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作品是《離騷》詩集的清朝插圖版。《離騷》由生活在約公元前343-277年的屈原所作。插圖繪製者為清朝早期的著名畫家蕭雲從(1596-1673年),版刻者湯用先。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離騷圖
- 外文名稱:lisaotu
- 作品別名:屈原
- 創作年代:20131220
- 作品出處:屈原
- 文學體裁:電子
- 作者:kingdee
描述,作者,刻版家,序言作者等,插圖畫家,創建日期,出版信息,語言,地點,時間,關鍵字,其他關鍵字,物理描述,收藏,機構,評價,
描述
據王重民所著《國會圖書館藏中國善本書錄》(華盛頓特區,國會圖書館,1957年),這部作品是晚清文學家、語言學家和清朝官員潘祖蔭(1830-1890年)剪貼重裝而成,並將其分為四卷,但保留了原名 "區湖蕭雲從尺木甫較"。該重版有兩篇原序,由李楷(無日期)及畫家蕭雲從(1645年)著。
作者
屈原 (約公元前343-約前277)
刻版家
湯用先
序言作者等
插圖畫家
蕭雲從 (1596-1673)
創建日期
1645
出版信息
潘祖蔭, 中國
語言
中文
地點
時間
8000 公元前 - 499 公元
關鍵字
文學 > 其他文學 > 亞洲 & 東南亞文學
其他關鍵字
中國詩歌 ; 楚辭(中國古代詩歌)
物理描述
未分卷;4冊:插圖
收藏
中文善本古籍收藏
機構
評價
明末清初是我國木刻版畫藝術發展卓有成就的時代,畫壇上出現了一批職業畫家,從事戲曲、小說、詩歌等的插圖刊刻工作,就中祖籍安徽蕪湖的蕭雲從堪稱翹楚,他創作並刊於順治二年(一六四五)的《離騷圖》,無論是構圖立意還是刀工技法,都達到了清初版畫藝術的最高水平。
蕭雲從(一五九六——一六七三),字尺木,號無悶道人,別號於湖漁人、梅石道人、東海蕭生、梅主人、江梅、謙翁等,明亡後號鐘山老人。年輕時曾參加過幾次科考,未能如願,一直到崇禎十五年(一六四二),才考中這一年壬午科副榜。雲從在金陵應試期間,有感於閹黨專權、政治黑暗,遂加入復社,得與東林黨人互通聲氣。此後不就銓選,讀書繪畫,大部分時間住在蕪湖城外自家的“梅築”里。一六四五年初,清兵攻占揚州,三月進駐蕪湖。他滿懷亡國之痛,避走他鄉。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清兵侵入蕪湖的當年,雲從與著名的徽派版畫刻工湯複合作,刊刻了他一生中最為重要的版畫作品之一《離騷圖》,這應該不是偶然的。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取《離騷》讀之,感古人之悲鬱憤懣,不覺潸然泣下”,在國破家亡這一敏感的時刻,他的心和屈原是一脈相通的。
《離騷》是戰國時期楚國偉大詩人屈原所作的不朽詩篇,它集中反映了詩人對祖國的無比熱愛,對當權者昏聵不察的怨憤和失望,以及對佞臣宵小的鄙夷,通篇抒發了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內心的苦悶。《離騷》以及屈原其他作品所表現的思想感情,引發了宋元以來不少畫家的共鳴,以屈原《離騷》、《九歌》為題材的繪畫作品屢見不鮮,折射出人民民眾的喜怒愛憎。宋人李公麟,元人趙孟、錢選、張渥,明人文徵明、仇英、董其昌、陸治、杜瑾、周介、陳洪綬等,都曾為《九歌》作畫。雲從顯然受到前輩或同時代畫家的影響,他的《離騷圖》正是在總結前人創作經驗的基礎上,翻陳出新,別出心裁。在這部以人物為主的《離騷圖》中,畫家不僅以圖畫形象深刻地詮釋了屈原詩篇的思想內容,而且透過人物的刻畫注入了自身的感受,借古諷今,寄寓著對現實的憤懣和無奈,對時勢的感慨和失望。
