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目:離謂;指的是言辭與思想相違背。 拼音:líwèi 出處:《呂氏春秋·審應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離謂
- 拼音:líwèi
- 出處:《呂氏春秋·審應覽》
- 釋義:是言辭與思想相違背
詞目:離謂;指的是言辭與思想相違背。 拼音:líwèi 出處:《呂氏春秋·審應覽》
詞目:離謂;指的是言辭與思想相違背。 拼音:líwèi 出處:《呂氏春秋·審應覽》“言者以諭意也。言意相離,凶也。亂國之俗,甚多流言,而不顧其實。務以相毀,務以相譽,毀譽成黨,眾口熏天,賢不肖不分。以此治國,賢...
眾口熏天 眾口熏天,漢語成語,拼音是zhòng kǒu xūn tiān,意思是群言可以動天,比喻輿論力量大。出自《呂氏春秋·離謂》。成語出處 《呂氏春秋·離謂》:“毀譽成黨,眾口熏天。”成語用法 偏正式;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言意相離 言意相離,漢語成語,拼音是yán yì xiāng lí,意思是語言和思想相分離。比喻說的與想的不一致。出自《呂氏春秋·離謂》。成語出處 《呂氏春秋·離謂》:“言意相離,凶也。”
言以喻意是《呂氏春秋》用語。言,言辭、語言;意,思想、觀念。通過語言表達思想。“言者以喻意”,“聽言者以言觀意”(《離謂》),“非辭無以相期”(《淫辭》)。認為“夫辭者,意之表也”(同上)。 語言和思想、判斷是表里關係。沒有語言,人們無法表達和交流思想。並強調“言意相離,凶也”(《離謂...
私人講學,始於春秋時期。《呂氏春秋·離謂》記有春秋鄭國鄧析私人講學事跡。孔子亦設學舍於曲阜,外出遊歷時,弟子相隨,為春秋末期最大私人講學團體。《史記·孔子世家》:“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墨子自稱有弟子三百人。《淮南子·泰族訓》謂“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
言意,指言語和意旨。 語出《關尹子·九藥》:“天下至理,竟非言意。苟知非言非意,在彼微言妙意之上,乃契吾說。”引證解釋 1.言語和意旨。《呂氏春秋·離謂》:“言者,以諭意也。言意相離,凶也。” 陳奇猷 校釋引 孫鏘鳴 曰:“‘意’者,即上篇所云‘言之謂也’。言意相離,是不知言之謂者也...
兩可之說是春秋末鄧析的論說方法。對互相矛盾的命題(或現象)均採取認可態度。西漢劉向《別錄》:“鄧析好刑名,操兩可之說。”《呂氏春秋·離謂》保存有~則鄧析“兩可之說”的記載:“洧水甚大,鄭之富人有溺者,人得其死者,富人請贖之,其人求金甚多,以告鄧析。鄧析日:‘安之,人必莫之賣矣。’得...
橋言 橋言,讀音是jiǎo yán。意思是乖戾之言。橋,通“ 矯 ”。解釋 乖戾之言。橋,通“ 矯 ”。出處 《呂氏春秋·離謂》:“聽言者,以言觀意也;聽言而意不可知,其與橋言無擇。”高誘 註:“橋,戾也。”
惑惑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huò huò,是指迷惑。解釋 迷惑。出處 《呂氏春秋·離謂》:“故惑惑之中有曉焉,冥冥之中有昭焉。”漢·賈誼《鵩鳥賦》:“眾人惑惑兮,好惡積億;真人恬漠兮,獨與道息。”漢·劉向《說苑·敬慎》:“人皆趨彼,我獨守此;眾人惑惑,我獨不從。”唐·元稹《遷廟議狀》...
民口,讀音mín kǒu,漢語詞語,意思是民眾的議論;丁口。 解釋 (1).謂民眾的議論。(2).指丁口。 出處 《呂氏春秋·離謂》:“鄭國大亂,民口讙嘩,子產患之,於是殺鄧析而戮之,民心乃服,是非乃定,法律乃行。”宋·梅堯臣《田家語》詩序:“庚辰詔書:凡民三丁籍一,立校與長,號‘弓箭手’,用備...
46.言者,以諭意也。(《呂氏春秋·離謂》)47.執其所言而意得見,心之辨也。(《墨子·經上》)48.聽言者,以觀其意也。(《呂氏春秋·離謂》)表達關係的建立,關鍵在意與心,而不在辭與言,要求表達者心口如一。49.亂辭之中,又有辭焉,心之謂也。言不欺心,則近之矣。凡言者,以喻心者。(...
熏天,讀音xūn tiān,漢語詞語,意思為形容氣味濃重。解釋 1、形容氣勢極盛。2、形容氣味濃重。出處 《呂氏春秋·離謂》:“毀譽成黨,眾口熏天。”晉·陸機 《演連珠》之四八:“臣聞虐暑熏天,不減堅冰之寒;涸陰凝地,無累陵火之熱。”宋·王明清 《揮麈餘話》卷二:“ 勔 恃恩自恣,遣人諷之,...
五百羅漢第叄佰叄拾伍尊 離淨悟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佛之語曰淨語;離謂分離辨析,離淨語並非遠離淨語,而是能分析穢惡,張揚淨語。(圖片)五百羅漢第叄佰叄拾伍尊 (圖片)據《大集經》卷十載;“須彌可說口吹動,不可說佛有二語,實語、真語及淨語。”佛語真實無誑,即淨語;尊者生於無佛之...
又戾也。《呂覽·離謂篇》:聽言而不可知,其與橋言無擇。又木名。《尚書大傳》:橋木高而仰,梓木晉而俯。以喩父子。又陽橋,《春秋》魯地。又姓。《統譜》:黃帝葬橋山,子孫守塚,因為氏。《史記·貨殖傳》:橋姚致馬千匹,牛倍之。又《集韻》丘妖切。音蹺。《史記·河渠書》:山行伵。註: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