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雜紋鸚嘴魚
- 拉丁學名:Scarus rivulatus (Valenciennes, 1840)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目:鱸形目
- 亞目:隆頭魚亞目
- 科:鸚哥魚科
- 屬:鸚嘴魚屬
- 種:雜紋鸚嘴魚
- 英文名:Rivulated parrotfish
基本信息,形態特徵,棲所生態,漁業利用,
基本信息
別名;雜紋鸚哥魚
俗名: 鸚哥 青衣 青衫(雄) 蚝魚(雌)
英文名:Rivulated parrotfish,Tattooed parrotfish,Tattoed parrotfish,Surf parrotfish
中文名:雜紋鸚哥魚 截尾鸚嘴魚
科名:Scaridae
同種異名:Pseudoscarus rivulatus, Scarus arcuatus, Scarus fasciatus, Scarus micrognathos, Scarus rivulatoides
世界分布:西太平洋
地理分布: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泰國到新加勒多尼亞、東加,北至琉球群島, 南至澳洲的柏斯與新南韋爾斯。中國台灣東部、南部及部分離島均有分布。
模式種產地:Java, Indonesia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棲息環境:礁區、近海沿岸
棲息深度:0 - 30米
最大體長:40 cm
有毒魚類:否
經濟性:是
食用魚類:是
觀賞魚類:是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略側扁。頭部輪廓呈平滑的弧型。後鼻孔並不明顯的大於前鼻孔。齒板之外表面平滑,上齒板幾被上唇所覆蓋;上齒板具0-2犬齒;每一上咽骨具1列臼齒狀之咽頭齒。背鰭前中線鱗約5-7(6);頰鱗3列,上列為4-5鱗;中列為4-5鱗;下列為1-2鱗。胸鰭具13-15(14)軟條。初期階段(IP, Initial phase)之尾鰭為圓到截形,終期階段(TP, Terminal phase)則略為雙凹形。IP期之體色均為灰褐色,體上半部較深,下半部較淺;除了腹鰭及臀鰭為紅棕色外,其餘各鰭與體色相仿。TP期之體鱗為綠色,外緣為橙色;背鰭前鱗為綠色,向後則為鮮綠色;頭之上部為紫綠色,下部具一大塊之橙色三角斑,吻及頜部為橙紅色;吻部及眼區則為不規則之綠色色區;背鰭及臀鰭基部為綠色,中央為橙黃色,外緣具波動狀之藍色色帶,各鰭膜之中央位置具有大型的綠色斑點;胸鰭為黃綠色,上緣為藍色,具有橙色條紋;腹鰭為淡橙色或黃色,側邊為藍色;尾鰭為黃褐色或深藍綠色,並布有橙色小斑點,後端則有藍色短紋。很漂亮。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岩石與珊瑚礁區,從潮池到至少 10 公尺深處。一般一個魚群約 30 到 40個個體。 啃食水底的藻類與珊瑚。
漁業利用
主要捕獲的漁法是延繩釣、一支釣、流刺網及籠具等,而本種魚亦是潛水鏢魚的對象以及水族館展示魚種。
編號: | 7851 |
拉丁目名: | PERCIFORMES |
中文目名: | 鱸形目 |
中文科名: | 鸚嘴魚科 |
拉丁科名: | Scaridae |
中文屬名: | 鸚嘴魚屬 |
拉丁屬名: | Scarus |
拉丁種名: | rivulatus |
定名人: | Valenciennes |
年代: | 1840 |
中文名: | 雜紋鸚嘴魚 |
原始文獻: | Hist. Nat. Poiss., 14:223 |
模式產地: | 爪哇 |
俗名: | 雜紋鸚哥魚 |
國內分布: | 台灣 |
國外分布: | 西太平洋 |
資料來源: | 台灣魚類志: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