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足山自然保護區,因山頂向西北,尾掉東南,前分3支,後為1支,酷似雞爪而得名;34座崖壁、45個幽洞、泉潭百餘處、崗嶺壑谷無數。廟宇古建築群遍布危崖山崗峽谷,在茫茫林海中時隱時現,與五台、普陀、九華、峨眉諸山並稱中國五大佛教聖地,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雞足山自然保護區
- 地理位置:大理白族自治州
- 險峰:40座
- 最高海拔:3240米
自然概況,人文概況,
自然概況
一、地質地貌
本區在大地構造上屬橫斷山塊斷帶,為橫斷山脈的東南邊緣,最低海拔為南村橋邊1780米,相對高差達1460米。
這裡地層為二迭系海底火山寧靜式噴發形成的玄武岩層,被大條較大型的斷裂所切割。南部為河子孔白草龍斷裂,中部為河子孔-金頂寺貫穿本區的主斷層,東部為河子孔-九重岩斷裂,這些斷裂均具多期復活斷裂的特點。造山運動導致熔岩的同源多次寧靜式噴發,早期噴出的玄武岩經受斷層作用,被後期斷裂切割,產生大大小小的重疊斷裂,逐步形成雞足山危岩陡壁、石門、石洞和層復一層的山巒疊障。自華首門、羅漢壁、九重岩至文筆山,長5公里,高千餘米,壯觀而秀麗。雞足山中部為斷裂作用所形成的山間陷地帶,形成了長約5公里,寬約1公里的平緩丘陵地帶。悉槁寺河縱貫其中,經南部匯入少址大河。雞足山山麓的沙址街至白草龍一線被第四紀沖積層所覆蓋,岩石則以砂岩為。雞足山二迭系玄武岩,夾數層紫-紫紅色凝灰岩和玄武角礫岩,岩石構造多異,有“石狀奇絕”之說。
二、氣候
本區受西南季風控制,屬中亞熱帶氣候類型。由於本區為滇西北金沙江河谷區域。地形閉塞,海拔較低,西南季鳳越山滑下產生梵風效應。年雨量僅593mm,為雲南3個少雨中心中雨量最少的地區。日照時數2736小時,日照充足,>10℃積溫5919.7℃,年平均氣溫22℃,氣候乾燥暖熱。由於雞足山相對高差較大,氣候垂直分布明顯。海拔1900米以下為中亞熱帶氣候,海拔1900-2400米為北亞熱帶氣候,海拔2400-2800米為暖溫帶性質氣候,海拔2800-3200米為溫帶性質氣候,海拔3000米以上為高山寒溫帶性質氣候。
三、土壤
在氣候及植被的綜合作用下,發育著各種森林土壤類型,並反映出山地土壤垂直分布的規律。海拔1800-2400米的雲南松林下為山地紅壤帶,土壤肥力較高。海拔2400-2800米的半濕潤常綠闊葉林下為山地黃棕壤帶。海拔2800-3200米濕性常綠闊葉林及硬葉常綠闊葉林下為山地棕壤帶。海拔3200米以上為山地暗棕壤帶。海拔3200米以上亞高山頂部灌叢草甸植被下,有機質積累少,土層較薄,形成亞高山灌叢草甸土。
四、植被
人文概況
雞足山古名青巔山、九曲山、九重崖,明代佛教興盛後,改名雞足山。
雞足山是佛教的聖地,源遠流長。據地方史籍記載,雞足山的佛教始於宋代,而盛於明朝。至明代佛教在雞足山大盛,先後有圓慶、淨月、周理、無往、洪如、大錯、擔當等高僧在雞足山出家修行,將雞足山佛教推向極盛時期,這時雞足山佛教寺院已有“大寺八、小寺三十有四、庵院六十有五、靜室一百七十餘所”,其中著名者有金頂寺、傳燈寺、太子閣、九蓮寺、迦葉殿、石鐘寺、寂光寺、慧燈庵等。除寺院而外,還建有軒、亭、角、堂、坊、塔、殿等200餘座、橋樑18座(大錯《雞足山指掌圖記》)。從嘉靖至萬曆年間,雞足山有大小寺院數百座,住山僧眾上千人,處處香菸繚繞,是佛教的鼎盛時期。
同時道教也進入雞足山,在山中修建了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玉皇閣、真武閣等道觀。清代以後,佛教在雞足山繼續發展,先後增修了祝聖寺、楞嚴塔等寺塔,再次為雞足山增添光彩,這時期高僧有虛雲、自性、洪舒、普行等。使雞足山成為中國佛教的名山之一,和峨眉、五台、九華、普陀等山齊名。
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是雞足山的朝山廟會,屆時遊人來至四面八方,遠達海內外。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兩次進山,歷時近5月,羈旅最久,考察最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