。受精完成後,幼嫩胚胎逐漸發育形成孢子體葉,孢子體葉片及葉柄邊緣有澱粉現象,配子體葉逐漸變為枯黃狀態,隨後騙捆孢子體葉逐漸增加,最終發育成幼嫩植株。
主要價值
雪白粉背蕨性平,味淡;葉:味苦。止咳,調經,祛濕。治咳嗽,月經不調,赤白帶下。
主要價值
雪白粉背蕨性平,味淡;葉:味苦。止咳,調經,祛濕。治咳嗽,月經不調,赤白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