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時兒童保育會

戰時兒童保育會

抗戰時期成立的一個民間性質的以救濟、教育難童為宗旨的團體。

抗戰爆發後,數以百萬計的難童亟待救濟。1938年1月24日,在武漢召開了戰時兒童保育會發起人會議,會議決定成立戰時兒童保育會。

1938年3月10日,戰時兒童保育會在漢口界線路(今合作路)聖羅以女子中學(今武漢市第二十中學)正式成立。推選出理事56人,宋美齡李德全為理事長、副理事長。保育會暫時隸屬於中國婦女慰勞自衛抗戰將士總會(1938年5月改隸新生活運動婦女指導委員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戰時兒童保育會
  • 宗旨:救濟、教育難童
  • 性質:民間性質
  • 理事:56人
簡介,委員,宗旨,

簡介

1938年3月13日,宋美齡在武昌主持召開了第一次理事會,選出常務理事17人,除宋美齡、李德全外,還包括鄧穎超孟慶樹史良曹孟君沈茲九安娥、陳紀彝、張藹真、郭秀儀黃卓群、唐國楨、陳逸雲、徐闓瑞等。另有劉清揚、徐鏡平等5名候補理事。

委員

戰時兒童保育會下設一處和6個委員會:秘書處(主任張藹真、副主任陳紀彝)、設計委員會(主任史良、副主任任培道)、組織委員會(主任陳逸雲、副主任莊靜)、宣傳委員會(主任沈茲九、副主任徐闓瑞)、保育委員會(主任曹孟君、副主任唐國楨)、輸送委員會(主任黃卓群、副主任劉清揚)、經濟委員會(主任李德全、副主任郭秀儀)。

宗旨

該會以保育戰時兒童為宗旨。成立後所面臨的首要任務就是搶救戰區難童,並把搶救來的難童送到武漢。為收容他們,於3月37日籌備成立保育院,29日正式收容難童。到1938年9月中旬的半年中,共收容難童9070人。經保育會幫助轉移至後方的難童人數則更多。到1940年4月15日宜昌失陷前夕,宜昌接運站共搶救出的難童達1.5萬餘人。此外,該會組織步行內遷的難童人數也不少。整個抗戰期間,戰時兒童保育會搶救和保育了近3萬名難童,成為抗戰時期各難童救濟團體中成效最突出的一個。
戰時兒童保育會對兒童的教養主要是通過保育院來實現的。各省先後成立了戰時兒童保育分會,普遍設立了兒童保育院。其中陝甘寧邊區分會成立於1938年7月4日,由鄧穎超負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