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詩三首(朱自清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雜詩三首》是近代詩人朱自清於1921年11月創作的一組現代詩。第一首用“風沙”和“先驅者”,這是一組相對立的意象,將敵對勢力的殘酷與先驅者的壯烈深蘊其中;第二首可作為一首情詩來讀,整首小詩乾淨利落,意蘊豐厚,句式的變幻使其圓潤無缺;第三首詩顯得最痛快,數數十三個字,卻表達了豐富的意思,“無力——還在家裡吧”是句曲語,它的另一面意思是下一句所揭示的:“滿街是詛咒呵!”這組詩自然通脫,象近意遠,毫無欲賦新詞強說愁的流弊;三首各自獨立成章,內里又一脈相承;語調淳樸質厚,惹人共鳴,並留下無盡的回味餘地。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雜詩三首
  • 作品體裁:現代詩
  • 作者:朱自清
  • 作品出處:《朱自清文集
  • 創作時間:1921年11月
作品原文,創作背景,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雜詩三首
上月二十三日接平伯自杭州來信,說他自創新體,作短詩,並附寄《憶游雜詩》一篇十四首。我很歡喜這種短詩。從前讀周啟明先生《日本的詩歌》文,便已羨慕日本底短歌;當時頗想仿作一回,卻因人事牽率,將那心思擱置了。現在讀了平伯所作,不禁又怦然動念;於是就謅了這三首。
我歡喜這種短詩,因為他能將題材表現得更精彩些,更經濟些。周先生論日本底短歌,說:“但他雖不適於敘事,若要描寫一地的景色,一時的情調,卻很擅長。”我們主張短詩,正是這個意思;並且也為圖普遍起見。——因為短詩簡單雋永,平易近人。可是中國字都是單音;在簡短的詩形里,要有咩緩和美的節奏,很不易辦。往往音節太迫促了,不能引起深沉的思念,便教人讀著不像一首已完的詩;如“滿城風雨近重陽”之類,意境原可以算完成了,但節奏太急,便像有些站不住似的;所以終於只能算是長詩底一部分,不成功一首獨立的詩。不過我們說的短詩,並不像日本底短歌俳句等,要限音數和節數;這裡還有些自由伸縮底餘地。——要創造短歌、俳句等一類東西,自然是辦不到;若說在我們原有詩形外,另作出一種短的詩形,那也許可能罷。這全靠現在詩壇底努力了。至於我這三首,原是嘗試之作,既不能咩緩和美,也未必平易近人;那是關於我的無力,要請讀者諒解的了。
所謂短詩底“短”,正和短篇小說底“短”一樣;行數底少固然是一個不可缺的元素,而主要的元素,卻在平伯所謂“集中”;不能集中的,雖短,還不成詩。所謂“集中”,包括意境和音節說。——談到短詩底意境,如前所引周先生底話,自然是“一地的景色”或“一時的情調”。因而短詩底能事也有寫景、抒情兩種;而抒情為難。正如平伯給我的另一信說:“……因短詩所表現的,只有中心的一點。但這一點從千頭萬緒中間挑選出來,真是極不容易讀者或以為一兩句耳,何難之有;而不知神思之來,偏不難於千百句而難於二句。……做寫景短詩,我已頗覺其選擇之難,抒情恐尤難矣;因景尚易把捉,情則尤迷離惝恍也。”
三首短詩,卻有這樣長的序,未免所謂“像座比石像還大”;可是因為初次發表,有解釋底必要,所以終於累累贅贅地說了。
風沙卷了,
先驅者遠了!
曇花開到眼前時,
便向她蟬翼般影子裡,
將憂愁葬了。
無力——還在家裡吧;
滿街是詛咒呵!
1921年11月,上海。

創作背景

20世紀20年代初,詩壇上小詩流行一時。從外來影響來看,有泰戈爾飛鳥集》的啟迪,也有日本俳句的刺激;從時代背景來看,新文化運動的精神大解放使得新文學先驅者理性與感情如同岩漿一樣奔突迸發,藝術感覺異常敏銳,寄流雲以遐思,望繁星而對語,心有所感即發,遂有小詩盛行。
1921年1月,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個詩刊《》創刊,它標誌了“五四”以來的新詩,終以勇敢的姿態宣告了自己的獨立的存在。朱自清、葉聖陶、俞平伯和劉延陵是《詩》刊的主要編輯人員。《詩》刊對小詩十分熱心,並積極倡導。小詩短小精悍,自由靈動,寫一地景色,抒款曲情愫,表片縷思緒,自有所長。朱自清早就羨慕日本的短歌,詩友俞平伯的小詩嘗試惹起了他的創作衝動,於是有了他的第一組小詩:《雜詩三首》。

