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童》是CCTV採用紀實的方式拍攝的節目。節目是CCTV出品發行,片長是10集。
相關詞條
- 難童
《難童》是CCTV採用紀實的方式拍攝的節目。節目是CCTV出品發行,片長是10集。劇情簡介 60多年前,中華民族遭到了空前的劫難,尤其是中國兒童,在日軍炮火中或喪生或逃難。據《大公報》推算,在逃往四川等地的1500萬難民中有難童400萬,等待救濟的至少百萬。中國婦女界發出“欲救中國,先救兒童”的呼聲。她們在廢墟...
- 幸餘生:抗日時期難童人生紀實
《幸餘生:抗日時期難童人生紀實》是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1日出版的圖書,由李湞編著。內容簡介 《幸餘生:抗日時期難童人生紀實》延續了《講述歷史——抗日難童的真實人生》一書的基本架構,即以時間為線索,把從20世紀30年代日寇入侵中國至今70多年的時間跨度分成幾個重要的歷史階段,並各自為章。通過兒教院...
- 南昌難童學校校刊
《南昌難童學校校刊》,周刊,創辦於江西吉安,由兒童戰時服務團主編,屬於學校校刊,主要供稿人有鄧澄漪、劉輝漢、林明等,刊登南昌難童學校事務概況,校務會議紀錄,各級學生人數、性別比較圖和畢業生名錄,內容包括言論、文藝、時事、戰事常識、遊戲。在館藏的這一期中,共分為序文、題詞、校訓、歌聲、組織、統計、...
- 500難童生死劫
《500難童生死劫》是簡易居士寫的網路小說連載於新浪讀書。內容簡介 1938年秋,一封血書告急:500難童深陷絕境。血書驚動了周恩來,中、美記者曹維真與大衛、保育院院長李靜如臨危受命,援救500難童。他們冒死發現駭人秘密,日軍把難童作為“流動血漿袋”,要棄屍滅跡;桀驁不順的難童小豆子竟是日本教授的孫女,為找到...
- 難童的午餐
難童的午餐 《難童的午餐》是蔡迪支創作的卡通畫。難童的午餐
- 拯救三萬抗戰難童
《拯救三萬抗戰難童》是一部連載於起點中文網的歷史傳奇小說,作者是胡佳恆。內容簡介 講述抗戰時期,三萬保育兒童,通過蔣宋美齡與鄧穎超的合作,搶救至重慶陪都的往事。這些孩子在重慶長大,後大多重返緬甸戰場,戰死他鄉,其餘孩童在光復後返鄉,又有一批前往台灣,留在大陸的難童,歷經歷次運動,被污衊為宋美齡的孝子孝孫,...
- 鄭州市第五中學
鄭州五中始建於1938年,是1938~1943年。五中的前身難童學校,校址在鄭州市二馬路原鹽業銀行倉庫內。這是一個廢棄的大院,有一座臨街的樓房,上作教室,下為辦公室,院內的平房,分別為男、女宿舍、伙房等。其前身是馮玉祥將軍於1939年創辦的“國際救濟會難童學校”,是鄭州市歷史最悠久的學校之一。1944年,五中...
- 愛神之歌
《愛神之歌》是2010年華夏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阮波。內容簡介 《愛神之歌》內容簡介:抗日戰爭期間,上海《申報》記者章兆琦在日本侵略者飛機轟炸的廢墟中救出兩批難童。同時,在反法西斯戰場上,美國戰地記者柯林斯在法國救出兩批難童。兩人在家人的支持下,對這些難童投以無盡的關愛,用“愛神”的力量培養他們...
- 陳村牧
1938年5月,廈門被日軍占領,集美淪為前線,集美國小內遷石兜。集美村民四處逃難,生活困難;兒童跟隨家長浪跡異鄉失學。陳村牧多次在安溪主持校董會,研究解決集美難童失學和難民生活窘境問題。為給集美難童創造入學條件,校董會1938年秋季指示集美國小在難民聚居區增設下店圩、珩山兩分校;後分校改設在上、孫厝等地...
- 朱凡(女革命烈士)
朱凡(1919-1941),原名陸慧卿。女,1919年出生,浙江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人,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學生時代投入“一·二八”淞滬抗戰時期的救亡運動、 “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先後在清涼寺難民收容所、上海女青年會主辦的難童教養所、中共外圍組織“雪影社”工作。1940年秋,參加了...
- 清虛觀(廣東連州清虛觀)
抗日戰爭時期,廣州淪陷,省府遷往連縣,而寺院為廣東省兒童教養院使用,收養淪陷區難童近千人。問起鄉人,得知當時的童子軍(也就是難童)在福山期間,由於中央撥下的經費到達他們手中的時候,早已被各級剋扣一空,童子軍被餓得連螞蝗也捉來充飢,貧苦的鄉民們雖然很同情他們,有的還收養難童為子,然而,畢竟力...
- 陳然(革命烈士)
奔赴前線搶救孤兒難童 1939年春,年僅16歲的陳然由時任中共宜昌抗戰劇團黨支部書記陳沫潮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入黨後的陳然更加積極,他多次主動請纓上前線,誓言要在戰場上履行一名抗日文藝戰士的光榮使命。據《參加沙洋前線搶救難童記》一文中記載,1939年夏,陳然與程季華等5人,報名參加了中華慈幼協會戰地工作隊,...
