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資源,水能,土地,礦產,生物資源,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城鎮建設,交通,旅遊,特產,雅魚,雨城獼猴桃,文化遺產,
歷史沿革
雨城區,建區之前曾稱雅安市、雅安縣。歷史悠久,資源豐富,環境優美,民風淳樸,是雅安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從城區沙溪村出土的新石器遺址發現,早在新石器時期以前,先民已在此繁衍生息。
雨城區古屬“梁州”、“青衣羌國”。秦、漢屬嚴道、青衣,東漢置漢嘉郡。
西魏廢帝二年(553)置始陽縣,為雅安建縣之始,為蒙山郡治所。
隋置雅州,後改嚴道縣,為州、縣治。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l008~1016),將嚴道縣治所遷於蒼坪山麓(今市區西城)。
明隸陝西行省,明洪武一年(1368),始砌石城。
清·雍正七年(1729),以雅安山名(亦稱月心山,今蒼坪山)置雅安縣,並為雅州府治。
清末和民國初,裁府留縣。前隸建昌道,後屬四川省第17行政督察區,簡稱雅屬。
民國二十八年(1939)設立西康省,雅安縣隸之。
1950年2月,雅安縣人民政府成立,同月設立雅安專區。
1950年4月,西康省人民政府成立,省會設雅安縣城廂區。
1951年8月,雅安縣城廂區及所轄孝廉(今姚橋新區)全部、河北鄉的一、二、三、四保,蔡龍鄉的上、中、下壩及張家山全部,對岩鄉第八保等地設省屬雅安市,其時雅安成為省、市、縣三級政府所在地。
1955年10月,撤銷西康省併入四川,雅安市、縣並存,其中雅安市直隸四川省政府,雅安縣隸屬雅安專署。1959年3月,撤省屬雅安市併入雅安縣。
1983年9月,撤雅安縣設雅安市(縣級),境域與縣同。
1988年,被國家列為對外開放城市;同時被省上列為可持續發展實驗區。
2000年7月,撤雅安地區建地級雅安市。
2000年11月23日,原縣級雅安市改稱雨城區至今,區劃不變,區政府駐雅洲大道387號,是四川省歷史文化名城和新興的旅遊城市。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7年,雨城區轄4個街道辦事處(東城、西城、河北、青江);11個鎮(中里、草壩、姚橋、合江、晏場、上里、大興、沙坪、嚴橋、多營、對岩);11個鄉(觀化、八步、下里、隴西、孔坪、李壩、香花、和龍、周河、南郊、北郊)。
2000年,雨城區轄4個街道辦事處(東城、西城、河北、青江);11個鎮(姚橋、草壩、合江、大興、對岩、沙坪、中里、上里、嚴橋、晏場、多營);13個鄉(北郊、南郊、隴西、八步、觀化、孔坪、李壩、周河、下里、香花、和龍、鳳鳴、 望魚)。
2004年,雨城區轄4個街道辦事處(東城、西城、河北、青江);12個鎮(草壩、中里、姚橋、合江、晏場、上里、大興、沙坪、嚴橋、對岩、多營、碧峰峽);12個鄉(觀化、八步、隴西、孔坪、李壩、香花、和龍、周河、南郊、北郊、鳳鳴、望魚)。
2004年,雨城區轄4個街道辦事處(東城、西城、河北、青江);12個鎮(草壩、中里、姚橋、合江、晏場、上里、大興、沙坪、嚴橋、對岩、多營、碧峰峽);12個鄉(觀化、八步、隴西、孔坪、李壩、香花、和龍、周河、南郊、北郊、鳳鳴、望魚)。
2011年11月23日,中共雅安市委機構編制委員會《關於設立雨城區姚橋新區建設管理委員會的批覆》(雅編髮〔2011〕46號):同意設立雨城區姚橋新區建設管理委員會,為雨城區政府派出機構,暫時代管沙灣村、漢碑村、姚橋村、檬子村和土橋社區。雨城區鄉鎮、街道辦事處下轄191個行政村、16個城鎮社區、1個農村社區、1234個村民小組、221個居民小組。
2016年9月29日,《雅安市雨城區人民政府關於對岩等6個鄉鎮、姚橋新區管委會等村改居實施方案的批覆》(雨府函〔2016〕262號):一、同意撤銷對岩鎮城後村建制,將其所在區域及人員一同併入東城街道辦事處東大街社區;“村改居”後涉農事務仍由對岩鎮辦理。二、同意撤銷姚橋新區管委會土橋村建制,設立土橋社區居委會。新成立的社區居委會仍由姚橋新區管委會管理。雨城區鄉鎮、街道辦事處下轄189個行政村、17個城鎮社區、1個。
區劃詳情
2017年末,雨城區轄4個街道:東城、西城、河北、青江,12個鎮:草壩、中里、姚橋、合江、晏場、上里、大興、沙坪、嚴橋、對岩、多營、碧峰峽,12個鄉:觀化、八步、隴西、孔坪、李壩、香花、和龍、周河、南郊、北郊、鳳鳴、望魚。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雨城區位於四川盆地西緣,青衣江中游,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過渡帶的盆周西南部邊緣,雅安市的東部,東經102°51′至103°12′和北緯29°40′至30°14′之間,東西最寬約34公里,南北最長約63公里,呈南北狹長狀;西南高,東北低。轄區東起合江鎮張山村二組,西止觀化鄉麻柳村一組,南起晏場鎮寶田村火燒坡組紅岩背,北止上里鎮箭桿林村一組天台山,總面積1067.31平方公里。東南與丹稜縣、洪雅縣接壤,東北與名山區、邛崍市毗鄰,西北與蘆山縣、天全縣交界,西南與滎經縣相鄰。距省會成都130公里。
地形地貌
全區地勢西高東低,處於邛崍山脈二郎山支脈大相嶺北坡,為中低山地帶。山地占全區總面積極91%,其中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占45%,1000米以上的中山占46%。平地占9%,主要是河谷階地和山間盆地。中山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和東南,低山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北河谷兩側。
西南與
滎經縣交界的
