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雪(金克木詩作)

雨雪(金克木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主情以詩人“我”的形象出現,從我的感官、我的視野,來描寫對對方的好感和愛戀,而且多次用“我喜歡”、“我們可以”、“我可以”等詞語,強調主觀的感情。這種看似不成熟的筆法特別適合表達少年時代純真的初戀。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雨雪
  • 創作年代:當代
  • 作品出處:新詩(1936年)
  • 文學體裁:現代愛情詩
  • 作者:金克木
作品原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雨雪 金克木
我喜歡下雨下雪,
因為雨雪是你的名字。
我喜歡雨和雨中的小花傘,
我們可以把臉在傘下藏著;
我可以仔細地比比雨絲和你的頭髮,
我可以大膽一點偷看你的眼睛。
我喜歡有一陣微風迎面走來,
於是你笑了笑把傘轉向前面;
我喜歡假裝數傘上的花紋,
卻偷看傘的紅光映上你的臉;
於是我們把腳步放得更慢,更慢,
慢慢地聽迎面來的細語的雨點。
我喜歡春天的江南,江南的春天;
我喜歡微雨的黃昏,黃昏的微雨;
我喜歡微雨中小小的紅花紙傘;
我喜歡下雨,因為我喜歡你。
但我更喜歡晶瑩的白雪,願意作雪下柔軟的泥。

作品鑑賞

讀《雨雪》很容易讓人想起戴望舒的《雨巷》。《雨巷》寫春雨中的油紙傘,寫在雨巷的徘徊和期待、惆悵和愁怨,風格抑鬱低沉。金克木是戴望舒當年的詩友,金克木的《雨雪》也寫春雨,也寫油紙傘,然而明麗清新,歡快活潑,稚氣可掬,在這裡沒有一絲愁緒,心無纖塵,玲瓏剔透。這在20世紀30年代象徵主義詩風興起的潮流中,是很少有的。
雨雪
金克木的這首詩,與象徵主義的憂鬱毫無關涉。《雨雪》一詩明麗得如同“五四”時期汪靜之湖畔詩人的情詩,這首詩喚起了人們對少年時代天真美好的記憶,這也許是詩人已經從憂鬱里走出來了,也許是詩人讀透了叔本華與柏格森,因此能夠灑脫地回到少年時代的自我。因此這首詩在當時的詩壇上,是屬於別一種境界,別有一番情趣的。
青年時代,情竇初開,正好是,臨近初戀而又情意朦朧的時節,在這個時期,朦朧的初戀既神秘又美好。每個細微的動作,每一個無意的眼神都帶來無窮的遐想與意味。本詩中寫在傘的遮蓋下,看你的秀髮,看你純淨的眼神,看你的微笑,看你臉上青春的紅暈,看你擺弄小花傘,放慢腳步諦聽雨打紙傘的輕快絮語。這一系列的動作與細節,惟妙惟肖地寫盡了青少年純潔無瑕的心態與純真的情感。
詩的構思精巧而又自然。詩從喜歡下雨下雪破題——“因為雨雪是你的名字”——很自然地進入了情境。接下來,以小花傘作為中心意象,以兩節文字作為鋪墊,充分地抒寫傘下的情趣。第四節前四句把詩境開擴了一些,把鏡頭拉開了一些,仿佛要作結尾的樣子。等讀到最後二句,我們才記起詩題里那個“雪”字,於是,一個突兀的轉折,詩意深化了:雨是我所喜歡的,因為在雨中我喜歡上了你,但我更喜歡雪,喜歡你向我作更深入的感情滲透,我渴望是雪下的泥,把你的晶瑩一滴滴地全部滲透進我的溫柔里。

作者簡介

金克木,生於1912年,安徽壽縣人。1928年任國小教員,1950年到北京求學,開始發表詩文。1955年在北京大學圖書館當職員,半年後離職。1958年曾到香港,為《立報》編輯;次年又到湖南教書。1941年到印度加爾各答,任《印度日報》(中文)編輯。1946年回國後,任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1948年任北京大學東語系教授。在20世紀50年代與戴望舒相交論詩,曾於1956年出版詩集《蝙蝠集》;到20世紀80年代,還寫了《寄所思二章——紀念戴望舒逝世三十周年作》。他作詩不多,致力於古印度詩歌翻譯與研究工作,主要譯作有《致法利呵三百詠》、迦利陀沙的《雲使》、《印度古詩選》,巴勒斯坦詩歌《控訴》、泰戈爾《我的童年》以及《古代印度文藝理論摘譯》等。並有專著《梵語文學史》、《中印人民友誼史話》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