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吸蟲病,是由吸蟲寄生於禽類引起的一類寄生蟲病,主要有前殖吸蟲病 、棘口吸蟲病 、背孔吸蟲病等主要疾病,蟲體一般以水生動植物為中間宿主,病雞的蛋蛋殼粗糙或產薄殼蛋、軟殼蛋、無殼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雞吸蟲病
- 別名:Trematodosis
- 病原類型:寄生蟲病
- 危害動物:禽類
疾病概述,病原學,前殖吸蟲病,棘口吸蟲病,背孔吸蟲病,流行病學,臨床症狀,病理變化,診斷鑑別,防制措施,治療,預防,
疾病概述
雞吸蟲病(Trematodosis)是由吸蟲蟲寄生於禽類引起的一類寄生蟲病。吸蟲屬於扁形動物門(Platyhelminthes),吸蟲綱(Trematoda),復殖亞綱(Digenea),是一類身體扁平、多細胞、缺肛門、無體腔的動物。復殖亞綱幾乎全部是家畜、家禽及人類的內寄生蟲,實際上可以侵襲宿主身體的所有的體腔和組織。它們具有複雜的生活史,需要一個或兩個以上的不同宿主。
病原學
前殖吸蟲病
前殖吸蟲病是由前殖科(Prosthogonimidae)前殖屬(Prosthogonimus)的多種吸蟲寄生於雞、鴨、鵝等禽、鳥類的直腸、泄殖腔、腔上囊和輸卵管內引起的,常導致母禽產蛋異常,甚至死亡。
病原
病原
蟲體呈棕紅色,扁平梨形或卵圓形,體長3~6mm,寬1~2mm。口吸盤位於蟲體前端,腹吸盤在腸管分叉之後。兩個橢圓或卵圓形睪丸,左右並列於蟲體中部兩側。卵巢分葉,子宮有下行支和上行支。生殖孔開口於蟲體前連線埠吸盤左側。蟲卵呈棕褐色,橢圓形,一端有卵蓋,另一端有一小突起,內含一個胚細胞和許多卵黃細胞,蟲卵大小為22~29μm×12~15μm。
生活史
生活史
成蟲在寄生部位產卵,卵隨糞便排到體外,落入水中,被第一中間宿主淡水螺類吞食,在其腸內孵出毛蚴,鑽入螺肝發育為胞蚴,再由胞蚴發育為尾蚴;尾蚴離開螺體,進入水中,鑽入第二中間宿主蜻蜓的幼蟲和稚蟲體內發育為囊蚴,禽類啄食帶有囊蚴的蜻蜓幼蟲或成蟲即被感染,經1~2周發育為成蟲。
棘口吸蟲病
棘口吸蟲病是由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棘口屬(Echinostoma)的吸蟲寄生於雞、鴨、鵝等禽、鳥類直腸和盲腸內引起的。
病原
病原
卷棘口吸蟲(E. revolutum) 蟲體呈淡紅色,長葉狀,體表有小刺。蟲體大小為7.6~12.6mm×1.26~1.6mm。頭襟發達,具有頭棘。口吸盤位於蟲體前端。兩個橢圓形睪丸前後排列於體中部後方,生殖孔位於腸管分叉後方、腹吸盤前方。蟲卵呈金黃色、橢圓形,大小為114~126μm×64~72μm,一端有卵蓋,內含一個胚細胞和很多卵黃細胞。
宮川棘口吸蟲(E. miyagawai) 大小為8.6~18.4mm×1.62~2.48mm,兩個睪丸呈橢圓形,分葉。除禽、鳥類外,亦可寄生於哺乳動物和人。其他形態結構與卷棘口吸蟲相似。
生活史
