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白血病

雞白血病是由禽白血病病毒引起的慢性傳染性腫瘤病,也叫做雞淋巴細胞白血病,俗稱“大肝病”。

基本介紹

  • 別稱:大肝病
  • 中醫病名:雞白血病
  • 多發群體:雞群
  • 常見病因:病毒
  • 傳播方式:垂直傳播
簡介,病原,易感生物,症狀,病變,診斷方法,防治,治療,預防,

簡介

白血病(Avian Leukosis)是由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群中的病毒引起的雞多種腫瘤性疾病的統稱。以在成年雞中產生淋巴樣腫瘤和產蛋量下降為特徵。臨診上有多種表現形式,主要是淋巴白血病,其次是成紅細胞白血病、成髓細胞白血病、骨髓細胞病、腎母細胞瘤、骨石病、血管瘤、肉瘤和皮瘤等,自從Roloff 1868年首次報導淋巴白血病以來,一直被認為是嚴重危害養禽業的最重要的禽病之一。並認為該病幾乎波及所有商品雞群。儘管該病呈漸進性發生和持續的低死亡率,但由於它以垂直傳播為主,使該病難以控制,使雞群在增重和產蛋方面受嚴重影響。尤其是患雞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多種疾病,給雞群的飼養管理帶來極大困難。禽白血病給生物製品工業、醫學和生物學研究方面也造成巨大危害。不斷發現禽白血病病毒(ALV)污染禽用疫苗、犬用疫苗,甚至人用疫苗的報導。因(ALV)污染問題給利用雞、雞胚或雞源細胞從事研究和生產的單位和個人帶來許多困難。雞白血病是一種世界性分布的疾病,我國也普遍存在,甚至某些地區還十分嚴重。我國哈爾濱、北京、江蘇、大連、牡丹江、山東、廣州、廣西、上海等地在部分雞場對該病進行了抽樣調查,其陽性率在20%~100%之間。雞白血病給我國養雞業造成的損失是巨大的。因此,控制和消滅雞白血病是我國當前非常重要和十分迫切的問題。

病原

禽白血病病毒(ALV)屬反轉錄病毒科,C型腫瘤病毒屬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群。並分為A、B、C、D和E 5個亞群。A亞群是最常見的,並且與淋巴白血病最密切相關。B亞群在雞群中偶爾也可分離到。然而c和D亞群則非常少見。E亞群是最常見的內源性白血病病毒,它以前病毒基因形式永久地與宿主細胞DNA結合在一起,幾乎與腫瘤形成無關,其致病性也很低。各亞群病毒都具有共同的群特異性(gs)抗原,這種抗原可以從雞蛋的卵清中、雞體的各種組織中以及體液中檢測到。
此外,從幾個品種的野雞中分離到的禽白血病病毒歸屬於F和G亞群。它們與從雞中分離到的白血病病毒不同。從匈牙利鷓鴣中分離到的內源性病毒歸屬於H亞群,從 Gambel鵪鶉中分離的內源性病毒歸屬於I亞群。許多禽白血病/肉瘤病毒實驗室毒株通常是缺陷型的和缺乏囊膜基因,它們的繁殖需要依賴它們亞群中的輔助白血病病毒。

易感生物

雞是禽白血病病毒(ALV)群的自然宿主。雖從某些品種的野雞、鷓鴣中分離到 ALV毒株,但屬於其他亞群病毒,與從雞群中分離的ALV亞群不同。至今尚未見從其他禽類中分離到ALV的報導。但ALV中某些毒株的實驗室宿主範圍較廣;Rous肉瘤病毒可人工感染野雞、珍珠雞、鴨、鴿、日本鵪鶉、火雞、石雞。肉瘤中某些毒株甚至可使哺乳動物,包括猴產生腫瘤。據報導,成骨髓細胞增殖病病毒(AMV)血管內注射1 H齡鵪鶉可產生淋巴瘤、腎細胞瘤及慢性骨髓細胞瘤,不表現急性成髓細胞增生症。火雞易感性低於雞,病變也不如雞明顯。我國對AMV研究較多。據王建寧(1989)報導,不同品種雞對AMV的易感差異很大。AA雞和艾維因雞對AMV易感性高,而羅斯雞、星布羅雞和京白雞易感性較低。
經卵垂直傳播是禽白血病病毒(ALV)的主要傳播方式。雞蛋的感染頻率較低,但用感染的雞蛋孵出的雛雞將終生帶毒,有免疫耐受性,不會產生AMV抗體,增加了禽白血病死亡的危險性,而且可使後代雞群的產蛋量下降,並將感染通過雞蛋而一代代重複下去。白血病也可通過接觸水平傳播,但一般來說這種傳播是十分重要的。多發生在某些雞,特別是由於內源病毒感染而有較多易感性雞或缺乏母源抗體,一旦孵出後,很快通過接觸感染。
某些品種雞群接種馬立克氏病毒血清2型+3型的二價苗後,會出現禽白血病的發病率上升的現象,這種現象目前已被證實,但確切發病機理尚不清楚,應特別加以注意。