馬耳山,海拔2629.4米,為全區最高峰;青衣江與高腔河(又稱名山河)交匯處的江中小島“龜渚”,海拔515.97米,為全區最低點,兩地海拔高程相差2113.43米。境內山脈(山體),北部為邛崍山系西南部的余脈,呈北東至南西走向,主要山體有羅繩山、蒙頂山;中南部屬峨眉山系北西部的延續,走向近於南北,主要山體有羊子嶺、金船山、
周公山等。主要山嶺、山峰:馬耳山,平均海拔1800米,南北走向,主體在滎經縣境內。羊子嶺,平均海拔1500米,主峰海拔1938.8米,山體走向微偏東,為雨城區和滎經縣界山。金船山,主峰海拔1721米,為李壩鄉與
嚴橋鎮界山,山體走向北北東至南南西。
蒙頂山,主峰海拔1456米,位於東北部與
名山縣分界線上,北北東走向。周公山,位於城區東南部,山頂海拔1744米,南北走向。羅繩山,平均海拔1600米,最高峰海拔1971米,是雨城區與
蘆山縣的界山,山體走向北偏東。
氣候
全區氣候類型,除少數高山區外,基本屬於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全區氣溫特點: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多年年均氣溫16.1℃,最高年為16.9℃(1987),最低年為15.4℃(1976)。全年以1月最冷,月平均氣溫6.1℃;7月最熱,月年均氣溫25.3℃。日極端氣溫,最高37.7℃(1951、5、30),最低-3.4℃(1976、12、29)。
該區年均雨日218天,降水量1732毫米;最多年2367.3毫米(1966),最少年1204.2毫米(1974)。年降水量,夏季占50%左右,秋季占20%左右。降水高峰期多在8月,可達450毫米以上;最少期為12月和1月,約20毫米。暴雨多,年平暴雨日數6-7天,多在7、8兩月。綿雨多,年均約60天,多在9-11月。夜雨多,夜雨率約為60%。日照偏少,濕度較大。城區多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019小時,年日照率為23%。年平濕度為79%。蒸發量累年平均為838.8毫米,絕大多數月份蒸發量小於降水量。風力小,霧日少。城區年平風速1.7米/秒,8級以上大風年平2.8天,多在5-7月。霧日年平1.7天,最多8天,一般散見於河谷、平壩和山區地帶。無霜期長,降雪稀少。多年平均有霜日9.2天,最多年達20天。河谷、平壩罕見降雪,全區多年年平雪日7.6天,最多年26天。中山、高山雪日隨海拔增多。
資源
水能
雨城區主要河流有
青衣江、
周公河、隴西河、賁江、高腔河、晏場河、嚴橋河,總長197.4公里,平均徑流量580.5立方米/秒,年徑流總量151億立方米。除嚴橋河、高腔河坡降較緩外,其它河道比降大、水流急,加上雨量多,水力資源豐富。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53.30萬千瓦,其中可開發量為48.80萬千瓦,現已開發總裝機容量10.8495萬千瓦,其中華能公司所屬雨城電站裝機容量6.0萬千瓦;市屬水電站8處,裝機容量4.11萬千瓦;區屬水電站4處,裝機容量0.369萬千瓦;鄉鎮屬水電站3處,裝機容量0.0885萬千瓦;村及村以下辦的水電站19處,裝機容量0.282萬千瓦。
土地
幅員面積1067.31平方公里(1600965.2畝),其中耕地352093.2畝(田170006.9畝,地182086.3畝);園地59923.6畝;林地915784.1畝;牧草地1403.0畝;居民點及工礦用地59421.0畝;交通用地11683.7畝;水域47371.0畝;未利用土地153285.6畝。全區土壤可歸併為9個土類,13個亞類,29個土屬,88個土種,162個變種。
礦產
雨城區地層以沉積岩為主,故金屬礦較少。己發現的礦產多屬沉積礦床。主要有非金屬礦11種,金屬礦2種。已探明儲量的有煤、鈣茫硝、地熱水、礦泉水、泥炭等。已開發利用的礦產有:無煙煤,保有儲量208萬噸,另有地質儲量1621.8萬噸,現年產20萬噸左右。鈣茫硝,礦石儲量200餘億噸,其中
草壩鎮礦區礦石保有儲量3978萬噸,屬中型礦床。鈣茫硝是雨城區有資源潛力的礦種。
生物資源
植物
雨城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帶,具有多種植物良好的生態環境,因而植物種類繁多,分布廣,藏量大。森林覆蓋率50.3%。有林地47726.7公頃,其中天然林25433.3公頃,人工林22293.3公頃。有木本植物85科350個屬,被列為國家保護的有23種。主要森林植物:用材類有杉木、絲粟、
香樟、
楨楠等,面積34410.9公頃,蓄積量209.24萬立方米;防護林3579.5公頃,蓄積量21.18萬立方米;經濟林木類主要有核桃、板栗、棕樹、油桐等,面積1718.1公頃;薪炭林類有143.2公頃,蓄積量0.74萬立方米;其它林類1240.9公頃,蓄積量8.43萬立方米。竹類植物有水竹、白夾竹、班竹、冷竹、箭竹等,純竹林面積6634公頃,混交竹林面積6706公頃。中草藥材有黃連、天麻、銀花、白朮、厚朴,黃柏等1100餘種,尤以黃連為佳,古為貢品,稱雅連。主要農業類植物有水稻、玉米、紅苕、洋芋、小麥、油菜、茶葉、果樹、桑樹等。現存的珍、稀、古樹主要有桫欏、珙桐、峨眉含笑、杜仲、香果、紅椿、楨楠、紅豆、銀杏等。掛牌保護的有414株,城區內175株,鄉村239株。
動物
境內野生動物種類多,業已查明的脊推動物種類有330餘種,野生捕乳類動物主要有猴、熊、
大熊貓、
小熊貓、豹、獐、野牛、林麝、狐狸等45種;鳥類野生動物主要有紅嘴相思鳥、畫眉、鷹、白尾海雕、白鷳等204種。野生魚類主要有鯉魚、草魚、鯽魚、鰱魚、重口裂腹魚等有6目11科12亞科79種。屬國家保護的一級動物有:白尾海雕、黑頸鶴、大熊貓、雲豹、豹5種;二級保護的有蒼鷹、雀鷹、禿鷲、紅腹角雉、小熊貓、林麝、黑熊、金貓、大鯢9種;屬三級保護動物的有白鷳、白腹錦雞、林雕、大靈貓、小靈貓、叢林貓、髭羚、水獺9 種。主要經濟魚種有鯉魚、鯽魚、草魚、鰱魚、鱅魚、白甲魚、裂腹魚等21種,其中產於周公河和晏場河上游的齊口裂腹魚、重口裂腹魚、隱鱗裂腹魚、異唇裂腹魚,即俗稱"雅魚",是名貴的冷水性經濟魚,巳被列為省級保護魚種。
人口
