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定義
雞肌胃糜爛症是發生於仔雞,特別是肉用仔雞的一種與腸潰瘍病相類似的疾病,該病的發生與否,與雞飼料中的魚粉套用有著密切的關係。該病的發生常給養雞生產帶來相應的經濟損失。
臨床症狀
1~5月齡的雞均可發生,死亡率不等,高者可達10%以上。患雞主要表現為食慾減少、精神萎糜、蹲伏、羽毛蓬鬆、消瘦、雞冠與肉髯蒼白、貧血,嘔吐物為黑褐色稀液(故本病又有“黑色嘔吐病"之稱),腹瀉,拉黑褐色軟糞或黑褐色稀糞。患雞生長緩熳,並有突然死亡現象,如發生混合感染或並發感染其他疾病時,則死亡率升高。
發病原因與發病機理
配合於飼料中的魚粉含有導致肌肉糜爛的有毒物質,是導致本病發生的根本原因。另外,飼料中必需脂肪酸長期缺乏,以致影響機體對脂溶性
維生素的吸收利用,
維生素B6和
維生素K缺乏,
硫酸銅過量使用等,均與本病發生有關。
魚粉生產中混入有毒的魚類如
鯖魚、鯉魚、
鮐魚等;魚蛋白中含有的胺基酸,在細菌的作用下形成各種胺類;魚粉加工過程中高溫使其過量游離組氨酸與酪蛋白結合形成組氨酸的酪蛋白混合物而使毒性增強,這種組氨酸的酪蛋白混合物可促使肌胃的分泌增加,過量的分潞物導致了肌胃組織病變發生,而正常肌胃黏膜固有層具有排列組成的砂囊腺,能分泌形成覆蓋在上皮細胞表面的類角素,並作為屏障防止胃內容物對黏膜的侵害,而組氨酸的酪蛋白混合物能破壞這個保護層,使砂囊腺的分泌紊亂,從而導致肌胃糜爛和潰瘍的發生。由於類角質保護層疏鬆、變脆並出血,流出的血液在胃酸的作用下變成黑色,並與夾雜的胃內容物逆行至
嗉囊,使嘔吐物和下行的腹瀉物均呈現黑褐色。
理剖檢變化
機體以全身性貧血為特徵。主要病變集中在消化道,尤其是胃和腸。消化道內有米湯樣黑褐色稀液;腺胃擴張空虛、黏膜脫落,中、後區有程度不同的糜爛和潰瘍;肌胃類角質膜呈暗綠色或黑色,皺壁增厚,表面粘糙,嚴重者有糜爛病變,肌胃內砂粒少甚至無砂粒,殘食呈暗綠色或黑褐色;心、肝、腺、肺、
腎蒼白,膽汁外溢;
十二指腸、盲腸黏膜出血,表面壞死,泄殖腔黏膜充血。實驗室鏡檢,肌胃組織結構鬆散,類角質下的腺管主細胞和上皮細胞腫脹,並有脫落的上皮細胞,細胞碎片及灶性病變;類角質下層的組織液化糜爛,固有層水腫,有散在灶性中性白細胞浸潤、類角質膜顯著增厚鬆弛,與其下方組織分離;十二指腸有卡他性、出血性炎症,絨毛脫落,黏膜表面有局灶性病變。
臨床診斷
常根據患雞的臨床症狀、病理剖檢變化(尤其是
肌胃病變),並結合配合飼料中魚粉的套用即可作出臨床診斷,但在診斷過程中要注意與球蟲病的鑑別診斷。
防制原則及其防治措施
防制原則
因該病的發生與魚粉質量和用量有著密切的關係,因而該病的防制原則應以改變雞日糧中魚粉的用量為根本手段,在配合雞飼料的過程中,應在保證魚粉質量的前提下,儘可能選用其他蛋白質飼料替代魚粉配量。另外,應補充維生素餵量,增強雞的抵抗力;套用止血劑減少肌胃出血,並防止患雞的症狀加重。
治療方法
本病應以預防為主,只要採取有針對性的防治技術便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日糧中魚粉的含量控制在8%以下。據資料和調查統計,魚粉含量在8%以下時,尚未發現引起此病。發病的皆在12%以上。
用含肌胃糜爛素低的魚粉配料,更要嚴禁使用腐爛變質的魚貨來生產魚粉。研究證實,若原料呈微酸性,則容易天生肌胃糜爛素;魚粉乾燥時溫度愈高,則愈容易產生肌胃糜爛素,在魚粉乾燥時,若預先在原料內加
賴氨酸或抗壞血酸,能明顯抑制肌胃糜爛素的合成。對入口魚粉也應嚴加監測。
防止家禽群體密度過大、空氣污染、熱應激、飢餓和攝入發霉的飼料及墊料等誘因。在每公斤日糧中補充
維生素K32~8mg,
維生素B63~7mg,
維生素C30~50mg,
維生素E5~20mg,有著排除應激因素和防治效果。
發病早期,在飲水和飼猜中投入0.2%~0.4%的
碳酸氫鈉,早晚各1次,連用2天。給每隻病雞肌肉注射
維生素K30.5~100mg,按每公斤體重注射
青黴素5萬單位,都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並在飼猜中加0.5g/kg的甲氰咪呱,可以有效抑制肌胃糜爛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