文學賞析

小詩諸家,各有千秋。宗白華的《流雲》,飄逸著山水的清秀明麗,劉大白的《淚痕》,凝結著初醒者的感悟,冰心的《繁星》閃爍著人類之愛的光芒,而朱自清的這組小詩則透露出先驅者的憂鬱。
“風沙卷了,/先驅者遠了!”或許是遠了文化,近了政治。一些新文化先驅者從文壇走向政壇,從書齋走向社會,這在執著於文化建設的“純粹”文人朱自清,不能不引起喟然長嘆。或許是遠了高潮,跌入低谷。五四高潮之際,置身於新文化運動激流之中的北大學子朱自清,曾經懷有多么熾熱的激情、多么高遠的希冀,然而,無情的現實又是魔爪般撕碎了他的理想花環。環顧周圍,黑暗仍復黑暗;遙望前途,難有光明企盼。新文化先驅者艱難跋涉才尋找到的一塊綠洲,竟也為風沙所瀰漫,這不能不讓跋涉者陷入深深的憂鬱。憂鬱至極時,便要尋求解脫與慰藉:哪怕是曇花一現的美麗,哪怕是海市蜃樓的假象,哪怕是白日作夢的幻覺,只要能將難耐的憂鬱埋葬。
到底是一介書生,縱使在幻想的空間天馬行空,面對現實卻幾無縛雞之力。“無力——還在家裡吧;/滿街是詛咒呵!”“在家”,是主動的抉擇還是無奈的退避,是悲愴的失敗還是差強人意的自慰,恐怕詩人自己也難以說清,或許二者兼而有之。身“在家裡”,卻心憂天下;無力抗爭,又不甘屈服;在理想與現實的剪刀口中生存,在憂鬱的深谷里掙扎,這正是朱自清悲愴的一生,也是現代中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縮影。
《雜詩三首》自然通脫,象近意遠,毫無欲賦新詞強說愁的流弊;三首各自獨立成章,內里又一脈相承;語調淳樸質厚,惹人共鳴,並留下無盡的回味餘地。

名家點評

現代詩人、散文家俞平伯《五四往憶——讀〈詩〉雜誌》:其時小詩很流行,我的《憶游雜詩》,全襲舊體詩的格調,不值得提起;佩弦的小詩,有如“風沙卷了,先驅者遠了”。語簡意長,以少許勝多許。
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李復威《現代名家袖珍抒情詩賞析1·細雨·朱自清詩歌賞析》:朱自清主張小詩“貴凝鍊而忌曼衍”,在藝術上應“重暗示、重彈性的表現,叫人讀了仿佛有許多影象躍躍欲出底樣子”。因此他要求作者要用“極自然而又極慎重的態度去寫短詩”。(朱自清《短詩與長詩》)。這三首小詩就體現了以上這些特點。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陳孝全《朱自清的藝術世界》:這是他小詩的首作,較好地把感覺的比喻和直觀的聯想結合起來,從而將自己對時代、社會、人生的一剎那感興,依存在凝練的結構之中,富有暗示性,音節也很美,比較含蓄地抒唱了自己對生活的點滴感悟,似有“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國”(勃來克語)的意境。

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江蘇揚州人。“文學研究會”的早期成員,現代散文家、學者。原任清華大學教授,抗日戰爭爆發後轉西南聯合大學任教。在抗日民主運動的影響下,政治態度明顯傾向進步。晚年積極參加反帝民主運動。他的散文,結構嚴謹,筆觸細緻,不論寫景抒情,均能通過細密觀察或深入體味,委婉地表現出對自然景色的內心感受。抒發自己的真摯感情,具有濃厚的詩情畫意。主要作品有《毀滅》《蹤跡》《背影》《歐遊雜記》《倫敦雜記》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