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谷腦組,四川甘孜地質隊1960年命名。命名剖面位於四川理縣雜谷腦。該組以灰色厚層塊狀細粒長石石英砂岩或細粒鈣質石英砂岩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雜谷腦組
- 外文名:Zagunao formation
- 命名時間:1961年
- 命名隊:四川地質局第二區測隊
沿革,特徵,備註,
沿革
命名時稱“雜谷腦層系”,指原西康群下部,包括二疊系之上的一套變質砂板岩,底部夾灰岩的地層。1961年四川地質局第二區測隊將其更名為雜谷腦組,並將下部含Claraia的地層命名為菠茨溝組。修正後的雜谷腦組是指覆於下三疊統菠茨溝組(本典中的日拉溝組)之上,而又整合伏於上三疊統侏倭組之下的一套變質砂岩夾板岩,下部偶夾灰岩的地層,時代大致相當於中三疊世安尼期至拉丁期。1975年四川地質局第二區調隊在四川松潘縣西南的扎尕山將層位與雜谷腦組下段相當的地層命名為扎尕山組。1982年趙金科等套用雜谷腦群名稱,並將其時限限定為早三疊世奧列尼奧剋期至中三疊世安尼期。1987年饒榮標等鑒於雜谷腦組下段發現了標準的中三疊世拉丁期化石Daonella lommeli,遂將雜谷腦組解體,上段仍稱為雜谷腦組,時限為晚三疊世早期;下段稱扎尕山組,時限為中三疊世安尼期至拉丁期。鑒於雜谷腦組的上覆地層侏倭組含有晚三疊世卡尼期雙殼類化石,雜谷腦組的時限有3種可能:①卡尼期;②拉丁末期;③拉丁末期——卡尼初期。本典暫將饒榮標(1987)修正後的雜谷腦組的層位置於拉丁階最上部。
特徵
底界和頂界分別以厚層砂岩的首現和終現為標誌,與下伏扎尕山組呈假整合接觸,與上覆侏倭組呈整合接觸。厚391 m。化石稀少。為海相沉積。該組岩性穩定,總厚度介於186~693 m。在松潘、壤塘、色達、丹巴、道孚、康定、金礦等地,都可以見到雜谷腦組與下伏古生界或中、下三疊統的大面積超覆。
備註
與雜谷腦組層位及分布大致相同的地層曾被四川地質局第一區測隊(1972)稱為“大野人溝組”,後被四川地質局航空區調隊(1977)改稱“兩叉河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