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鈴(唐·張祜詩)

雨霖鈴(唐·張祜詩)

《雨霖鈴》是唐·張祜詩,出自《全唐詩》。安史之亂中【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官軍收復西京長安,明皇自成都還,於望京樓命樂工張徽奏《雨霖鈴曲》,不覺悽愴流涕。此曲後用作詞牌。張祜此詩系採用唐教坊《雨霖鈴曲》而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雨霖鈴
  • 作品別名:雨霖鈴曲
  • 創作年代: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張祜
原文,作者介紹,翻譯,賞析,詞牌介紹,

原文

雨霖鈴夜卻歸秦,猶是張徽一曲新。
長說上皇垂淚教,月明南內更無人。

作者介紹

張祜(約785—849?), 字承吉,邢台清河(一說山東德州)人,唐代詩人。出生在清河張氏望族,家世顯赫,被人稱作張公子,有“海內名士”之譽。張祜的一生,在詩歌創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張祜以是得名,《全唐詩》收錄其349首詩歌。

翻譯

在夜深燈火闌珊、霖雨纏綿時分,唐明皇由蜀中返回長安,安史之亂都過去了,但唐明皇情況就像樂工張徽彈奏的《雨霖鈴曲》一樣,還是沒有什麼變化,依舊沉湎聲色。張徽述說唐明皇彈曲垂淚思念楊貴妃,但是明月下南宮深處還是一片寂靜,唐明皇黯然落寞。

賞析

全詩共四句,以追述始,寫唐明皇自蜀返京,由蜀入秦,恰逢霖雨之夜。地點、情景依舊,然人事全非。使人睹此情景就自然而然地聯想起安史之亂,唐明皇倉惶出逃,聯想起馬嵬坡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長恨歌》),聯想起棧道雨中唐明皇悼念貴妃聞雨而作《雨霖鈴曲》的淒涼慘景。詩人讓讀者產生這么多的聯想,是為了讓人對唐明皇的悲涼處境作一深刻反省。
唐明皇開元年間,天下大治,四海晏然,史家盛稱為“開元之治”。然而,到了天寶末年,唐明皇寵幸佞臣,沉湎聲色,終日與楊貴妃晏游嬉戲,朝政荒廢,怨聲四起。可是不久,“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長恨歌》),安祿山史思明發動的叛亂,撕毀了唐明皇的美夢,迫其棄都西逃。荒淫無道,寵幸佞臣,把唐明皇送上了悲涼的人生之路。西京收復後,唐明皇由蜀歸秦,景況是否會改變一下呢?詩人這樣寫道:“猶是張徽一曲新”。與上句聯繫起來,恰恰與詩人的未言之意構成鮮明的對比。前者,唐明皇是落難帝王,進不能保社稷,退不能保寵妃,身不由己,悲苦自知;如今,唐明皇是返京的皇帝,青山依舊,江山未改,一切都是那樣的熟悉,他又可以稱孤道寡,君臨天下了。然而,物是人非,愛姬已命喪馬嵬,在唐明皇的耳中眼中,只有那雨中棧道和霖雨鈴聲還有一點新鮮感,只有張徽奏的《雨霖鈴曲》還能打動他那木然的靈魂和死去的心。張徽彈奏的是什麼呢?是唐明皇的愛戀、怨恨、悼念和追悔嗎?唐明皇聽來也許是,不然,他何以感到親切,何以悽愴流涕!然而,詩人聽來卻別有韻致:“長說上皇垂淚教,月明南內更無人”。
從《雨霖鈴曲》中,詩人聽出樂工張徽在久久地敘說唐明皇垂淚授曲的情形。叛賊橫行,山河破碎,生靈塗炭,唐明皇偏安一隅,不思收復河山,卻一直沉湎舊情,念念不忘被逼自縊於馬嵬坡的楊貴妃。他常常垂淚向張徽傳授自製的《雨霖鈴曲》,用以表達對楊貴妃的思戀和懷念。作為一個人,唐明皇這種做法無可厚非。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但是,作為一個帝王,一個國家陷於戰亂時期的帝王,即使他已經遜位,這樣沉湎個人私情也不免讓人感到太過兒女情長
總之,這首詩熔批判和同情為一爐,而詩人那顆憂國憂民之心又隱含其中,構成了陰鬱、悲涼的基調,給人一種強烈的歷史感和現實感。

詞牌介紹

《雨霖鈴》,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歸入《雜歌謠詞》。傳說是唐明皇李隆基所作。據《明皇別錄》載,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唐明皇避難入蜀,南入斜谷,逢霖雨不止,連綿彌旬,於棧道雨中,明皇聞鈴聲與山相應,痛悼死在馬嵬坡的楊貴妃,“因采其聲為《雨霖鈴曲》,以寄根焉。”
時梨園樂工張徽從至蜀,明皇以其曲授之。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官軍收復西京長安,明皇自成都還,於望京樓命樂工張徽奏《雨霖鈴曲》,不覺悽愴流涕。此曲後用作詞牌。張祜此詩系採用唐教坊《雨霖鈴曲》而作。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