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要概況,歷史沿革,發展歷程,學校現狀,
簡要概況
雞西礦業學院是黑龍江科技學院的前身。1958年,由雞西煤礦學校、哈爾濱煤炭幹部學校合併升格為雞西礦業學院。1981年,改稱黑龍江礦業學院。2000年,經教育部批准更名為黑龍江科技學院(學校原是國家煤炭工業部直屬管理的部屬院校,現為黑龍江省教育廳直屬管理的地方重點大學,校址:黑龍江省哈爾濱松北區糖廠街1號)。
由雞西礦業學院發展而來的黑龍江科技學院,學校是黑龍江省唯一一所以礦業為特色的多科性普通高等學校,也是國家教育部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院校。在60多年的辦學歷程中,學校始終踐行“厚德博學、強吾興邦”的校訓,鑄就了“自強不息、創業創新”的辦學精神,培養出了6萬餘名優秀人才,為區域經濟和我國煤炭工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1953年4月,雞西、鶴崗煤礦工業學校變更隸屬關係,均歸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業部煤礦管理總局領導。根據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頒發的《中等技術學校組織編制》,開始對學校機構進行了調整並部署兩校合校具體事宜,決定鶴崗煤礦工業學校遷到雞西,與雞西煤礦工業學校合併,開設煤田地下開採、礦山機電、礦山機械製造3個專業。鶴崗煤礦工業學校的前身是鶴崗礦務局技術學校和職工學校,主要是短期培訓技術工人和在職幹部。1946年2月,鶴崗礦務局決定將技術學校和職工學校合併,成立鶴崗礦務局職工技術學校,同時從東北工業部長春乾訓班劃撥48名學生來校學習。1946年5月初,中共松江省委任命董思維為鶴崗礦務局職工技術學校校長,董思維到校後,對學校進行了全面整頓。為加速學校建設,7月份學校組織教師參觀團,赴南滿參觀,學習辦學經驗。同時,派人到上海、武漢等地招聘教師。到10月份,教師隊伍已達到30多人。8月份,東北工業部教育處召開首次教育工作擴大會議,董思維校長參加了會議。會議制定了教育方針,即政治與技術相結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教、學、用相結合。根據這個教育方針,學校編制了採煤、機械、電機、土建四個專業的教學計畫和教學進程。組織編寫講義,並開始籌建實驗室、實習工廠。10月份,學校改稱為鶴崗工科高級職業學校。從此,學校開始轉向正規的中等專業教育,為煤炭生產培養中級技術人材。鶴崗工科高級職業學校後來改為鶴崗礦山工業技術學校,1952年11月,鶴崗礦山工業技術學校改稱為鶴崗煤礦工業學校。
1953年10月,在雞西新建的校舍中,教學樓,第一、二學生宿舍、學生食堂和4棟家屬樓共1.9萬平方米竣工交付使用。到1954年1月,雞西鶴崗兩校合校工作全部結束,合校後稱雞西煤礦學校。1958年雞西煤礦學校、哈爾濱煤炭幹部學校合併升格為雞西礦業學院。
歷史沿革
學校前身是中國共產黨1947年在雞西建立的東北第一所煤礦工人幹部學校。1954年與鶴崗煤礦學校合併成立雞西煤礦學校,1958年在此基礎上成立雞西礦業學院,1964年部分並回雞西煤礦學校,部分與其他院校合併成立阜新煤礦學院,1978年復建雞西礦業學院,1981年改稱黑龍江礦業學院。
1998年以前,學校隸屬於原國家煤炭工業部,主要面向煤炭行業辦學。1998年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後,隸屬關係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黑龍江省管理為主。2000年經教育部批准更名為黑龍江科技學院,2003年主體遷入哈爾濱市。
發展歷程
學校因煤而生,依煤而長,至今已走過70載的辦學歷史。70年的發展歷程可概括為三部曲:
第一部曲——依煤而生,曲折發展。學校建校以來,七次更名,四次遷移,三次拆並,六次變更隸屬關係,風雨兼程,歷盡滄桑,直到1978年正式復建本科。邊陲煤城辦學50餘載,幾代科院人甘守清貧,自強不息,服務煤炭,獻身煤炭,為國家煤炭工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1997年,學校順利通過了國家教學工作合格評價,辦學水平、辦學特色得到專家組的一致好評。
第二部曲——二次創業,跨越發展。1998年以後,隨著市場經濟和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生存與發展凸現為學校的首要問題,“緩進則退,不進則亡”。為了求生存、謀發展,更好地為國家煤炭工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學校搶抓機遇,果斷決策,2000年更名為黑龍江科技學院,2001年到2003年,白手起家建設哈爾濱新校區,歷盡千辛萬苦,克難攻險,用智慧和汗水,在一片廢墟上崛起了一座現代化的新校園。2003年8月,學校主體由雞西市遷入哈爾濱市。與此同時,學校實施學科專業建設工程和人才強校戰略,2003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實現了辦學層次和實力的歷史性跨越。
第三部曲——辦學轉型,科學發展。2004年以來,面對高等教育大眾化所帶來的一系列新矛盾、新問題,面對新校區建設所產生的沉重經濟負擔,學校正視現實,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以教學評估為契機,實施由外延發展向內涵發展的轉型,科學確立“一二三四”的辦學方略和“三大”教育理念,深化教學改革,傾力內涵建設,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明顯提升,2008年4月8日,學校正式被教育部確定為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院校。
