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二首

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一般指本詞條

《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二首》是北宋詩人黃庭堅創作的七言絕句組詩作品。第一首詩前二句化用柳宗元詩意及班超典故,顯示詩人終於掙脫苦難、九死一生的慶幸,後二句寫出漸近江南喜悅又深含苦澀的心情,情意懇摯。第二首詩中寫到煙雨中的君山美如湘夫人的青螺髮髻,於是化用劉禹錫詩句,表達對“銀山堆里看青山”的另一番景致的嚮往。全詩風調清新明快,寫景中透露了詩人對美好前途的展望。全詩用語精當,感情表述真切,境界雄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二首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山谷集》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黃庭堅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二首
其一
投荒萬死鬢毛斑,生入瞿塘灩澦關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
其二
滿川風雨獨憑欄,綰結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里看青山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岳陽樓:在湖南嶽陽城西門,面臨洞庭湖。唐張說謫岳州時所建,宋慶曆五年(1045年)滕宗諒重修,范仲淹為撰《岳陽樓記》。君山:洞庭湖中的一座小島。
⑵投荒:被流放到荒遠邊地。唐獨孤及《為明州獨孤使君祭員郎中文》:“公負譴投荒,予亦左衽異域。”鬢(bìn)毛:鬢髮。唐賀知章回鄉偶書》詩:“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斑:花白。
⑶瞿(qú)塘:瞿塘峽,在今重慶市奉節縣東,長江三峽之首。灩(yàn)澦(yù)關:灩澦堆是矗立在瞿塘峽口江中的一塊大石頭,突兀江心,形勢險峻。附近的水流得非常急,是航行很危險的地帶。古代民謠有“灩澦大如襆,瞿塘不可觸”的話。因其險要,故稱之為關。生入瞿塘灩澦關:東漢班超從軍西域三十一年,年老思歸,有“但願生入玉門關”的話。此用其語。入:一作“出”。
⑷江南:這裡泛指長江下游南岸,包括作者的故鄉分寧在內。
⑸川:這裡指洞庭湖。
⑹“綰結”句:寫風雨憑欄時所見君山。綰(wǎn)結:(將頭髮)向上束起。一作“綰髻”。湘娥:《楚辭·九歌》中的湘君和湘夫人,相傳即帝舜二妃娥皇和女英,君山是她們居住的地方。鬟(huán):髮髻。十二鬟:是說君山丘陵起伏,有如女神各式各樣的髮髻。
⑺當:正對著,指在湖面上面對著湖水。
⑻銀山:一作“銀盤”。

白話譯文

其一
投送邊荒經歷萬死兩鬢斑斑,如今活著走出瞿塘峽灩澦關。還未到江南先自一笑,站在岳陽樓上對著君山。
其二
滿江的風雨獨自倚靠欄桿,挽成湘夫人的十二髻鬟。可惜我不能面對湖水,只在銀山堆里看君山。