宮川棘口吸蟲(E. miyagawai) 大小為8.6~18.4mm×1.62~2.48mm,兩個睪丸呈橢圓形,分葉。除禽、鳥類外,亦可寄生於哺乳動物和人。其他形態結構與卷棘口吸蟲相似。
生活史
背孔吸蟲病
背孔吸蟲病是由背孔科(Notocotylidae)背孔屬(Notocotylus)的吸蟲寄生於鴨、鵝、雞等禽類盲腸和直腸內引起的。蟲體種類很多,常見的為細背孔吸蟲(N. attenuatus),在中國各地普遍存在。
病原
病原
細背孔吸蟲呈淡紅色,體細長,兩端鈍圓,大小為2~5mm×0.65~1.4mm。只有口吸盤。腹面有3行呈橢圓形或長橢圓形的腹腺。兩個分葉狀睪丸,左右排列於蟲體後部。卵巢分葉,位於兩睪丸之間。生殖孔開口於腸分叉後方。蟲卵大小為15~21μm×12μm,兩端各有1條卵絲,長約0.26mm。
生活史
生活史
成蟲在宿主腸腔內產卵,卵隨糞便排到外界,在適宜的條件下,經3~4d孵出毛蚴。遇到中間宿主圓扁螺後毛蚴鑽入其體內,發育為胞蚴、雷蚴和尾蚴。成熟尾蚴在同一螺體內或離開螺體,附著於水生植物上形成囊蚴。禽類因啄食含囊蚴的螺螄或水生植物而遭感染,童蟲附著在盲腸或直腸壁上,約經3周發育為成蟲。
流行病學
前殖吸蟲病
前殖吸蟲病多呈地方性流行,其流行季節與蜻蜓的出現季節相一致,多發生在春季和夏季。家禽感染多因到水池岸邊放牧時,捕食蜻蜓而引起;同時,含蟲卵的糞便落入水中,造成病原散播。
棘口吸蟲病
棘口吸蟲病在我國各地普遍流行,對雛禽的危害較為嚴重。家禽感染主要是採食浮萍或水草飼料,因為螺與蝌蚪多與水生植物一起孳生。
臨床症狀
前殖吸蟲病
感染初期,患禽外觀正常,但蛋殼粗糙或產薄殼蛋、軟殼蛋、無殼蛋,或僅排蛋黃或少量蛋清,繼而患禽食慾下降,消瘦,精神萎靡,蹲臥牆角,滯留空巢,或排乳白色石灰水樣液體,有的腹部膨大,步態不穩,兩腿叉開,肛門潮紅、突出,泄殖腔周圍沾滿污物,嚴重者因輸卵管破壞,導致泛發性腹膜炎而死亡。
棘口吸蟲病
由於蟲體的機械性刺激和毒素作用,導致腸黏膜損傷、發炎,患禽精神沉鬱,貧血,消瘦,下痢,生長發育受阻,嚴重者可引起死亡。
蟲體的機械性刺激和毒素作用,患禽表現貧血,消瘦等全身症狀,嚴重者常引起死亡。
病理變化
前殖吸蟲病
輸卵管發炎,黏膜充血、出血,極度增厚,後期輸卵管壁變薄甚至破裂。腹腔內有大量渾濁的黃色滲出液或膿樣物。
棘口吸蟲病
剖檢可見出血性腸炎,腸黏膜上附著有大量蟲體,黏膜損傷和出血。
背孔吸蟲病
由於蟲體的機械性刺激和毒素作用,導致腸黏膜損傷、發炎,患禽精神沉鬱,貧血,消瘦,下痢,生長發育受阻,嚴重者可引起死亡。
後睪吸蟲病
剖檢可見膽囊腫大,囊壁增厚,膽汁變質或停止分泌;膽管發炎,管腔狹窄甚至堵塞。組織變化可見間質性肝炎,血管內可見吸蟲幼蟲。
診斷鑑別
一般是以在糞便中發現有蓋的吸蟲卵為依據,流行病學資料和臨診症狀可作為參考。蟲卵檢查的方法以反覆水洗沉澱法為效果最好。
死後診斷可對病禽或禽屍作病理剖檢,在其體內發現吸蟲即可確診。
死後診斷可對病禽或禽屍作病理剖檢,在其體內發現吸蟲即可確診。
防制措施
治療