- 曹孟君(原全國婦聯書記處書記)
在從南京撤往武漢的途中,她目睹了沿途難童的悲劇遭遇,也了解到許多抗日將士為自己的孩子無人管而心急如焚,還聽到日本侵略者在戰區搜尋難童運回國內,準備長大後做苦力或送到戰場當炮灰,甚至割取他們的器官搶救日本傷兵。在戰火紛飛的年月,搶救難童就是搶救民族的希望。到武漢後,曹孟君就立即向有關方面呼籲,...
- 李述賢(金門縣古寧小學生活主任)
民國27年(1938年),金門、廈門相繼淪陷,難民流離失所。述賢對失去親人的難童十分同情,萌發創辦戰時慈兒院的念頭,翌年得德化愛國華僑葉乃矧、商人蘇由甲捐資萬餘元購置教學設備,並得程田寺住持釋照捐寺租為日常經費,假程田寺為校舍,創辦私立德化縣鳳林慈兒院。述賢任院長,其夫人吳秀珊為教師。鳳林慈兒院主要...
- 戰時兒童保育會
抗戰時期成立的一個民間性質的以救濟、教育難童為宗旨的團體。抗戰爆發後,數以百萬計的難童亟待救濟。1938年1月24日,在武漢召開了戰時兒童保育會發起人會議,會議決定成立戰時兒童保育會。1938年3月10日,戰時兒童保育會在漢口界線路(今合作路)聖羅以女子中學(今武漢市第二十中學)正式成立。推選出理事56人,...
- 萬童之母私人錄:吳菊芳日記
《萬童之母私人錄:吳菊芳日記》是2021年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罕見的跨越六十餘載的中國女性日記手稿,作者吳菊芳是抗戰時期愛國將領、前國民黨廣東省政府主席李漢魂將軍夫人,她創辦廣東兒童教養院,組織搶救、收養3萬多在日寇鐵蹄下逃生的難童。吳菊芳也是一位在顛沛流離的移民生活中始終對祖國無...
- 劉樹信(烈士)
劉樹信(1920—1968),黃陵縣太賢鄉備村人,在本村私塾念過書,1935年國小畢業後到陝北綏德師範上學。1937年參加綏德地方黨組織的抗日下鄉宣傳隊,1938年到陝北公學第十五隊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在陝甘寧邊區根據地陝公分校合作社、眉縣難童教養院做秘密工作。1941年在中共中央黨校學習7個月後一直從事紅區宣傳...
- 吳仕端
吳仕端(1911~1987),廣東惠州橋西人,幼時就讀於昌明國小。22歲出任《惠州民國日報》總編,先後在惠陽女子師範、河源縣立中學、持平中學任教。1939年任惠州昌明國小校長,抗戰時任廣東第四戰區戰時難童收養所所長,抗戰末期任惠陽民眾教育館館長。解放後,由香港回惠並繼續在持平中學任教。1980年被選為惠州市文聯副主席...
- 歸童
以營救抗戰時期中華難童為主題的鋼琴音樂劇《歸童》,2019年12月11日晚在深圳大劇院上演。該劇由奧地利歸國鋼琴演奏家、教育家朱凌冰擔任編劇導演和領銜主演,經過一年多修改和多場公演,得到了社會各界和當年“歸童”及後人的廣泛關注和支持 劇情介紹 該劇劇情主線以抗戰歷史為背景。1940年春,香港被日本侵略軍封鎖...
- 抗日戰爭時期戰時兒童保育會研究
戰時兒童保育會是因搶救抗日戰爭中失依失教的難童而成立的、以國共第二次合作為基礎的抗戰組織。它的發起人、組織者、領導人絕大多數為婦女,以難童的保育與教育為主要職能,因此它是一個由婦女組織領導下的兒童保教組織。在8年的時間裡,該組織共搶救、保育了3萬多名難童,為穩定抗戰後方做出了一定貢獻,更為...
- 霧航(三冊)
̇他,曾經歷盡滄桑與戰禍,他曾是:難童、中學生、海軍學生、海軍軍官、總統譯員、諜虜、囚徒、白色恐怖餘生、流浪漢、乞丐、苦力、勞工、豬奴、車伕、擦鞋童、名作家、大學教授、文學獎得主、首屆十大傑出青年之首名、淪亡天涯的亡命之徒、精神病患者、雙重人格的憂鬱病人,隱昵於冰雪之國的隱士。 ̇他,自修...
- 許如輝
抗戰重慶時期,任大同樂會樂務總幹事,陳立夫倡議的中國國樂團團長,大同國樂難童教養院院長,製作軍笛等樂器四千餘件,分發軍營,編練樂隊,培養難童,公開演奏,支持抗戰。作曲代表作有《寒夜聞柝》、《董小宛》、《忠王李秀成》、《國家典禮樂章》、樂劇《木蘭從軍》等。1947年始為上海戲曲界作曲,代表作有越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