2017年末,全區常住人口36.6萬人,城鎮化率達61.5%,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居住的居民有漢、藏、彝、回、羌、滿、苗、壯、布依、朝鮮、侗、土家、納西、蒙、白,共15個民族。
經濟
綜述
2017年,雨城區實現地區國內生產總值(GDP)130.1億元,同比增長8.9%。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4.2億元,同比增長4.4%,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5.2%,拉動經濟成長0.5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62.3億元,同比增長7.9%,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45.3%,拉動經濟成長4.0個百分點,其中全部工業增加值54.4億元,同比增長6.5%;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53.6億元,同比增長11.5%,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49.5%,拉動經濟成長4.4個百分點。
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67.9億元,同比增長10.7%,超過GDP增速1.8個百分點,占經濟總量(GDP)的52.2%。其中,個體私營經濟增加值63.8億元,同比增長11.3%;港澳台經濟增加值4.1億元,同比增長2%。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民營經濟增加值2.6億元,同比下降4.1%;第二產業實現民營經濟增加值35.2億元,同比增長9.9%;第三產業實現民營經濟增加值30.1億元,同比增長13.2%。
第一產業
雨城區歷來以農業為主。解放前,農業長期受封建生產關係的束縛,生產水平低下。解放前夕,農業總產值僅1492萬元,糧食總產量近2萬噸。解放後,社會秩序安定,土地改革使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在農村,通過大興水利,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改革耕作制度,推廣科學種田和農業機械,農業生產得到發展。“文革”期間,境內農業同全國一樣,遭到破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撥亂反正,推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多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多種經濟,提高農產品價格,發展集市貿易,以及“農戶+公司”和發展鄉鎮企業等形式,壯大集體經濟,富裕全區農民。1985年,雨城區農業總產值7400餘萬元,比解放前增長近4倍。主要農產品產量有較大幅度提高:糧食總產量8.9萬餘噸,比解放前增加3.24倍,農村人平生產糧食472.73公斤,為解放前的2.6倍;油菜籽產量3820噸;生豬出欄12.9萬頭,大牲畜1.14萬頭;奶山羊飼養量6900餘只,年產鮮奶900餘噸,成為國家、省發展奶山羊基地縣(市、區)之一和世界銀行貸款扶持發展項目;茶葉產量由解放前的929噸增至2550噸,進入全國5萬畝茶園、5萬擔茶葉基地縣(市、區)行列;年產水果1755噸;水利設施建設得到較快發展,有效灌溉面88%;農村興建水電站52座,裝機容量1萬多千瓦,實現村村通電。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政府加強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領導,調整產業結構,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在穩糧的基礎上,實施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
雅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雨城核心區9800畝,由“一區三基地”組成。其中大興核心區定位為農業科技創新服務功能區;三基地為合江茶葉產業基地,草壩水禽產業基地,望魚林竹產業基地。
2017年,全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7.2億元,同比增長4.0%;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6.3億元,同比增長4.0%。其中:農業增加值8.7億元,同比增長5.8%;林業增加值3.5億元,同比增長2.4%;牧業增加值3.7億元,同比增長1.0%;漁業增加值0.4億元,同比增長11.1%;服務業增加值0.1億元,同比增長13.5%,農村經濟呈穩定發展態勢。
2017年,全區糧食播種面積達到11004公頃,同比增長0.8%,總產量64044噸,同比增長1.4%。其中:穀物播種面積7029公頃,同比增長0.7%,產量55447噸,同比增長1.3%;豆類播種面積1575公頃,同比增長22.9%,產量2470噸,同比增長28.8%;薯類播種面積2400公頃,同比下降9.7%,產量6127噸,同比下降5.6%。油料播種面積1752公頃,同比下降27.2%,總產量3626噸,同比下降24.5%;年末實有茶園面積19930公頃,比上年增長0.1%,茶葉產量23435噸,比上年增長12.2%;水果產量12104噸,比上年增長1.9%。
2017年,全區林業總產值4.65億元。
