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雪意

《雨夜雪意》是宋代文學家方回的詩作。此詩結構特點是奇兩句寫“雨夜”,偶兩句寫“雪意”。雨夜是實景,意境淒涼冷寂,但詩人執著於“吾道”的精神不減。雪意是虛景,遙峰之“雪”乃清曉眩目之雪,為詩人的聯想、想像。相比而言,夜景色調晦暗,雪意色調明朗;“雨夜”是現實,“雪意”則具有某種理想意味。首聯以“洶湧”、“戰”形容風,又顯示出江西詩派用詞求新的特點。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雨夜雪意
  • 作者:方回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出處:《桐江集》
  • 文學體裁五古
  • 題材:即景感懷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論,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雨夜雪意
洶湧風如戰,蕭騷雨欲殘。
遙峰應有雪,半夜不勝寒。
吾道孤燈在,人寰幾枕安。
何當眩銀海,清曉倚樓看。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戰:通“顫”,此處形容風聲。
2、蕭騷:象聲詞,可形容雨聲、風聲和水聲等,此處形容雨聲。
3、欲殘:將盡。
4、勝:承受得住。
5、吾道:《後漢書·鄭玄傳》記鄭玄馬融學,辭歸時,馬融說:“鄭生此去,吾道東矣。”後以“吾道”喻學問和學術事業。此句意謂在燈下讀書、做學問。
6、人寰(huán):人世間。
7、枕安:猶安枕。
8、銀海:銀色的海。此語雙關,既指雪景,亦指眼睛。道家語眼睛為“銀海”。宋·蘇軾雪後書北台壁》:“凍合玉樓寒起粟,光搖銀海眩生花。”
9、清曉:清早。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風到得很猛烈,好像在激戰一樣。雨蕭條淒涼,眼看就要停止。
遙遠的山峰上該是下了大雪吧。半夜裡寒冷得令人無法忍受。
我所奉行的至道,如同眼前的孤燈一樣獨自明亮。世界上有幾個人能高枕無憂呢。
什麼時候能有耀人眼目的雪景呢,大概明天一早就可以倚樓觀賞了。

創作背景

此詩為作者於元至元十四年(丁丑,1277年)一個冬天的風雨之夜,是宋室投降後的第二年冬令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詩著意刻畫詩人在風雨交加的寒夜裡的感情活動。這首詩的題目為《雨夜雪意》,“雨夜”是實寫。“雪意”是虛寫,寫“雨夜”的目的,還是為了寫“雪意”。
一、二句“洶湧風如戰,蕭騷雨欲殘”,描寫雨歇風嘯的夜景。“雨欲殘”而“風如戰”,說明即是雨馬上停了而猛烈的寒潮也不會消減,預示著將有一場大雪來臨。“遙峰應有雪,半夜不勝寒”,通過自己的感覺和推想來寫“雪意”。這兩句雖以寫景為主,但“如”“欲”這兩個帶有主觀色彩的虛詞又包含了詩人的心理活動。寒夜裡,大雨雖然已經停息了,但狂風呼呼,卻依然會給人帶來幾分煩躁和不安,冬夜的寒氣使詩人想起了大雪。
“遙峰應有雪,半夜不勝寒。”詩人猜想,那遠處的山峰上也許有雪吧,不然這風雨之夜怎么如此寒冷難熬。這兩句似從唐人祖詠“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化出,但是一個倒裝結構,詩人有意將“有雪”前置,強調自己的心理感受,照應標題的“雪意”。“半夜不勝寒”則由景寫到人,開啟次二句:“吾道孤燈在,人寰幾枕安?”詩人在寒冷的冬夜裡煎熬著,無人相伴,只有一盞“孤燈”在寒風中搖曳。在昏暗的燈光中,詩人翻來覆去,輾轉難眠。“何當眩銀海,清曉倚樓看。”詩人希望自己清曉起來,看到不再是淒風苦雨,而是一派風停雨歇,銀裝素裹的壯麗美景:到處是如銀的房子,如銀的樹木,還有那銀山般的“遙峰”,詩人在幻想中構造了這樣一個清曠而素潔的意境。“雪意”洗淨了詩人心中的煩躁和不安,而且還淡化了他在寒夜中的痛苦。
全詩由詩人的心理活動帶動景物描寫,首先從雨夜的狂風細雨起筆,然後轉寫自己內心的苦悶,最後抒發自己對純淨的雪景的嚮往,情景交融,含蓄深厚。

名家評論

《江西派詩選注》:“遙峰”兩句是方回提倡的“變體”。“遙峰”對“半夜”,“雪”對“寒”,字面不甚工切,而語勢卻很自然。

作者簡介

方回(1227—13077)字萬里,號虛谷。歙縣(今屬安徽)人。南宋景定進士,初媚奸相賈似道,後似道勢敗,又先劾之。知嚴州時,元兵至即舉城迎降。授建德路總管,不久罷官。此後往來杭、歙間,致力於詩,標榜江西詩派,並倡“一祖三宗”之說;又評選唐宋以來律詩,編為《瀛奎律髓》。有《桐江集》、《文選顏鮑謝詩評》、《續古今考》等著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