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殖吸蟲病

前殖吸蟲病是由前殖科(Prosthogonimidae)前殖屬(Prosthogonimus)的多種吸蟲寄生於雞、鴨、鵝等禽、鳥類的直腸、泄殖腔、腔上囊和輸卵管內引起的,常導致母禽產蛋異常,甚至死亡。

病原,生活史,流行病學,臨床症狀,病理變化,診斷,防制,

病原

蟲體呈棕紅色,扁平梨形或卵圓形,體長3~6毫米,寬1~2毫米。口吸盤位於蟲體前端,腹吸盤在腸管分叉之後。兩個橢圓或卵圓形睪丸,左右並列於蟲體中部兩側。卵巢分葉,子宮有下行支和上行支。生殖孔開口於蟲體前連線埠吸盤左側。蟲卵呈棕褐色,橢圓形,一端有卵蓋,另一端有一小突起,內含一個胚細胞和許多卵黃細胞,蟲卵大小為22~29微米×12~15微米。

生活史

成蟲在寄生部位產卵,卵隨糞便排到體外,落入水中,被第一中間宿主淡水螺類吞食,在其腸內孵出毛蚴,鑽入螺肝發育為胞蚴,再由胞蚴發育為尾蚴;尾蚴離開螺體,進入水中,鑽入第二中間宿主蜻蜓的幼蟲和稚蟲體內發育為囊蚴,禽類啄食帶有囊蚴的蜻蜓幼蟲或成蟲即被感染,經1~2周發育為成蟲。

流行病學

前殖吸蟲病多呈地方性流行,其流行季節與蜻蜓的出現季節相一致,多發生在春季和夏季。家禽感染多因到水池岸邊放牧時,捕食蜻蜓而引起;同時,含蟲卵的糞便落入水中,造成病原散播。

臨床症狀

感染初期,患禽外觀正常,但蛋殼粗糙或產薄殼蛋、軟殼蛋、無殼蛋,或僅排蛋黃或少量蛋清,繼而患禽食慾下降,消瘦,精神萎靡,蹲臥牆角,滯留空巢,或排乳白色石灰水樣液體,有的腹部膨大,步態不穩,兩腿叉開,肛門潮紅、突出,泄殖腔周圍沾滿污物,嚴重者因輸卵管破壞,導致泛發性腹膜炎而死亡。

病理變化

輸卵管發炎,黏膜充血、出血,極度增厚,後期輸卵管壁變薄甚至破裂。腹腔內有大量渾濁的黃色滲出液或膿樣物。

診斷

根據症狀,結合查到糞便中蟲卵,或剖檢有輸卵管病變並查到蟲體可確診。

防制

1.預防:勤清除糞便,堆積發酵,殺滅蟲卵,避免活蟲卵進入水中;圈養家禽,防止吃入蜻蜓及其幼蟲;及時治療病禽,每年春、秋兩季有計畫地進行預防性驅蟲。
2.治療:驅蟲可用下列藥物:
①六氯乙烷:以每千克體重0.2~0.3克,混入飼料中餵給,每天1次,連用3天。
②丙硫苯咪唑(抗蠕敏):每千克體重80~100毫克,一次內服。
③吡喹酮:每千克體重30-50毫克,一次內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