2017年,全區畜牧業產值達9.53億元。其中,肉類總產量17784噸,下降7.7%,牛奶產量27463噸,比上年上漲2.2%。
2017年,全區水產品產量1780噸,比上年增長15.4%,漁業實現總產值0.6億元,比上年增長13.2%;服務業實現產值0.22億元,比上年增長13.2%。
第二產業
雨城區工業,歷來基礎薄弱。民國時期,僅有一座裝機容量150千瓦的小水力發電站和小型造紙、皮革、印刷、制茶等廠,還有一些磚瓦灰土窯及零星開採的小煤窯和前店後坊生產民用鐵器、竹器、糖果糕點、成衣等店鋪,基本靠手工操作,產品量少質差,主要靠地產地銷。解放前夕,大多瀕臨破產倒閉。民國三十八年,工業總產值僅333萬元,僅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8.25%。解放後,現代工業開始起步,幾經曲折,逐步發展。“文革”期間,工業陷於癱瘓、半癱瘓狀態。後期,由於三線建設帶動,一批軍工企業遷建境內,給工業發展注入活力。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貫徹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擴大企業自主經營權,引進資金、技術和人才,走科、工、貿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路子。1985年,境內有工業企業138家,擁有固定資產24923萬元,工業總產值24013萬元,企業職工29912人;鄉鎮企業總數2545個(鄉、村企業427個,其它企業2116個),總產值4185萬元(產值30萬元以上的30個,50萬元以上的6個,100萬元以上的1個),利潤322萬元,務工人數12912人,農村人平產值223元。2000年以後,境內工業發展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進步為依託,以調整結構為核心,通過招商引資和不斷完善企業經營管理機制來提升工業增加值。機械加工、能源冶金、綠色食品加工等主導產業發展勢頭較好。
2017年,實現全部工業增加值48.8億元,增長7.5%。
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數為37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3%。
規模以上工業中,重工業實現產值增長8.5%,輕工業產值增長12.8%,重輕工業的比為3.84:1,輕工業占全部工業的比重比上年增加4.2個百分點。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出口交貨值191萬元,下降91%。
規模以上工業18個行業大類中,除精製茶加工、磚瓦石材等建築材料製造、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行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下降外,其他行業均增長。其中,電器機械製造業增長33.3%,農副食品及茶葉生產增長24.5%,生物藥品製造增長23.1%,通用設備製造業增長19.2%。
納入統計的產品中,皮鞋78萬雙,增長11.4%;水泥混凝土電桿8.5萬根,增長3.7%;精製茶2.6萬噸,下降54.4%;齒輪0.4萬噸,增長33.3%;鐵合金0.4萬噸,下降33.3%。
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8.96億元,比上年增長2.1%;利稅總額9.16億元,比上年增長3%;利潤總額3.39億元,比上年下降43.5%。
2017年,全區建築業實現增加值18.7億元,比上年增長42.4%。
第三產業
雨城區在歷史上是漢藏民族物資交流的集散中轉地帶。境內商貿因其地處川康、川滇要道,南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過往地而較為發達。在地理上,南銜滇貴,西連康巴,地處連線少數民族的走廊地帶。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就設有“茶馬互市”。明清至民國時期,成為當時西康、西藏與四川的“茶土交流”之地。到民國三十八年(1949),有商戶1255戶,從業人員2090人,資本52.7萬元;飲食業300戶,從業442人,資本23萬元;服務業442戶,從業824人,資本8.5萬元。解放後,人民政府採取扶持商業政策,加強與各民族的物資交流,指導邊茶的種植和生產加工,保證對兄弟民族的邊茶需求。政府在不斷擴大內需和外需的前提下,建立一批國營商業、專業公司和供銷社,完成對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形成以國營商業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商業體系。1952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365萬元,比解放前的1949年增長131.7%。改革開放以來,放寬市場經營範圍,允許各種經濟成分,多種經營渠道和多種經營方式並存。1985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26億元,比1952年增長8.26倍。2000年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國有商業逐步退出市場,民營經濟迅速發展,個體工商戶遍布境內城區和鄉鎮,個體、私營等非國有經濟比重日漸提高。2002年,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1706萬元,比上年增長10.36%,國有經濟消費品零售額23332萬元,下降6.8%,占零售總額的22.94%;非國有經濟零售總額78374萬元,增長16.77%,占零售總額的77.05%。
