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金融交易信息泄密事件

從2013年4月3日起,一塊存儲信息超過260G的硬碟,讓全球一些富豪們的恐慌情緒不斷發酵。這塊硬碟存儲的信息涉及12萬多個離岸公司信託機構的秘密交易,其中中國大陸、香港、台灣三地的一些富豪也深涉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公開披露的信息仍在不斷更新中,一場史上最大的泄密風波正震動全球私人銀行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離岸金融交易信息泄密事件
  • 類別:案例事件
  • 時間:2013年4月3日
  • 相關:秘密交易
事件緣起,事件調查,

事件緣起

此次泄密事件的爆發源於國際調查記者聯盟(ICIJ)董事傑拉德·勞爾,對澳大利亞一項涉及離岸公司及欺詐醜聞的調查。在調查過程中,傑拉德獲得由告密者提供的一塊超過260G信息的硬碟。經過分析,硬碟中有約250萬份檔案,其中有200多萬份郵件以及近50萬份的文字、PDF、表格、圖像以及網頁資料,內容涉及包括英屬維京群島、庫克群島和新加坡在內的10個離岸地。

事件調查

這份硬碟內的資料內容包含超過12.2萬個離岸公司或信託的詳細信息,以及近12000箇中介機構和13萬條記錄。據分析,這些泄密檔案揭露了大量富豪級別的人士在英屬維京群島等“避稅天堂”開設離岸公司及銀行戶口的記錄,包括匯款、公司合併日期、公司和個人之間的關係等數據和事實。這些信息使得一些通過離岸金融公司從中受益的人或代理機構,以及超過170個國家和地區公司的離岸資產逐漸浮出水面。
ICIJ的數據分析表明,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的客戶設立境外實體的比例最高。其中,英屬維爾京島是與中國牽扯最深的離岸地之一。根據IMF的數據,2010年英屬維爾京島是中國第二大的境外投資者,僅排在香港之後。ICIJ表示,分析數據後發現大部分在該島持有資產的人士都居於中國大陸、香港及台灣,這也解釋了為何英屬維京群島會成為中國第二大境外資本來源。
隨著中國客戶越來越多進行境外資產配置,中國已經成為那些嗅覺靈敏的離岸服務提供商競相逐鹿的新市場。各個離岸地政府和金融機構開始以各種方式前往中國內地,推銷其所在的離岸地架構,而那些離岸服務提供商則採用更為激進的銷售手段,通過各種渠道向中國客戶銷售產品。
中國客戶信息將浮出水面
為了最大限度地實現離岸產品銷售和對中國客戶的控制,某些離岸服務提供商將重點放在銷售端,他們通過揣摩中國客戶的心理狀態,調整其公司形象和宣傳口徑,提供“靈活”和便宜的離岸架構。某些被國際社會公認具有欺詐、逃稅甚至有更嚴重刑事責任的離岸架構,則可能通過其“強大”的銷售能力,被售賣給中國客戶。
隨著涉密信息的不斷披露,牽涉其中的中國客戶其主動或被動的不法信息,亦會逐漸浮出水面。事實上,不少國家已經通過此次泄密信息,“按圖索驥”追查上榜人士的不當行為。
在此次泄密事件中,不少客戶資料信息明確顯示了藏匿在離岸地的秘密公司和家族信託操作離岸資產的痕跡,而這些暴露在陽光下的姓名不僅有億萬富翁、公司高管、中產階級,還有政界高官、國際軍火商。通過這份名單,各國政府開始著手調查尋找涉嫌欺詐和金融犯罪的人員。
從可確認離岸投資人的資金往來記錄中不難發現,一些企業交易人員通過使用離岸實體來資助金融欺詐項目,或者從他國大規模基建契約中獲益。同時,泄密檔案還提供了一些金融犯罪案件線索。據ICIJ對保得利信譽通的檔案分析,檢查發現了30名美國客戶因涉嫌欺詐、洗錢及其他嚴重金融犯罪行為而捲入訴訟案件,同時也有包括政府官員通過在英屬維京群島持有秘密公司來掩蓋相應的腐敗行為。
根據ICJJ的調查,離岸服務機構在幫助客戶掩蓋信息時,要完成一系列程式,包括要有律師、會計師和其他能滿足客戶保密需求和盈利要求的人。比如,註冊一家離岸公司後,離岸服務機構會編造出層次複雜的架構,囊括了信託、公司、基金、保險產品及所謂的“掛名”董事長和持股人。為客戶建立公司後,離岸金融服務公司經常安排虛假的董事長和持股人,充當公司真實持有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