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鹿州始置於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所置地位於雞鹿塞北至杭錦後旗,永徽元年(650)和高闕州合併為稽落州。開元元年(713)復置雞鹿州,僑治回樂。
基本介紹
雞鹿州由來,雞鹿州概述,
雞鹿州由來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太宗為置六府七州,府置都督,州置刺史,府州皆置長史、司馬已下官主之。以回紇部為瀚海府……思結為盧山府,渾部為臯蘭州,斛薩[薛]為高闕州,阿跌為雞田州,契苾為榆溪州,跌結為雞鹿州,阿布思為蹛林州,白霫為寘顏州。”(《舊唐書》一九五《回紇傳》,5196頁)是年以跌結部為雞鹿州。
雞鹿州以雞鹿塞而得名。雞鹿塞,古塞名。在今內蒙古磴口西北哈隆格乃峽谷口。是古代貫通陰山南北的交通要衝,漢築城塞於此。《漢書·匈奴傳》: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匈奴呼韓邪單于歸,漢遣官兵護行,“送單于出朔方雞鹿塞”。東漢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竇憲出此塞北擊匈奴。雞jī見齊,越南語kê;鹿lù來屋,越南語lộc。康僧鎧譯ug為郁(影屋),竺律炎譯muk為木(明屋)、支謙譯為目(明屋)。雞鹿可還原為*Keluk,其中的鹿*luk可解釋為維吾爾語的-luk‘…之地’。雞田可還原為*Kedan/*Ketan。雞鹿州當在今內蒙古磴口西北哈隆格乃峽谷口以北至杭錦後旗一帶。
“永徽元年(650)三月三日,以皋蘭州為都督府,建置稽落州隸焉,廢高闕州。”(《唐會要》七三《安北都護府》,1558頁)“稽落州本高闕州,以斛薩部置。永徽元年廢高闕州,更置稽落州,後又廢,三年以阿特部復置。”(《新唐書》四三《地理志·羈縻州·關內道》)稽落州本高闕州。高闕在今內蒙古杭錦後旗東北,高闕州和雞鹿州相連。稽jī(見齊、溪薺),越南語kê;落luò來鐸‘⑤人聚居的地方’,越南語lạc。支謙譯ke為稽,稽落可還原為*Kelak。稽落*Kelak中的a音轉為u即是雞鹿*Keluk。在四川話保留入聲的方言(如崇州話)中,落鹿讀音相同,鐸韻已經歸入屋韻。*Ke人聚居的地方和*Ke(人)之地意思相同,稽落即雞鹿。是年唐將雞鹿州和高闕州合併為稽落州。
雞鹿州概述
雞鹿*Keluk即稽-luk,意為稽胡之地,當為步落稽胡留下的地名。白狄稽胡在漢時就已移居此地。自北魏以來,下迄北宋,分布在并州汾水以西北和雍州(原本就是白狄的活動地域)安定以東北的胡人,概稱之為“步落稽胡”,或簡稱之為“稽胡”。《宋書·臧質傳》記載拓跋燾與臧質書云:“胡死,正減并州賊。”《周書·楊忠傳記》保定二年[公元564年]忠約稽胡酋首於帳中“突厥已到并州,約我共破稽胡。”。“步落稽胡”之名初見於《魏書·爾朱榮傳》,云:“步落堅胡劉阿如等作亂瓜、肆……榮並滅之。”步落堅胡即部落稽胡,步落即部落。《魏書》在別處稱此族為山胡、汾胡、河西胡,有時以此胡所在之郡、縣名之,如西河胡、離石胡、吐京胡(漢有吐軍縣,在今山西石樓縣。胡音訛軍為京,稱“吐軍”為“土京”)、石樓胡、五城郡胡等,《北齊書》大致因襲之,至《周書》始名之曰步落稽胡或稽胡,北宋《太平寰宇記》稱之為部落稽胡。《周書·稽胡傳》詳細記載了當時稽胡的分布和習俗:“自離石以西,安定以東,方七八百里,居山谷間,種落繁熾。其俗土著,亦知種田。地少桑蠶,多麻布。其丈夫衣服及死亡殯葬,與中夏略同,婦人則多貫蜃貝以為耳及頸飾。又與華民錯居。其渠帥頗識文字,然語類夷狄,因譯乃通。蹲踞無禮,貪而忍害。俗好淫穢,處女尤甚。將嫁之夕,方與淫者敘離,夫氏聞之,以多為貴。既嫁之後,頗亦防閒。有犯奸者,隨時懲罰。又兄弟死,皆納其妻。雖分統郡縣,列於編戶,然輕其徭賦,有異齊民。山居阻險者,又未盡役屬,而兇悍恃險,數為寇亂。”稽胡分布在“離石以西,安定以東”的地域,也就是今天甘肅東部、陝西北部和山西西部。稽胡“居山谷間”,因此又被稱為山胡、山戎。其時稽胡尚“語類夷狄,因譯乃通”。到了隋代丹州稽胡已經說漢話了,並由此產生俗語“丹州白窒,胡頭漢舌”。關於稽胡的來源,《周書·稽胡傳》云:“蓋匈奴之別種,劉元海五部之苗裔也。或雲山戎、赤狄之後。”《北史》卷九十六亦說:“稽胡一曰步落稽,蓋匈奴別種,劉元海五部之苗裔也。”稽胡實為中國土生土長之白狄。《太平寰宇記》卷三《丹州風俗》條引隋《圖經雜記》云:“俗謂‘丹州白窒,胡頭漢舌’。即言其狀似胡而語習中夏。白窒即白翟語訛耳,近代謂之部落稽胡,自言白翟後也。”部落稽胡自稱為白翟之後。《太平寰宇記》的記載的可信度很高,不僅因為這是稽胡自己的說法,更因為這一帶自有史以來一直是白狄的活動地域。“丹州白窒,胡頭漢舌”這句隋時延安郡漢人諺語中最可值得注意的是“白窒即白翟語訛耳”,丹州白窒即丹州白翟,“近代謂之部落稽胡”。“胡頭漢舌”講的是白翟長著胡人的頭,說的卻是漢人的話。白狄的典型特徵是“胡頭”。這句諺語也表明遲至隋《圖經雜記》時代丹州仍有白翟(狄)。丹州在今陝西宜川縣東北,隋時屬延安郡。丹州屬境相當於今陝西宜川縣地。宜川位於延安市東南部,東隔黃河鄰接山西省。這個地區自古就是白狄的活動地。稽胡在隋時已經漢化,在唐時成為衛戍北方的精兵。陳子昂稱“今國家為契丹大發河東道及六胡州、綏、延、丹、隰等州稽胡精兵,悉赴營州,而緣塞空虛,靈、夏獨立。”(《陳伯玉文集》八《上軍國機要事(八條)》)。弘道元年(683)。“[四月]甲申,綏州部落稽白鐵余據城平縣反,命將軍程務挺將兵討之。”(《舊唐書·高宗紀下》111頁)“白鐵余者,延州稽胡也”(《朝野僉載》三,第73頁)
開元元年(713)“開元元年,復以九姓部落置皐蘭、燕然、燕山、雞田、(奚)[雞]鹿、燭龍等六州,並屬靈州。”(《唐會要》七三《靈州都督府》,1560頁)“燕然州以多濫葛部地置,初為都督府,及雞田、雞鹿、燭龍三州,隸燕然都護。開元元年來屬,僑治回樂。”(《新唐書》四三下《地理志·羈縻州·回紇州》,11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