2017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7.5億元,同比增長10.3%。其中:限額以上企業實現零售額52.1億元,同比增長7.0%。按銷售單位所在地分,城鎮為79.1億元,同比增長10.0%;鄉村為8.4億元,同比增長13.9%。按行業區分,批發業為39.2億元,同比增長4.2%;零售業為35.6億元,同比增長17.2%;住宿業為0.6億元,同比增長18.6%;餐飲業為12.1億元,同比增長11.8%。
2017年,完成進出口總額720萬美元,同比增長55.5 %。全年使用外資資金50萬美元。
社會事業
教育
雨城區教育,始於私塾。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創辦高、初等國小堂,為興教育之萌芽。民國時期,教育略有發展。解放前夕,境內有公私立幼稚園3所,入園幼兒100餘人,教職工20人;有中國小校25所,在校學生4300人,教員近200人。人民政府建立後十分重視教育,對原有的城市和農村學校採取接管、調整、改造的措施。1956年四川農學院自四川大學分出遷到雅安獨立建校,雨城區境內始有高等學府。到1957年,學齡兒童入學率由1952年的31.07%上升到64.71%。在城市和農村廣泛開展掃盲和文化補習活動。“文革”期間,教育事業受到嚴重損害,教學秩序被破壞,教育出現全面混亂狀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教育出現新局面,把調整不合理教育結構和學校布局,提高教師業務水平,開展教學研究活動,改進教學方法和學校管理,列入教育管理機關日常工作事務,教育步入發展快車道。2000年,有中國小183所,在校學生36905人,專任教師2157人。
2017年,全區7所“公建民營”公益性幼稚園投入使用,三所公辦幼稚園新增近1000個學位。繼續推進教育各類民生助學工程,投入資金近2380萬元,嚴格落實建檔立卡貧困生政策、義務教育“三免一補”政策及學前教育、高中教育、中職教育各學段減免、補助等教育資助,惠及學生30000餘人次。投入資金1100萬元,為11582名農村義務教育學生免費提供營養膳食補助。
2017年,不斷創新管理模式,首次在全區試點集團化辦學,成立雨城四小教育集團,設“一校兩區”;雅安市雨城區第二中學成功創建省二級示範高中,實現雨城區省級示範校“零”的突破;加強多元化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建設,在全市率先啟動“中國小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創新縣”工作。截止2017年底,創建校園文化建設示範學校市級8所、區級11所。2017年,成功創建“四川省應急教育示範校”1所、“四川省示範性標準化食堂”2所、“雅安市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1所、市級示範性幼稚園1所、“市級標準化學生宿舍”2所。
2017年,全面推進學校體育藝術“2+1”工程,全區建成省級陽光體育示範學校2所,市級陽光體育示範學校6所,中小學生體質健康平均合格率達到了94.8%。在第32屆青少年創新大賽中,雨城區第四國小科技實踐活動《“走進農田,認識耕地”科技實踐活動》榮獲國家一等獎。
科技
全區現已有雅安茶廠、吉祥茶業、益諾仕、弘利展4家企業分別與科研院所、高校組建了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泛華電器、弘利展通過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全區共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家,省級創新型企業15家,四川省戰略性新興產品達到6個。
新申報省級智慧財產權示範試點企業4家,新增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示範企業3家,新增市級智慧財產權試點企業4家。組織區屬各類企業申請國家專利615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170件;專利授權401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58件;完成技術契約登記134項,交易額達3385萬元。
組織農業科技特派員專家實施區級農業科技攻關項目10餘項,舉辦培訓會10餘場次,組織實施培訓村民1400餘人次,進村入戶現場解決民眾發展項目過程中遇到的問題20餘項,培育科技示範戶21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文化
雨城區境內文化底蘊厚重,涵蓋2000多年歷史文物古蹟。區文管所收藏文物408件(庫藏文物176件,書畫232件);漢代高頤墓闕及石刻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高頤闕及高君頌碑、石牌坊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宋代“三蘇”父子在此留有遊蹤,蘇洵在此受薦進京入仕;黃庭堅、米芾書法真跡今存;明代楊升庵賦詩志勝;珍藏四川省博物館近代國畫大師張大千《西蜀記游畫冊》在此潑墨;徐悲鴻鐘情境內山水,留下幅幅珍品;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經此,曾建縣鄉蘇維埃政權,留有舊址、遺址、石刻;金鳳寺、白馬泉等既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50年,人民政府建立後,政府把民間曲藝藝人和戲劇藝人組織起來,成立專業演出團體,讓悠久的民間藝術服務於大眾。20世紀50到60年代,除上演傳統的清音、金錢板、相聲、車燈等劇目外,還創作演出大型曲藝劇《紅岩》《丁佑君》《劉文學》等優秀劇目。