學校現狀
學校經過幾代科院人60餘年的創業創新,尤其是“十五”以來的建設發展,學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已經發展成為一所以工為主,以礦業工程為特色,理、工、管、文、經、法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普通高等學校。全日制本專科生26915人,研究生417人;專任教師133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34人,具有碩士學位以上的教師為62.7%,有全國優秀教師2人,省教學名師2人,省優秀教師7人,省模範教師4人,省勞動模範2人,省優秀教育工作者2人。省重點學科帶頭人、後備帶頭人16人。享受國務院、省政府特殊津貼8人。
學校固定資產17.5億元,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2.4億元;設有16個教學單位、45個本科專業,涵蓋理、工、管、文、經、法6個學科門類;有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6個;擁有4個省重點學科、7個省重點專業、2個省高校重點實驗室、2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省高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人才培訓中心、1個國家煤礦安全培訓基地,4個省級教學團隊。
學校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突出實踐,把德育與工程實踐相結合,在“大工程”實踐環境中,強化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著力培養思想道德素質高,基礎理論紮實,知識面寬,實踐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的套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十五”以來,本科生共有3097人次獲得省級以上獎勵,在全國、全省大學生各類競賽中獲獎1154項,獲獎數量和層次均為省內高校領先水平。一直以來,本科畢業生一次就業率均在92%以上,連續七年保持省內高校前列。
學校堅持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1978年率先提出“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學導式”教學法,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認同,並予推廣。“十五”以來,學校承擔“省新世紀教改工程”等教研課題296項;獲省優秀教學成果獎21項,省級教育科學研究成果獎98項,省部級優秀教材獎2項,省精品課14門,發表教學研究論文770篇。1999年,學校教務處被評為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務處。
學校堅持“以作為求地位、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的思想,以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為契機,圍繞國家煤炭工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十五”以來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1717項;獲國家級科技獎3項,省部級獎勵99項;出版專著41部,發表學術論文7124篇,SCI、EI、ISTP檢索論文512篇,公開出版3種學術期刊,各種發明專利60項。
學校堅持開放式辦學,先後與俄羅斯、加拿大等國教育機構開展合作辦學和科技交流,不斷引進、吸收、消化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取得了國際合作辦學的新經驗,受到省教育廳的肯定和推廣。利用奧地利政府貸款從歐洲引進了先進設備和技術,建成了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現代製造工程中心。
學校堅持特色辦學,在歷史中形成傳統,在發展中弘揚特色,以特色提升辦學活力,鑄就了反映辦學傳統和時代特徵的“厚德博學、強吾興邦”的校訓和“求真求實、創業創新”的校風,形成了“自強不息、創業創新”的辦學精神和“大德育、大工程、大實踐”教育理念引領下的“學生思想道德素質高、工程實踐能力強”的套用型人才培養特色,為煤炭工業和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6萬餘名優秀人才。
學校黨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績,先後獲得“全國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先進單位”等4項國家級榮譽,“文明單位標兵”、教育系統“師德建設十佳單位”、“五一勞動獎狀”等42項省級榮譽。2000年以來,學校黨委連續八年被黑龍江省委、省委高校工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