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難波走,難波步
- 外文名:ナンバ歩き
- 起源:日本
- 套用:劍道、能樂、歌舞伎
起源,質疑,
起源
難波走早在江戶時代之前就出現了。在歌舞伎中這種動作被稱呼為“六方”。日本舞蹈評論家蘆原英了在《舞蹈和身體》中認為,“ナンバ”實際上是“南蠻”的意思。“難波走”這一名詞最早是用來嘲笑南蠻人(西班牙、葡萄牙人)右腳向前邁出的同時左手向前,左腳向前邁出的同時右手向前的,現在全世界都採取的走路方式。但是現在卻很有諷刺意味的成為了對日本以前的走路方式的稱呼。
質疑
“難波走”被認為是古代日本人走路的方式,原因無非是以下幾點:
江戶時代的《大名行列》等畫中,當時的日本人在不拿著東西走路的時候手臂和上半身沒有動,而在甩胳膊時,同時出一面的腳和胳膊。據這個假說,難波步被大量使用是因為武士的大小武士刀會在走路的時候礙事,另外,如果採用和現在一樣的走路方式,和服的帶子也容易鬆弛。在近代以前,農民在插秧,搬運工、商人等職業在搬運重物時,有著身體不能晃動走路的要求,所以做故意揮舞手臂扭或身體的動作。但是在歐洲農民、搬運工、商人,帶刀的武士也都存在,為什麼歐洲人卻不使用難波走的走路方式呢?因此難波步的存在遭到學術界額質疑。
此外,武道史研究專家高橋賢認為,難波走是江戶時代特殊人群為了工作和生活需要才採取的走路方式,絕大部分日本人並不是採用“難波走”的走路方式。並且,現代的日本古裝劇和大河劇中,古代人,包括狂言師和歌舞伎演員等在內,演員的走路方式都不是難波走。反過來說,即便是拿著大小的日本刀,穿和服的人,不使用難波走也不會阻礙走路,為方便帶刀和穿和服為依據而採用難波走的理論帶來質疑。
另外,也有到明治時期,軍隊及學校等引入了西方的體操,為了便於保持紀律而採取難波走,之後才逐漸變為今天的走法的說法。但是,從日本明治早期保留下來的照片中找不到難波走的走路方式,在電影發明後的大正時代的記錄片中也看不到使用難波走的人,這在對於直到昭和時代還殘留古代風俗的日本來說,消失的是否太快了呢?這對於是明治以後通過學校來糾正難波走的說法的確是硬傷。
因此,難波走是古代日本人的走路方式目前被認為是古代武術研究者的說法,得不到學術上根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