到70年代,為了填補“文革”給文化事業帶來的劫難和空白,曲藝一改過去風格,向現代舞邁進,演出舞劇《白毛女》。十一屆三中全會迎來文化繁榮的春天,《抓壯丁》《雷雨》等名著,展現在城鄉舞台。1990年代,政府加大對文化的扶持和投入,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保證偏僻農村也能觀看到電視節目。2000年後,在文化大繁榮的影響下,以企業文化、民眾文化為載體的文化形式應運而生,紛呈展現,湧現出一大批詩歌、小說、戲劇、音樂的創作人才和創作作品。伴著文化市場繁榮,文化消費和文化享受也產生分流,新滋生出集娛樂、健身、享受為一體的民眾性文化活動,城區和鄉村活躍著一支支以中老年為主體的演出團體。完成“十一五”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立項。
2017年,圖書館、文化館和博物館全面實現免費開放。區圖書館積極推行全民閱讀,開展讀書會、“關愛留守兒童,讓愛留守”、“你讀書,我買單”等活動,開展愛國主義經典影片展播。全年閱讀者達到1.6萬人,辦理讀者證500個。區文化館繼續開展公益培訓,深入鄉鎮開展廣場舞培訓,多次開展“送文化下鄉”文化惠民活動。西康博物館正式開館,受到來訪領導和民眾的一致好評。
2017年,圍繞節慶文化和民俗文化,立足地域特色,積極組織第十三屆年豬文化旅遊節、第十屆龍獅燈表演、雨城區首屆打茶節、端午祭祀暨民俗演藝、雅安市第二屆龍舟賽暨雨城區第七屆青衣江龍舟文化旅遊節等民眾文藝演出活動。舉辦“越舞越好看”雨城區第二屆廣場舞大賽,民眾參與熱情高漲,受到民眾的讚揚,百姓的好評。緊緊圍繞雅安西康文化元素,組織編創了《到西康去》歌曲。圍繞三雅文化創作了歌曲《一城煙雨》、圍繞鄉村旅遊文化、脫貧攻堅主攻方向創作了民眾喜聞樂見的快板書廣場舞《喜看雨城新氣象》等高質量、高水準、雨城特色的原創穫獎作品。
2017年,完成“節孝總坊、楊家大院清代建築群、千佛崖摩崖造像、熊貓山谷紅軍石刻標語群、雅安縣蘇維埃政府舊址、陳家山石坊”的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均田天主堂”的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申報。加強文物安全保護工作,在全區開展文物消防安全檢查和隱患治理專項行動,確保文物古建築的安全。繼續加強非遺宣傳、保護、傳承工作,依託第六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開展南路邊茶非遺項目宣傳,該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甘玉祥現場講解藏茶歷史文化;開展市級非遺項目“全手工工藝軟包皮拖”推廣;支持省級非遺雅安綠林派武術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李陽冉赴泰國開展文化交流活動;開展綠林武術文化傳承培訓、省級非遺“晏場高台”進校園,創新雨城非遺保護形式。
2017年,“2131”農村公益電影放映民生工程,完成2292場公益電影放映任務。推進農村有線電視網路數位化改造工作,努力推動農村廣播電視數位化和本地節目全域覆蓋,為邊遠山區農村用戶維修村村通直播星接收設備425台次。
2017年,全面掌握全區446戶貧困戶的廣播電視收視情況,並制定了446戶貧困戶廣播電視脫貧實施方案。組織實施38個貧困村廣播室規範性建設,對已完成的廣播村村響設備設施進行有效維護,全面完成民生工程項目1000戶貧困戶廣播電視安裝工作。
衛生
雨城區雖中醫歷史悠久,從五代前蜀起到民國時期皆有名中醫出現(1950年前,境內開鋪行醫163人,居家應診151人,坐堂行醫93人,流動行醫141人),且在光緒三十三年(1907),美國基督教浸禮會在小北街建仁德醫院,開啟西醫歷史,但境內衛生事業在解放前仍然落後。解放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疾病的流行和防治,建立多級衛生醫療機構,負責境內的疾病防治和病人救治工作。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衛生醫療進入快速發展時期,首先建起以中醫治療為主的中醫院,其次對原有的縣醫院進行擴大和改造,以滿足人民民眾對醫院治療的需求。到1985年,境內有醫療衛生機構114個,病床1310張,衛生工作人員2484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965人。到90年代,中醫院和市醫院建門診部和住院部大樓1.7萬平方米,擁有床位約300張,各級醫護人員300人,具備臨床必需的先進醫療器械設備,被評定為國家二級乙等醫院。2000年後,隨著國家醫療制度改革方案的出台,政府加大對區、鄉兩級醫院的建設。2003年,區內有衛生機構33個,病床457張,衛生技術人員636人;婦幼衛生機構1個,衛生技術人員30人;鄉鎮衛生院25個,衛生技術人員211人。
2017年,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成效明顯。啟動以區人民醫院為龍頭的醫療聯合體,探索醫療機構分工協作模式,暢通雙向轉診渠道,促進有序轉診,引導醫療機構落實功能定位,推進優質醫療資源和患者雙下沉。2017年,基層醫療機構門診診療量為31.79萬人次,住院人次6693人次,較去年同期6090人次增加9 %,逐步實現基層首診。繼續鞏固實施雨城區人民醫院取消藥品加成改革,及時足額落實20%的各級財政配套補助資金彌補取消藥品加成造成的醫院減收,讓利於民。2017年,雨城區取消藥品加成讓利民眾達460.2萬元,全區公立醫院藥占比率控制在到30%以內,切實減輕了民眾就醫負擔。
