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難忘的歲月
- 出品公司:瀟湘電影集團有限公司、陳雲紀念館
- 導演:史鳳和
- 編劇:史鳳和
- 製片人:歐陽翀、王震鳳
- 類型:歷史、戰爭
- 主演:劉冠翔,佟瑞欣,吳竹青,劉雨嘉
- 片長:97分鐘
- 上映時間:2016年6月16日
- 對白語言:國語
- 色彩:彩色
劇情簡介,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角色介紹,幕後花絮,幕後製作,影片評價,
劇情簡介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陳雲(劉冠翔飾)從蘇聯回到延安,在隨後七年的崢嶸歲月里,在黨中央和毛澤東的領導與支持下,陳雲擔任中組部部長開創性地開展黨建工作,毛澤東(佟瑞欣飾)賞識倚重陳雲,陳雲崇敬信服毛澤東,黨員人數由4萬餘人發展到121萬人,中國共產黨也逐漸成長為一個全中國範圍的、具有廣大民眾基礎的政黨。兩位歷史偉人,為黨的事業發展壯大,堅守信仰,縱橫捭闔,運籌帷幄,建立了惺惺相惜的深情厚誼。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職員表
出品人 | 製作人 | 監製 | 導演 | 副導演(助理) | 編劇 | 攝影 | 配樂 | 剪輯 | 道具 | 美術設計 | 造型設計 | 服裝設計 | 燈光 | 錄音 | 劇務 | 場記 | 布景師 |
---|---|---|---|---|---|---|---|---|---|---|---|---|---|---|---|---|---|
周丕學 徐建平 | 歐陽翀 王震鳳 姚國銘 鄺志偉 | 胡勁軍 谷良 張春霖 丁大良 許潤禾 梅雁航 | 史鳳和 | 田彬 | 史鳳和 | 格日圖 牛忠民 哈布日 王炯 陳海濱 蒿思雨 | 李戈 | 劉立兵 楊乾勛 趙意坤 | 王不畏 方勇 胡安峰 龐軍波 王立根 孫江新 | 胡宗 郭偉中 陳占良 | 李丁 許家俊 張翠英 | 張頌 張彤 | 洪子力 | 安韶峰 黃新文 賈建軍 王豹 孫凱 | 盧春亮 劉二鵬 | 陳竹 | 陳光明 謝國志 |
演職員表資料來源
角色演員介紹
- 陳雲演員:劉冠翔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他從蘇聯回到延安,在隨後七年的崢嶸歲月里,開創性地開展黨建工作,對黨的建設從理論到實踐都有重大建樹,有力、有效地支持和維護了毛澤東主席的正確主張和領導地位。
- 毛澤東演員:佟瑞欣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他賞識倚重陳雲,支持陳雲進行黨建工作,為黨的事業發展壯大,堅守信仰,縱橫捭闔,運籌帷幄,與陳雲建立了惺惺相惜的深情厚誼。
- 于若木演員:吳竹青陳雲的妻子,陝北公學學生,善解人意。陳雲因為營養跟不上,身體素質差,有經常流鼻血的習慣,毛澤東安排她做陳雲的護理,相處中兩人之間產生了感情,結為革命伴侶。
- 汪精英演員:劉雨嘉知識青年。她從上海趕來參加革命,剛到延安無比激動,手捧黃土,熱淚盈眶。她為陳雲帶來了留在上海的二胡,兩人共吟評彈《白蛇傳》,但由於當年的錯誤傾向,她的姓名和漢奸汪精衛接近,而受到打擊,但她堅強不屈,後奔赴東北抗日前線。
- 何穆演員:王亮知識分子,醫學博士。和妻子從法國留學歸來,在周恩來的舉薦下,他們由重慶來到革命聖地延安,但一時適應不了,執意要回去,陳雲向毛澤東匯報後,決定尊重他們的選擇。當再次回到延安時,他不禁感慨還是延河水甜。
角色演員介紹資料來源..
幕後花絮
- 在劇本創作過程中,史鳳和因痛風病發作站不起來,只能拿著一把傘當作拐杖來支撐,但仍然頑強地進行劇本創作。
- 史鳳和的夫人葛燕萍將家中的書房變成了微型“史料館”,甚至在家中燒飯時,還要為史鳳和朗讀陳雲的資料。
- 在開拍之前,劉冠翔查資料、看影像視頻、學評彈,全方位了解陳雲在工作、生活中的各種狀態。
- 首次出演毛澤東的佟瑞欣研讀了大量史料並觀摩眾多影視片,在力求形似的同時更加注重追求神似。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該片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而創作。最早提出創意的是上海陳雲紀念館的館長徐建平,隨後瀟湘電影集團董事長周丕學希望與史鳳和導演合作拍攝,以從上海走向延安的中共第一代領導人陳云為主人公,因此促成了該片的投產。
創作過程
該片創作歷時兩年,第一次將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從小到大、由弱變強的發展歷程搬上大銀幕;也是第一次用電影藝術手段來表現中國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中兩位領袖的人文情懷。
為了深入了解這段歷史,史鳳和先後五次查閱和研讀了大量陳雲史料和黨史資料,從陳雲紀念館借回來的書不少於20本,創作期間基本上除了吃飯、睡覺就是談劇本。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他根據人物的性格特徵並結合史料,在描寫人物情懷上做了一些藝術加工。譬如,陳雲生前喜歡聽評彈,片中不僅加入了這些細節,還增加了陳雲拉二胡的鏡頭。
該片出品人、製片人在劇本創作的全過程中精心指導,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央文獻研究室、重大題材辦公室等幾十人次的專家對劇本進行多次論證修改。
影片評價
該片採用縱向的全景勾勒,記錄了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中國共產黨和軍隊的成長壯大與責任擔當,在恢宏的時空敘事中,始終貫穿著一個主題,那就是歷史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經歷千難萬險,尋找到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與建設道路,也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必經之路。
該片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提振精氣神,它不僅是史詩,也是哲思,告訴人們不忘初心、不忘我們曾經走過的路。(《光明日報》評)
該片採用樸實無華的敘事方式和散文詩手法,以散點式結構、多角度敘事、拼圖式構思,勾畫出不同的人物群像,題材選擇眼光獨到,藝術視角,人物造型塑造的新穎性,令人印象深刻。
該片講究托物言志、寓情於理、言簡意賅、結構凝鍊、意境深遠,在美學價值方面,傳承和弘揚了中華美學精神,達到了意、形、情、行的有機統一,是一部大題材小切口,大人物小細節的優秀作品。(《中國電影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