現代化關閉式的飼養管理方式使大多數雞很少發生吸蟲感染。然而開放式的養禽場中可能感染吸蟲,尤以養鴨場常常嚴重感染多種吸蟲,並造成相當嚴重的危害,應進行及時治療。南方禽類感染吸蟲較北方禽類嚴重。
對於寄生於禽眼內的各種嗜眼吸蟲,可套用75%~90%酒精滴眼。該藥雖對局部有刺激性,但可自愈。
寄生於呼吸系統特別是寄生於鼻道、氣管和支氣管的吸蟲,可藉助吸入具有殺蠕蟲特性的粉劑藥物進行驅蟲。林仁錚等(1985)報導,對鴨舟型嗜氣管吸蟲病的治療,可用0.2%碘溶液氣管注入,每隻成年鴨lml,同時連續用0.2%土黴素水溶液飲服2天。用藥5天后剖檢蟲體100%死亡,一次治癒。病鴨無不良反應,日趨恢復,可正常生長。袁福如等(1991)報導,對鴨氣管吸蟲可試用吡喹酮,每公斤體重20mg,拌料餵服,連用2次,效果滿意。
寄生於消化道的吸蟲,依禽的種類和大小,可以試用下列藥物。
抗前殖吸蟲藥
1.丙硫苯咪唑 100~120mg/kg,一次口服。
2.吡喹酮60mg/kg,一次口服。
3.硫雙二氯酚 200mg/kg,一次口服。
抗棘口吸蟲藥
1.氯硝柳胺100~150mg/kg,一次口服。
2.丙硫苯咪唑 15mg/kg,一次口服。
3.吡喹酮 10mg/kg,一次口服。驅蟲效果顯著。
抗背孔吸蟲藥
1.硫雙二氯酚300~500mg/kg,一次口服(對鴨敏感,應慎用)。
2.丙硫苯咪唑 10mg/kg,一次口服。
抗次睪吸蟲藥
1.丙硫苯咪唑100~120mg/kg,一次口服。
2.硫雙二氯酚和血防-846。
抗前殖吸蟲藥
1.丙硫苯咪唑 100~120mg/kg,一次口服。
2.吡喹酮60mg/kg,一次口服。
3.硫雙二氯酚 200mg/kg,一次口服。
抗棘口吸蟲藥
1.氯硝柳胺100~150mg/kg,一次口服。
2.丙硫苯咪唑 15mg/kg,一次口服。
3.吡喹酮 10mg/kg,一次口服。驅蟲效果顯著。
抗背孔吸蟲藥
1.硫雙二氯酚300~500mg/kg,一次口服(對鴨敏感,應慎用)。
2.丙硫苯咪唑 10mg/kg,一次口服。
抗次睪吸蟲藥
1.丙硫苯咪唑100~120mg/kg,一次口服。
2.硫雙二氯酚和血防-846。
預防
對病禽進行有計畫的驅蟲,驅出的蟲體和排出的糞便應嚴格處理,採取堆積發酵法殺滅蟲卵,這樣可以從根本上杜絕傳染來源。
由於所有的禽類吸蟲都至少需有一種螺螄作為中間宿主,所以預防禽類感染吸蟲的主要措施是控制或消滅這些軟體動物,或使禽類避開吸蟲的流行區,選擇儘可能地遠離河流和沼澤地的地方飼養家禽,或採取關閉方式飼養家禽。
防制中間宿主螺螄(陸地螺或水生螺),可採用開溝排水,改良土壤或是用化學藥劑殺滅。例如有效的滅螺劑有硫酸銅(或膽礬粉)粉劑或結晶,低濃度2×10-5~1×10-4的硫酸銅對多種水生螺的幼螺或成螺有效,較高濃度對螺卵也有效。硫酸銅的缺點是與淤泥中的各種有機物質和無機物質結合而發生沉澱,並且對一些魚和植物也有不利影響。另外,多聚乙醛以及乳化的氯硝柳胺等都是很有效的滅螺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