2017年,衛生計生精準扶貧工作紮實推進,管好用好衛生扶貧救助基金。總計歸集衛生扶貧救助資金500萬元(其中:市財政安排40萬元,區財政安排460萬元)。繼續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零支付”“微支付”政策,已累計撥付醫療救助資金314.36萬元,救助人次達 12142人次。繼續實施“十免四補助”和婦幼健康“六免一補助”項目。4月—9月免費為貧困人口中適齡婦女2000名進行“宮頸癌”和“乳腺癌”篩查,對篩查出的疾病達到100%免費治療。完成了17個貧困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開展簽約服務,簽約服務率達100%。
體育
雨城體育源遠流長。民國時期,境內民間有家傳武術活動,流傳的拳種主要有少林、綠林、自然門、會門和本地余家拳。雨城區綠林派武術,起源於冷兵器時代末期—清朝光緒年間的四川青城趙公山。初以農民起義形式創派,融合中國傳統武術南北二派之長,受中國俠文化思想影響甚大,又涵蓋儒,釋,道等傳統文化思想特點,集技擊、養生、修身、演練於一體。傳統風格濃郁獨特,尤以南派手法見長,在四川武術界享有“綠林小手”的盛名。由於形成背景及歷史淵源,綠林派武術對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具有較強的總結性。歷代高手輩出,影響甚廣。2009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列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雨城唯一入選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解放後,民眾體育運動發展較快,學校把體育作為基礎課之一。1956年,建立等級運動員制度。1958年,開辦青少年業餘體校。1963年,設立縣體育運動委員會。1983年,改為市體育運動委員會,開展民眾體育運動納入政府工作序列。1984年,成立武術協會、足球協會。到1985年,境內有國家等級運動員603人,國家等級裁判員269人。多次舉辦和參加各種運動會,向全國(國際)運動會選送周雲、楊曉燕、姚雅文、陳俊等優秀運動員。1998年,境內國家等級運動員61人。2002年,境內運動員在省九運會上取得4枚金牌。到2003年,連續13年保持縣(市、區)體育工作評估優勝單位稱號。2005年,射擊運動員蒲琪峰代表中國參加第49屆射擊錦標賽,榮獲青年組個人賽兩項金牌,團體賽兩項金牌。2006年,在周公山建立“國家舉重訓練基地”、“國家跆拳道訓練基地”。
2017年,大力開展全民健身和民眾體育活動,成功舉辦第十屆正月十五龍獅燈大賽、市民運動會籃球賽等富有雨城特色的大型傳統民眾體育活動,民眾體育活動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擴大。繼續推行體育場館免費開放,吸引民眾參與體育鍛鍊近8萬人次。加強與市、區老體協和足協、乒協等社會團體的聯繫和組織協調工作,加強體育骨幹隊伍的建設和培訓,全民健身組織網路體系不斷健全。
2017年,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先後舉辦了雨城區小學生“萌芽杯”和國中生“希望杯”足球賽、小學生和中學生“三好杯”籃球賽以及青少年田徑錦標賽等比賽;推進“體教結合”,重點抓好體校拳擊、散打、田徑、籃球以及桌球等項目青少年訓練。組織承辦雅安市“大樂透杯”暨雨城區第33屆中老年人“健康杯”籃球邀請賽;成功申報“四川省柔力球之鄉”。組織雨城區代表隊參加省青少年拳擊、散打錦標賽和省中學生田徑錦標賽分別獲得2金2銀,參加雅安市全民健身籃球邀請賽榮獲第四名,參加雅安市中學生籃球(高中組)錦標賽男子榮獲第一名、女子榮獲第三名。
2017年,努力完善體育基礎設施,多渠道籌措資金,在條件具備的社區大院和村社安裝完成10個全民健身路徑工程點,1個鄉鎮級農體工程和3個村級農體工程點,配置安裝籃球架、桌球桌等,體育硬體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嚴格按照脫貧攻堅工作要求,全面完成貧困村體育健身設施器材安裝。
城鎮建設
雨城區古城,城開四門,城內街道呈棋盤狀分布,三橫五豎交叉,東西長,南北短,街巷23條,基本形成城市格局。辛亥革命以後,城市規模不斷擴大。1979年底,城區面積擴展到3.17平方公里,街道占地面積22.7萬平方米。改革開放後,城市建設進入一個新時期。1983年撤縣建市後,城市規模逐漸擴大,沿青衣江兩岸向東延伸。1985年,城區面積擴大到6.06平方公里,比1950年初增長6倍。解放初期,城區人均住宅建築面積4.3平方米;1985年,城區人均居住面積約8平方米;1998年,人均住宅面積27.75平方米。1994年多營鎮被列為四川省100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1995年草壩鎮被省政府列為省級擴大試點鎮後,鄉鎮規劃和建設開始啟動。隨後,中心村規劃建設也逐步展開。2000年,榮獲全國衛生先進城市稱號。2003年,確定上里、孔坪、草壩、對岩、多營、北郊、姚橋、大興等9個重點場鎮,努力打造“川西第一古鎮”、“旅遊小城鎮”、“省級重點鎮”、“羽絨加工鎮”、“川藏線上汽車服務中心”等品牌;城區到上里、城區到孔坪“南北兩線”場鎮規劃建設有序進行;孔坪旅遊小城鎮建設進展順利。全區城鎮化率37.7%。2004年,城鄉面貌顯著改善,城鎮功能日趨完善。城鎮化率47.1%,比上年提高近10個百分點。2005年,完成《草壩鎮規劃》等編制工作,精心打造“西蜀第一鎮”、“羽絨加工鎮”,主動融入城市建設和管理,加強南北旅遊沿線和重點景區周邊的綠化工作。城鎮化率達49.5%。環境保護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境內河流出境斷面水質均達III類標準,空氣品質達到國家I級標準。2006年,推進“草壩羽絨加工鎮”、“多營汽車服務中心”等小城鎮規劃建設,完成上里、碧峰峽、草壩等鄉鎮8個移民安置點、13箇中心村建設,總建築面積9.84萬平方米,614戶。移民建房統一建築樣式,統一外觀設計,成為境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樣板。生態示範區創建工作通過國家驗收。嚴格建設項目管理,新建項目“環評”和“三同時”執行率為100%。境內河流出境斷面水質均達III類標準,空氣品質達到國家I級標準。2013年,城鎮化率達55.9%。