症狀

病雞無特異的臨診症狀。有的病雞可能完全沒有症狀。許多患有腫瘤的病雞表現不健壯或消瘦,頭部蒼白,由於肝部腫大而導致患雞腹部增大。用手指經泄殖腔可觸摸到腫大的法氏囊。禽白血病感染率高的雞群產蛋量很低。據王建寧報導,用AMV BAI— A株血漿毒感染1日齡雛雞,接種後2周左右開始出現並非特異性的臨診症狀,此後陸續發病死亡,一般16天開始,有的雞死亡很快,死前無明顯l臨診症狀。一直延續到接種後第8周左右才停息。禽白血病一般發生在性成熟或即將性成熟的雞群,呈漸進性發生。一般發生在16周齡以上雞群。

病變

16周齡以上的病雞,在許多組織中可見到淋巴瘤,尤其肝、腎、卵巢和法氏囊中最為常見。腫瘤病變呈白色到灰白色,可能是彌散性的,有時呈局灶性的。法氏囊切開後可見到小結節狀病灶,但並不十分明顯。鏡檢腫瘤細胞為均一的成淋巴細胞,並且是嗜派絡寧染色的。據王建寧報導,用AMV感染1日齡雛雞,待雞發病死亡後剖檢,病變主要是肝、脾顯著腫大,尤其脾臟體積可達正常體積的3到4倍。血液凝固不全,皮下毛囊局部或廣泛出血。血象變化往往早於臨診表現,主要成髓細胞的急劇增加,且血象的變化與病程發展及預後密切相關。從組織病理學檢查來看,本病侵害脾、肝、心、腎、肺、法氏囊、胸腺、盲腸、胰腺等,幾乎波及所有內臟器官,病變主要特徵是:成髓細胞的彌散性和結節性增生。典型的急性病雞以成髓細胞彌散性增生為主。超微結構觀察發現,脾、肝、心、腎、法氏囊及外周血細胞均有明顯變化,線粒體內有包含物,多為脂滴及空泡狀膜性結構(細胞器退行變化產物)。粗面內質網腫脹明顯,常發生脫顆粒,網池中也見到上述的包含物。滑面內質網的擴張,往往使胞漿內出現許多大小不同的空泡,這在心肌細胞中尤為明顯。

診斷方法

首先應考慮發病雞的年齡,通常在16周齡以上的雞。其次是病程和在雞群中死亡率的模式,通常雞群中發病是漸進性的,始終保持低死亡率。此外,有中等數量典型感染,從病雞的肉眼病變的局部部位來看,幾乎總是涉及法氏囊有病變,但往往要切開法氏囊並檢查上皮表面。特徵性的腫瘤細胞為B細胞。可用分子生物學方法檢測腫瘤細胞中的 DNA的白血病病毒前病毒DNA,它非常靠近c—myc基因。診斷白血病應特別注意與馬立克氏病和網狀內皮組織增生病相區別。應該注意的是無論病毒學方法還是血清學方法對雞的上述三種病毒性腫瘤病的區別診斷幫助不大,因為白血病在雞群中廣泛傳播,而有臨診症狀的卻不一定是白血病。但病毒學方法和血清學方法對於淨化種雞場、原種雞場,特別是SPF雞場白血病是十分有用的方法。國內對禽白血病的診斷研究起步較晚,但有較好的進展。主要有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報導的半微量補體稀釋法補體結合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和瓊脂擴散試驗(AGP)。談建明(1989年)推薦的葡萄球菌A蛋白酶聯免疫吸附試驗(PPA—ELISA)檢驗禽白血病。經比較試驗認為PPA—ELISA最敏感,其次依次為ELISA、免疫組化法、AGP。經綜合評定認為ELISA方法是一種較為理想和經濟的檢測方法。並推薦用AMV感染雞的血漿,經離心,加50%硫酸銨沉澱後,經吐溫80和乙醚裂解,能獲得禽白血病病毒群特異性(gs)良好的抗原。可以有效而滿意的用於各種檢測方法。

防治

治療

目前對雞白血病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

預防

因為雞白血病的傳播主要是經垂直傳播,水平傳播僅占次要地位。所以國內外控制雞白血病都從建立無雞白血病的淨化雞群著手,即每批即將產蛋的雞群,經ELISA或其他血清學方法檢測,陽性雞進行一次性淘汰。每批蛋雞隻需這樣淘汰一次,經三四代淘汰後,雞群的雞白血病將會顯著降低,並逐步消滅。每批雞多次檢測和多次淘汰,從經濟效益來看是不上算的,沒有必要這樣做。淨化雞群重點是在原種雞場、種雞場。但某些商品雞場也進行了這方面工作,包括肉雞場,目的是提高生產力。北京某雞場套用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推薦的AGP方法結合ELISA方法淨化原種和種雞場,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如京白的Ⅰ、Ⅱ、Ⅷ、Ⅺ、Ⅹ各系,經過2~3個世代的檢疫淨化,使全場雞群白血病陽性率從28.6%下降為4.4%,白血病占雞群總死亡數的20%下降到1.8%。1988年成活率比1986年提高11%,產蛋率提高1.2%。
肉用雞普遍對A亞群白血病病毒有遺傳抵抗力,但產蛋雞群幾乎沒有這種情況,目前正從遺傳抵抗力方面努力改良產蛋雞的品質。
目前正努力研製疫苗防制雞白血病,但尚無有效疫苗可降低雞白血病腫瘤死亡率。疫苗主要是提高雛雞的母源抗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