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江歸棹圖(雪江歸棹圖卷)

雪江歸棹圖

雪江歸棹圖卷一般指本詞條

《雪江歸棹圖》是北宋宋徽宗趙佶創作的一幅絹本設色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雪江歸棹圖》描繪的是冬日雪景山水畫。全圖不著色,僅以細碎之筆勾勒、點皴山石,淡墨渲染江天,襯映出皚皚雪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雪江歸棹圖
  • 作者:趙佶
  • 創作年代:北宋
  • 規格:縱30.3厘米,橫190.8厘米
  • 材質:絹本
  • 現收藏地:北京故宮博物院
  • 畫作類型:設色畫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形象,構圖,筆法,名家點評,歷史傳承,重要展覽,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雪江歸棹圖
《雪江歸棹圖》為絹本,設色,縱30.3厘米,橫190.8厘米。畫面起首遠山平緩,江面平靜,江中屑龍檔歸帆片片。進入中段祖整巴良以後,山勢漸漸高聳,白雪封山,銀裝素裹,江河坡岸隱現,其間點綴著樓觀、村舍、橋樑、棧道及人物活動,使整個畫面靜中有動。繼而趨於平緩,整福畫面面富有高低錯落的節奏感,使觀者仿佛身臨其境,坐於舟中,沿江眺望窗外時時變換的景色,充分展示了長卷繪畫的特點和魅力。畫幅的右上角有趙佶瘦金書“雪江歸棹圖”,左下角鈐“宣和殿制”印並“天下一人”花押。卷後有宋蔡京,明王世貞、王世懋、董其昌、朱煜五家題記。

創作背景

畫家在作品裡的隱喻特別是政治隱喻住往是自我內心的表露,如果結合作品的歷史背景及畫家的心態,也許能破解其意。
徽宗題寫的圖名“雪江歸棹”是否取天下“歸趙”之諧音,尚待考頁證,可以確信的是,在他繪製該卷之時,的確有大片國土“歸趙”:崇寧至大觀年間(1102—1110年),遼金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徽宗利用這個時機在西北、西南擴充了疆域、鞏固了邊遠地定請照區的地方政權,在短短的6年裡連續恢復和設定了10個州。如崇寧二年(1103年),攻西番地,復設湟州;次年,又收服鄯、廓二州州;崇寧四年(1105年),復設銀州;大觀元年(1107年),以黎人地置庭、孚二州,侵奪了南丹、溪峒,置觀州,在涪州夷地置恭、承二州;大觀三年(1109年),在瀘州州夷所納地套抹斷置純、滋二州,出現了北宋後期極少有的國土擴充的現象。
聯繫畫家繪製該圖的歷史背景,可以判定此時此刻畫家的心境,可以說,這是宋徽宗在得意之時的得意之作。

藝術鑑賞

形象

該圖畫北方雪景江山之景,布景開闊平遠,近實遠虛,主體山勢十分鮮明、突出,中、遠景的群山層層推遠,映帶自如。畫中的點景人物表現了漁夫、船家的江上生活,如歸棹、泊舟、捕魚、背纖等,村舍、橋樑和棧道散落於山腳,行旅、仆童和樵夫等穿校其間,遠處宮觀隱現,雪色迷茫,寒氣襲人。

構圖

宋徽宗很少畫山水,其構圖與王詵的《煙江疊嶂圖》頗為相近,可知出自宣和殿的山水畫與王詵的藝術聯繫,屬李成雪景寒林一路的餘緒諒榆。

筆法

行筆尖勁峭拔、細碎,樹木造型卻顏有姿態,寺觀的用筆尖峭爽利,流露出作者長於畫枝條和界畫,這來自於作者的花鳥畫和界畫的藝術功力。從用筆來看,時時處處流露出瘦金書硬尖利的筆畫特性和在轉折處喜用偏鋒、側鋒的運筆習慣,與徽宗的書法筆性相近,這種筆性宙采體必定會十分自然轉換山水畫用筆。

名家點評

清代畫家吳升《大觀錄》:“格制頗與晉卿《漁村小雪》相似,但氣韻風度凝重蒼古,直闖王右丞堂奧。”

歷史傳承

《雪江歸棹圖》至清代以來流傳有緒,曾經梁清標、張應甲遞藏,最後經乾隆帝、嘉慶帝、宣統帝御藏,《東圖玄覽》、《石果寶笈·續編》、《清河書畫舫》、《玩瑚網》、《大觀錄》等著錄。民國年間,被溥儀盜出宮外,後散落民間,轉入張伯駒先生之手。1962年,張伯駒先生將該圖捐獻國家,文化部文物局(今國家文物局整盼照簽)撥故宮博物院

重要展覽

2015年9月8日至11月8日,《雪江歸棹圖》在故宮武英殿舉辦的“石渠寶笈特展”中展出。

作者簡介

趙佶(1082.11.10—1135.06.05),即宋徽宗(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在位),宋神宗趙頊的第十一子、宋哲宗趙煦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歷任鎮寧軍節度使、司空、昭德軍節度使等要職。

重要展覽

2015年9月8日至11月8日,《雪江歸棹圖》在故宮武英殿舉辦的“石渠寶笈特展”中展出。

作者簡介

趙佶(1082.11.10—1135.06.05),即宋徽宗(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在位),宋神宗趙頊的第十一子、宋哲宗趙煦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歷任鎮寧軍節度使、司空、昭德軍節度使等要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