境內的城市建設經歷四個時期:第一個時期,起於人民政府成立不久,主要依據原西康省的規劃,修建並拓寬市區的街道,按區域為市民建起住宅區,同時隨著工業發展和建設的需要,拓展城市規模,並且建起第一座連線青衣江兩岸的“羌江大橋”。第二個時期,是在六十年代。由於三線建設的需要,軍工企業落戶於此,拓展城市的面積,同時在市區範圍的路面全部鋪設為瀝青路面,結束城區下雨泥沼的歷史。第三個時期,起於改革開放以後。在這一時期,雨城區邁出向城市化轉移的步伐,依據城市交通的需要在青衣江上新架起兩座大橋。這樣不但暢通國道108線,而且使整個市區形成中等城市的雛形。第四個時期,時逢雅安撤地設市的特殊機遇期。在這一時期,區委、區政府緊緊抓住國際茶文化節和四川旅遊發展大會在境內召開的機遇,配合市上,抓城市的建設和管理,擴展城市空間,完善城市設施。“城在山中,水在城中,路在綠中,人在花中”,是“生態雨城”的真實寫照。
2017年,完成鳳鳴鄉、碧峰峽鎮、合江鎮、多營鎮總體規劃、多營組團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完成20個貧困村和5個重點村村莊規劃編制初稿設計;啟動孔坪鄉、望魚鄉、晏場鎮的總體規劃修編。完成對岩鎮六號地塊、金元磚廠、上里鎮E1-01號地塊的規劃論證。組織召開3次區規委會,審查29個議題。啟動傳統村落項目,開展上里鎮五家村、望魚鄉望魚村傳統村落保護項目。開展南外環、隴西場鎮、合江塘壩村沿線風貌改造。成功申報多營鎮為省級特色小鎮和全國第二批特色小鎮。發放“一書兩證”25份,辦證率達100%。
交通
雨城區交通古為青衣道。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並巴,置蜀郡後首開。清末民初,境內陸上的主幹線有4條官道(至名山東北行官道、至滎經南行官道、至洪雅東行官道、至天全西行官道),2條大道(東南行大道、北行大道)。民國初年,始修川康公路(成都至康定)成(都)雅(安)(經過雨城區境內),費時20年,勉強打通。1950年以前,境內僅城區至名山金雞橋10公里尚能通車。1950年2月人民政府建立,重視公路建設,整治舊公路,修築新公路。到1985年,已形成公路交通網路;境內有國、省道和區內公路24條,總長264.4公里;有鄉村公路17條,120公里;全年完成公路貨運周轉量1278萬噸公里,完成公路客運周轉量28036千人公里。到2000年,除過境國道、省道公路外,全區新建、改造區道、鄉村公路390公里,投資2.75億元;有村道196條,431公里,149個村有村道。全年完成公路貨運周轉量147萬噸公里,完成公路客運周轉量9990萬公里。
2017年,全區公路總里程963.5公里,同比增長2.3%。全年完成公路客運周轉量28415萬人公里,下降14.4 %;完成公路貨運周轉量304799萬噸公里,增長6%。
2017年,繼續推動省道105線雅安至上里至邛崍界段升級改造工程(一期)建設;啟動望晏路建設,投資2430萬元實施一、二期項目,全線毛路已貫通;雨城區國藥基地至北外環連線線公路新建工程開工。全年新(改、擴)建公路115公里。新增招呼站15個,客運通村率達到90%。
2017年,做好協調統籌,川藏鐵路成都至雅安段建設進展順利。12月31日,雅康高速公路(草壩至瀘定段)通車。
旅遊
雨城區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高頤墓闕及石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高頤闕及高君頌碑、雙節孝牌坊、白馬泉及石刻等3處。
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觀音閣、金鳳寺大雄殿、韓家大院、紅軍石刻標語、雅安縣蘇維埃政府舊址、永興寺、碧峰寺、周公廟及石刻、千佛岩摩崖造像、二仙橋、陳氏家譜石坊、節孝總坊及大觀音亭,西康省東界石刻、明德中學舊址、張廷儒墓石刻等15處。其他文物還有定慧寺、接待院石雕群像、景賢堂。歷史紀念地有雅安烈士陵園,是經國家民政部批准的全國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人文景觀有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雨城區,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上里鎮以及望魚鎮。
雨城區境內的名勝、公園、景區景點還有龜都府、金鳳寺、白馬泉公園、周公山森林公園、張家山公園、黃龍湖、雨城湖、音樂廣場、天河風景區、後經(九龍)景區、蒙頂後鹽景區、音樂石梯、鳳鳴白鶴林等。
特產
雅魚
雅魚古稱“丙穴魚”,產於四川省雅安市周公河流域。雅魚體形似鯉,鱗細如鱒,肉質緊密細嫩,口感爽滑,富含多種微量元素和胺基酸,久吃不膩,從唐代起一直為皇室貢品。
雨城獼猴桃
雨城獼猴桃獨產於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境內,覆蓋全區18個鄉鎮。雨城多夜雨、少日照,雲霧多,霜日少,再加之雨城獼猴桃種苗全引種自當地有上千年歷史的野生獼猴桃,使雨城獼猴桃獨具特色,具有果實大,整齊度高,細嫩多汁,香氣濃郁,酸甜適宜的風味特點。
文化遺產
綠林派武術
雨城區
綠林派武術,起源於中國封建社會冷兵器時代末期——清朝光緒年間的四川青城趙公山。距今有一百二十餘年的歷史。初以農民起義形式創派,融合中國傳統武術南北二派之長,受中國俠文化思想影響甚大,又涵蓋儒,釋,道等傳統文化思想特點,集技擊、養生、修身、演練於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