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事件背景,事件經過,事件結果,社會評價,相關報導,
事件背景
1942年,中國軍民的英勇抗戰和太平洋戰爭的深入,使窮兵黷武的日本侵略軍兵員匱乏,財力枯竭。為挽救危局,日軍企圖以富庶的冀中作為其後方供給基地。於是調集5萬餘兵力,由華北派遣軍最高指揮官岡村寧次直接指揮,對冀中腹地開始了空前殘酷的“五一”大“掃蕩”。冀中形勢驟轉直下,抗日戰爭進入最艱苦時期。在反“掃蕩”鬥爭中,冀中八分區首當其衝成為敵人“掃蕩”突擊的重點。
事件經過
遵照上級指示,冀中軍區各主力部隊大多跳到外線作戰,敵之“掃蕩”基本撲空。冀中軍區第八分區司令員常德善、政委王遠音率分區機關和所屬二十三團二營本已轉移到任(丘)、河(間)、大(城)地區,為尋找在饒陽遭受嚴重損失又失去聯繫的所屬三十團,於1942年6月初返回中心區,駐獻縣泥馬頭一帶,並於6月7日進駐雪村。部隊立足未穩,就頻頻接到敵情急報,敵人從梁家村、肅寧縣城、獻縣臧橋、饒陽方向以數倍於冀中軍區第八分區之兵力向雪村壓來,敵人依仗其數量(冀中軍區第八分區約六七百人,敵有4000人)和裝備(冀中軍區第八分區無重火器,輕、重機槍也很少,且彈藥奇缺)上的絕對優勢,精心擺下了一個四面包圍的“鐵桶陣”,妄圖“圍剿”第八分區於雪村。
1942年6月8日拂曉,敵人以步、騎、炮、坦諸兵種配合,向雪村展開猛烈進攻,雪村頓時變成一片火海。司令員常德善、政委王遠音見情況緊急,立即率領分區機關和部隊且戰且走,向河(間)肅(寧)路北突圍。從6月8日拂曉到黃昏,戰鬥的硝煙一刻都沒有停止。激戰的槍炮聲、飛機的呼嘯聲、子牙河的咆哮聲以及人喊馬嘶聲,構成了一個最為殘酷的戰爭場面。司令員常德善抓過一挺機槍,沖在隊伍的最前面。八路軍將士在司令員的帶領下,以勇猛無畏的英雄氣概,在雪村村北的開闊地上、溝渠中,與敵人展開了殊死拼殺,許多戰士赤膊上陣,揮舞著大刀,撲向敵人;將士們冒著敵人的四面圍堵,呼嘯轟爆的炮火,奮勇衝殺,一批又一批戰士倒下,八路軍將士毫不畏懼,仍然浴血奮戰。由於地形開闊,敵騎兵和車子隊從兩側迂迴側擊堵擊,常司令員的右腳、左手多處受傷,仍用肩膀頂住機槍繼續射擊,突圍至河肅路以北張莊村一帶,身中20多彈,壯烈犧牲。政委王遠音身負重傷,飲彈自盡。三十團政委汪威、副團長肖治國、總支書記沈笑天、二十三團二營長邱福和、分區偵查股長楊克夫等為國捐軀。三十團警衛連,都是20歲以下的青少年,也全部以身殉國。
黃昏,戰鬥基本結束,當地村區幹部和民眾,冒著敵人連續“清剿”“掃蕩”的危險,連夜打掃戰場,收容失散人員,掩埋烈士遺體,掩護救治傷員,免遭敵人第二天挨村挨戶搜查時的損失。有個老百姓找出個棺材,為常司令員收屍並掩埋。但漢奸告密,頭晚上埋的,第二天一早縣城裡的敵人就出來了。他們把屍體挖出來,把頭砍去,掛在河間城門上,掛了很長時間,都只剩骨頭了。
雪村見證了日軍的暴行和罪惡,也見證了廣大指戰員不畏強敵、浴血奮戰、前仆後繼、不屈不撓的英雄氣概。抗日英烈們英雄事跡流芳百世,永遠使人懷念。
事件結果
雪村戰鬥是八分區組建以來歷時最長、規模最大、戰鬥最激烈、損失最慘重的一戰。八分區指戰員在敵我兵力極其懸殊的情況下,浴血奮戰一整天,司令員常德善全身20多處受傷,仍然用肩膀頂住機槍向敵人掃射,直至流盡最後一滴血。政委王遠音在戰鬥中身負重傷,為了不被鬼子抓住,飲彈自盡,壯烈犧牲。
社會評價
雪村之戰,第八軍分區雖然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不但沒有失敗,反而由此開始走出低谷,愈挫愈奮,愈戰愈勇,不斷迎來曙光,走向勝利。當時突圍出來的科、股長、基層幹部以至普通戰士,有的還帶著傷,只要能行動,都自動聯絡失散人員,不分建制單位自動組織起來,晝伏夜行,躲開敵人“清剿”,不避千難萬險,越過敵人重重封鎖線,千方百計尋找部隊。很快又集結編起了三個大隊三四百人,其中絕大部分是二十三團、三十團及分區直屬隊的失散人員。第八軍分區部隊創造出交通破擊戰,開展地道戰、地雷戰,組成武工隊插入敵人心臟,克據點、拔炮樓,發起青紗帳攻勢等一個又一個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壯舉。直到把日本侵略軍趕出中國去。
相關報導
2024年4月25日報導,河北肅寧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在遷移雪村戰鬥犧牲的烈士遺骸過程中,發現其中一名烈士雙臂抱在胸前緊握一張年輕女性的照片。這張被烈士緊握82年的照片被修復了,照片中的女子端莊秀麗。據了解,這位烈士除了緊握的照片,在他的身邊還發現六枚銅板、四發子彈,四個白色的襯衣扣子等遺物。6月12日,復旦大學分子考古實驗室發布訊息:受滄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邀請,復旦大學分子考古實驗室對滄州市肅寧縣雪村出土遺骸進行了體質鑑定研究。該批遺骸由滄州市肅寧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發掘,共90箱。體質鑑定結果表明,肅寧雪村出土遺骸有多個個體混合的情況。經統計,肅寧雪村出土遺骸的最小個體數為101例。在101例個體中,可鑑定性別的個體為52例,有10例女性或疑似女性的個體,還有4例嬰兒期(0-2歲)個體,4例幼兒期(3-6歲)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