《離騷圖》系畫家蕭雲從為《離騷》、《九歌》、《天問》等所作的插圖,計繪有《離騷》一圖,《九歌》九圖,《天問》五十四圖,《遠遊》五圖,其中《遠遊圖》今不可見。《九歌圖》人物形象“詭奇生動”,在構圖和人物的形象塑造上,兼有李公麟、張渥、陳洪綬諸家想像豐富、生動傳神的特點,同時也“夷考記載”,深刻領會屈原詩歌的內在精神,獨多創新之處。與上述畫家同類題材的畫作相比,多有不同之處。最典型的地方是雲從不滿意於前輩畫家對屈原某些詩歌的藝術表現,如前人畫“山鬼”,容貌怪異,形同古代發多而亂、形醜兇惡的神像蒙倛。對此他很不贊同,感嘆“寫山鬼如蒙(棋)〔倛〕者,謬矣”,於是深入領會《九歌·山鬼》的精神實質,將山鬼描繪成年輕貌美的女子,使之“含睇宜笑”,力圖合於原作的本意。再如畫《國殤》,不取將士英勇與敵廝殺場景,而獨繪“敗績”,強調“而後知武終鬼雄,生死無二”,其目的是“儗其古戰場之吊”,於王朝更替之際,亦借古喻今,有深意在焉。凡此種種,都可以見出雲從身手不凡,見識高遠,在繼承前輩畫家的長處以外,對《九歌》主題人物描繪作了創造性的發揮。
《天問圖》所刻畫的內容,在蕭雲從之前絕少有畫家涉及。要想完美地為《天問》插圖,非有超人想像力、豐富的歷史知識和紮實的藝術功底,幾乎是難以做到的。雲從所作的《天問圖》,可謂前無古人的大手筆。五十四圖基本涵蓋了屈原《天問》所有的內容,山川神靈,奇聞異說,一一縱橫在畫家的筆底。在藝術表現上,雲從力求完美,每一圖的構思都精心為之,或高下錯落,或左右掩映,疏密有致,簡約空靈。人物的情態各不相似,服飾器物因人因事而異,絕不雷同。不少畫面人物場景安排得體,富於變化,洋溢著審美的快感,如“女岐九子”將主人女岐置於畫面的中央偏右,九子高低不同地環繞著她,營造了一派祥和的氛圍。又如“平脅曼膚”表現一代昏君商紂在美人和隨從簇擁下的呆肥神態,令人忍俊不禁。
屈原《天問》窮天地鬼神之奇,究往古山川之變,博大精深,理解匪易。雲從以圖畫的形式加以詮釋,給人以形象化的感受,這對於提升讀者的閱讀興趣,排疑解難,功不可沒。他的門人張秀璧在《天問圖跋》中稱讚該書“極古今名象之微,天地事物之變”,讓“觀者疑胸頓開”,深中肯綮。
蕭雲從的《離騷圖》原刻本流傳至今,稀如鳳毛。偶有所見,或殘缺不全,或圖文欠清。清代乾隆時曾收入《四庫全書》,畫家門應兆奉命補繪,是在蕭雲從原作的基礎上臨摹並依自身的見解改繪而成。雖然門氏竭盡所能,精心為之,然限於個人的天分和藝術修養,筆力稚弱,人物表情呆滯,遠不及蕭圖的鮮活生動。一九六一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曾據建國初期在江蘇寶應縣發現的一部比較完善的原刻初印本重印,如今這個原刻本已不知去向,而重印本亦不可得。所用的底本,《離騷圖》、《九歌圖》一準中華上編所重印本,《天問圖》則假得浙江圖書館藏原刻初印本,兩者合一,堪稱現今所能見到的較為完善的本子。我們期待著它的出版能受到讀者的歡迎,為促進當下文化事業的繁榮興旺起到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