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經歷,家庭成員,個人生活,情感經歷,嗜書如命,主要作品,詩歌合集,理論合集,翻譯作品,人物評價,後人紀念,
人物經歷
1919年,考入宗文中學。
1925年6月,上海大學被封。秋,轉入震旦大學學習法語。
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詩集《我的記憶》。
1935年春,被裡昂中法大學開除回國, 開除原因一說是在中法大學學習1年多時間,不上課,不按時交作業,年終也不參加考試,到了期限即回國;一說是在西班牙旅遊期間參加反法西斯遊行,法國警方通知中法大學當局, 這個學生不能再留法國。3一4 月,乘船回國到上海。不久,與施絳年解除婚約。先開始籌辦《現代詩風》雜誌。
1936年10月,戴望舒與卞之琳、孫大雨、梁宗岱、馮至等人創辦了《新詩》月刊,這是中國近代詩壇上最重要的文學期刊之一。《新詩》在1937年7月停刊,共出版10期,是新月派、現代派詩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場所。
1937 年1月第3 本詩集《望舒詩稿》由上海雜誌公司出版。抗戰爆發後,戴望舒轉至香港主編《大公報》文藝副刊,創辦《耕耘》雜誌。
1938年3月,一起發起成立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5月,抵達香港。8月,主編《星島日報·星島》副刊。
1939年3月,“ 文協”香港分會成立, 為適應環境,改稱為“ 中華全國文藝界協會留港通訊處” ,戴望舒當選為首屆幹事, 同時兼任研究部和西洋文學組負責人,《文協》周刊編輯委員。
1941年底,因宣傳革命,被日本人逮捕入獄。
1943年1月,給穆麗娟寄“離婚契約” 。5 月30 日,與楊靜( 麗萍) 在香港結婚。
1946年3月,全家赴上海。8月,經周煦良介紹,任暨南大學教授,教西班牙文。
1947年7月,因參加教授聯誼會、支持進步學生愛國民主運動,被暨南大學解聘。8月,任上海市立師範專科學校教授、中文系主任,教唐詩研究和中國古代小說史,同時兼任上海音樂專科學校教授,教音韻學。
1948年5月,因參加教授罷課, 被上海市立師專校長串通地方法院,污陷控告,說是香港漢奸文人,出票傳訊,被迫離滬,攜妻女再度赴港。
1949年2月,與楊靜離婚。3月,離港抵北平。6月,參加在北平召開的中華文學藝術工作代表大會。後擔任新聞出版總署國際新聞局法文科科長,從事編譯工作。
家庭成員
關係 | 相關資料 |
---|---|
父親 | 戴立誠,字修甫(1881-1936),祖籍南京祖洪成谷村。 |
母親 | 卓佩芝,祖籍浙江南塘。 |
姐姐 | 戴瑛,名麓玫,小名阿寶。 |
第一任妻子 | 穆麗娟,1917年生於浙江慈谿,著名作家穆時英之妹。1936年與戴望舒結婚,1943年離婚。 |
第二任妻子 | 楊靜(麗珍),1943年與戴望舒結婚,1949年離婚. |
長女 | 戴詠素,1937年生,穆麗娟之女。 |
次女 | 戴詠絮,1943年生,楊靜之女。 |
三女 | 戴詠樹,1945年生,楊靜之女。 |
以上資料整理自 |
個人生活
情感經歷
戴望舒一生與三位女性有不解之緣,他的初戀是施蟄存的妹妹施絳年,而他的第一任妻子是穆時英的妹妹穆麗娟,第二任夫人是楊靜,然而三位女性卻並沒有哪一位能與他相持一生,最後只留下令詩人的一生難以釋懷的愛情悲劇。
1927年,大革命失敗,戴望舒、杜衡到松江縣施蟄存家避難。這個時期,戴望舒愛上了施蟄存的大妹妹施絳年。施絳年雖然比他年幼5歲,卻因受到良好的教育,懂得感情,開朗、活潑、富有個性,不像戴望舒那樣既衝動又憂鬱內向。兩人性格上的差異造成彼此感情上的不平衡,再加上戴望舒童年一場天花後臉上留下的瘢痕,也使施絳年不悅,這給他們的愛情蒙上了陰影。1928年,戴望舒以跳樓相逼,施絳年無奈只得接受戴望舒。1931年,兩人訂婚,施絳年此時實已愛上他人,便以希望戴完成學業以保證以後經濟無礙催促他出國讀書。第二年,戴守約前往法國留學。在法國沒過多久便傳來施絳年移情別戀的訊息,戴望舒傷心不已,無心學習。1935年5月,戴望舒回到上海,證實施絳年已移情別戀,他便當眾打了施絳年一記耳光,然後登報解除婚約,結束了這段長達8年的苦戀。
沉浸在失戀傷痛中的戴望舒,當時住在劉吶鷗的江灣公園的公寓,與穆時英一家挨得很近,為了撫慰戴望舒愛情的傷口,穆時英將自己的妹妹穆麗娟介紹給戴望舒。小他12歲的穆麗娟的清純、秀麗一下就迷住了戴望舒,使他很快從感情的困厄中掙脫出來。1936年,兩人在上海舉行了盛大的婚禮。穆麗娟是仰慕他的才華與他走到一起的,兩個人本應該有很好的婚後生活。不幸的是,戴望舒根本不懂得怎樣去愛一個女人,在家只顧自己讀書寫字,很少與妻子交流,直把一顆愛著他的心,降到冰點,離開他時,他才後悔,再次以死相逼,然而這回也沒能把妻子逼回來1940年冬,戴望舒無奈離婚協定上籤字。戴望舒無奈的再次陷入愛情的悲劇之中。