創作背景

這組詩作於作者晚年時期。紹聖二年(1095年),黃庭堅被謫官涪州別駕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進入了一向被稱為難於上青天的蜀地。到了元符元年(1098年),再徙戎州(今四川宜賓)。在被流放的六年中,他處逆境而不屈,安然度之。元符三年(1100年),被放還。他於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出四川。崇寧元年(1102年),他赴家鄉分寧(今江西修水),從湖北沿江東下,途經岳陽,冒雨登岳陽樓,飽覽湖光山色,寫下這兩首詩以表達自己遇赦後的喜悅心情。這時,他已被貶七年,流轉在四川湖北一帶,環境非常惡劣,又到了對於古人來說算是高齡的五十七歲。據任淵所作黃庭堅詩譜,此二詩手跡有跋云:“崇寧之元(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三日,夜發荊州,二十六日至巴陵(今岳陽),數日陰雨不可出。二月朔旦,獨上岳陽樓。”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第一首詩寫遇赦歸來的欣悅之情。首句寫歷盡坎坷,九死一生,次句謂不曾想還活著出了瞿塘峽和灩澦關,表示劫後重生的喜悅。三四句進一步寫放逐歸來的欣幸心情:還沒有到江南的家鄉就已欣然一笑,在這岳陽樓上欣賞壯闊景觀,等回到了家鄉,還不知該是如何的欣慰。此詩意興灑脫,詩人樂觀豪爽之情可以想見,映照出詩人不畏磨難、豁達灑脫的情懷。全詩用語精當,感情表述真切。
詩以望君山一個動作,讓讀者自己去猜測揣摸,去體會。這樣的結尾,與王維酬張少府》結句“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及杜甫縛雞行》結句“雞蟲得失無了時,注目寒江倚山閣”相同,都是不寫之寫,有有餘不盡之意。
第二首詩寫憑欄遠眺洞庭湖時的感受。“滿川風雨”,隱指作者所處的惡劣的政治形勢。即使是在這樣一個困苦的環境中,他還興致勃勃地憑欄觀賞湖山勝景,足見其胸次之高。次句寫憑欄時所得印象,說放眼遠望,君山眾峰的形狀好像湘水女神盤結起的十二個髮髻,寫出了君山的靈秀之氣。三四句推開一步,構想如能在湖風撲面白浪掀天的波心浪峰上,細細觀賞君山,當是非常愜意。“銀山堆里看青山”,以簡潔的筆墨,寫出了極為壯麗景觀。詩人憂患餘生,卻能以如此開闊之胸襟,寫出如此意氣風發的詩句,千載之下,令人欽佩不已。
獨上高褸,可以望洞庭湖;樓在岳陽城西門上,和湖還有一段距離,則在風雨中又不能在“銀山堆里看青山”,所以只好出之以想像,而將其認作湘峨鬟髻了。劉禹錫望洞庭》云:“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雍陶《望君山》云:“應是水仙梳洗罷,一螺青黛鏡中心。”可能給黃庭堅以某種啟發,給他提供了想像的依據。
詩人自紹聖初因修國史被政敵誣陷遭貶,到徽宗即位,政治地位才略有改善。此時從湖北沿江東下,經過岳陽,準備回到故鄉去。詩人歷經磨難,長途漂泊,旅況蕭條,在風雨中獨上高樓,所以一方面為自己能夠在投荒萬死之後平安地通過灩澦天險活著生還而感到慶幸,另一方面回首平生,瞻望前路,又不能不痛定思痛,黯然傷神。因而欣慨交心,悽然一笑。蘇軾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此老真是胸次浩然,早已將一切憂患置之度外,真像關漢卿在套曲《南呂·一枝花·不伏老》中所說的“我卻是蒸不爛、煮不熟、槌不匾、炒不爆,響噹噹一粒銅豌豆”。黃庭堅與之相比,似乎還未能完全忘懷得失。這種氣質上的差異,很準確地表現在作品中。

名家評價

趙翼甌北詩話》:“不肯作一尋常語。”
陳衍宋詩精華錄》:“先一笑,承上聯意,寫當時歡快心情。”
張鳴:“作者並不止於當前君山,而能融合今古,把眺望時的凝思引入奇境,藉遠來而登高,藉登高而望遠,藉望遠而懷古,藉懷古而幻念,極遷想妙得之觀。朱熹評山谷‘措意也深’,旨哉斯言!”
陳文新:“這兩首詩是黃庭堅七絕中的冠冕之作,兀傲其神,崛蟠其氣,被廣泛傳誦。但奇怪的是卻被清人方東樹、黃爵滋、曾國藩等人所忽略。他們的《昭昧詹言》、《讀山谷詩集》和《求闕齋讀書錄》,曾評點了山谷的不少名篇,卻視不及此。可能是滄海遺珠,也可能是因為文藝批評眼光不同。”
楊義:“這就是詩人以轉折來證明筆力的雄健了。從凌空起筆,到轉折收筆,全詩證了一個雨對風浪而百折不撓的堅韌的生命。它以特有的清雄奇峭,說明把這兩首詩列為黃庭堅七絕中的冠冕之作,並非過譽。”

作者簡介

黃庭堅(1045—1105年),宋代詩人、詞人、書法家。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治平進士。宋哲宗時曾任著作佐郎。其詩風格奇硬拗澀,開創江西詩派,影響頗大。又能詞。兼擅書法。有《山谷集》《山谷琴趣外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