1942年,戴望舒與同在大同圖書印務局的抄寫員楊靜相識,並很快進入熱戀。儘管楊靜的父母竭力反對,但楊靜是個充滿個性的女孩,她衝破種種阻力,毅然與大她21歲的戴望舒結了婚。楊靜從小長在香港,嬌小美麗,活潑好動,結婚時才16歲,由於彼此性格和年齡的差異,加之婚前缺乏深入了解,婚後不久便出現了感情上的裂痕,常常因生活上的瑣事吵架。1948年末,楊靜愛上了一位姓蔡的青年,並向戴望舒提出離婚,戴望舒做出了種種努力希望挽回,然而楊靜心意已決無法挽回,戴望舒只得一直不在離婚協定上籤字。楊靜無奈之下與姓蔡的青年相偕出走。
嗜書如命
喜歡看書和買書是文人的共同愛好,戴望舒嗜書如命。喜歡書的文化人,即使因為囊中羞澀,買不起書,光是看一看,摸一摸,也會感到其樂無窮。戴望舒最喜歡逛塞納河左岸的書攤,他說:“就是摩挲觀賞一回空手而返,私心也是很滿足的,況且薄暮的塞納河又是這樣的窈窕多姿!”戴望舒留學法國期間,雖然衣食無著,人在異鄉,但只要手上有錢,總會量力而行,日積月累,竟然買了不少書。好友施蟄存對此艷羨不已,寫信給戴望舒時說:“聽說你有許多書運來,甚想早日看見。”施蟄存也經常委託他幫忙買書,兩位好朋友在面對好書時,總是不可遏止地想著要去擁有它。施蟄存講到戴望舒在信中所講的巴黎書業的盛況時,總是會發出可憐兮兮的嘆息:“我只恨無錢,不然當寄你三四百元給買大批新書來看看也。珍秘書之嗜好至今未除,希望繼續物色,雖無書寄來,目錄也好。
主要作品
詩歌合集
作品 | 首版信息 |
---|---|
《我的記憶》 | 1929年,水沫書店出版 |
《望舒草》 | 1933年在國外編訂 |
《望舒詩稿》 | 1937年,上海雜誌公司出版社 |
《災難的歲月》 | 1948年,星群出版社初版 |
《戴望舒詩選》 | 1958年初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後人輯 |
《戴望舒詩集》 | 198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整理,初版,戴望舒生前版本已軼 |
《戴望舒詩存》 | 時代出版社,出版年代不詳 |
以上資料整理自 |
理論合集
作品名稱 | 相關信息 |
---|---|
《小說戲曲論集》 | 1958年,作家出版社初版 |
《讀李娃傳》 | 1952年,巴黎大學北京漢學研究所印 |
以上資料整理自 |
翻譯作品
《少女之誓》法國沙多勃易盎著、《鵝媽媽的故事》法國沙.貝洛爾著、《義大利的戀愛故事》、《兩次戰爭間法國短篇小說集》、《義大利短篇小說集》、《小城》等作品。
人物評價
戴望舒能在文學史上留名最大的原因是他所創作的優秀的詩歌,他本人也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因為其風格獨特的詩作被人稱為現代詩派“詩壇領袖”。1927年,他的詩《雨巷》顯示了新月派向現代派過渡的趨向,而1929年所創作的《我底記憶》則成為了現代詩派的起點。(錢理群)
戴望舒詩歌中的憂鬱情思為基點,詩歌中所蘊含的既有古典意味的生命感受。首先,戴望舒的愛情詩在表現愛情的隱私性以及表現愛情時多運用女性意象方面,明顯地受到晚唐詩人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是對溫、李詩歌相思主題的現代連釋。同時,愛情成為詩人人生體驗的主要內容之一,這體現了戴望舒詩歌的現代性。綜言之,戴望舒的愛情經歷是現代的,愛情特質是現代的,但他所賦予的表現形式卻是古典的、傳統的。其次,戴望舒詩歌中的悲秋主題深受中國古典文學的影響,詩人以詠秋的傳統題材來呈現現代人寂寞與青春煩憂的感傷情懷,加強了詩歌的審美張力。而理解隱藏在悲秋主題背後的死亡意識則能更好的理解詩歌中的憂鬱情感。分析戴望舒的《致螢火》等詩篇,我們還可以發現詩人的死亡想像與書寫方式屬於典型的道家文化系統。最後,戴望舒詩歌中的田園鄉愁與牧歌情懷是一種傳統的人間情懷的流露,深具東方詩的神韻,而漂泊的、倦行的旅人形象不僅受到中國古代詩歌羈旅者形象的影響,同時尋夢者與夜行人形象又明顯地帶有西方象徵主義的影響,構成了一個帶有現代性意味的創作母題。作為一位深受中西文學和文化影響的詩人,戴望舒積極尋找中西詩歌藝術的融合點,創造出了屬於自己民族的現代詩。戴望舒在新詩的民族性建構方面的一些經驗和做法啟示現當代作家們: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現代中國新詩的創作,應該以民族文化審美心理機制為基礎,以民族精神為靈魂,來吸收外國文學的藝術營養,建構具有現代這一時代特色的中國文學的民族性。(李偉超)
後人紀念
戴望舒紀念碑牌位於法國里昂大學的校園內,碑牌位於一叢丁香花旁,紀念牌上用中文寫著:“紀念中國詩人戴望舒里昂中法大學學生”。1932年-1934年,戴望舒在此學習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