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種細胞染色體不穩定的發生途徑及機制研究

《雜種細胞染色體不穩定的發生途徑及機制研究》是依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由馮瑩瑩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雜種細胞染色體不穩定的發生途徑及機制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馮瑩瑩
  • 依託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75%以上的腫瘤細胞都呈現染色體不穩定性(Chromosome instability, CIN),通常表現為整條染色體的丟失或獲得。但染色體丟失是通過何種途徑、涉及哪些蛋白表達、定位或修飾的異常,迄今尚不清楚。本項目以人和小鼠、倉鼠和小鼠雜種細胞的染色體丟失為研究模型,通過活細胞實時攝影和多色螢光原位雜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來探討染色體丟失是否通過落後染色體、微核或染色體不分離等途徑發生,確定染色體丟失發生的時期- - 是在雜種雙核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還是其子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中。然後根據染色體丟失發生的途徑,尋找在染色體丟失過程中可能起關鍵作用的蛋白,通過螢光免疫染色對其細胞內動態定位、表達進行分析,為研究染色體丟失的分子機制奠定基礎。研究思路和方法有望為探討腫瘤染色體不穩定的發生途徑提供借鑑。

結題摘要

在雜種細胞中,通常會表現為單一物種的染色體丟失。例如,人和小鼠的雜種細胞在克隆形成過程中,通常會表現為人源染色體的大量丟失。雖然前人提出大量假設,然而致使雜種細胞染色體丟失確切的機制仍然未知。本項目通過活細胞實時攝影、螢光原位雜交和免疫螢光染色等多種技術,系統研究了人和小鼠雜種細胞中人源染色體丟失的途徑及機制。發現: PEG誘導細胞融合將導致雜種雙核細胞中人源染色體上存在大量未修復的DNA damage,而逃逸G2/M期檢驗點進入分裂,形成子代細胞。該類子細胞具有耐受DNA damage的能力,並能逃逸p53介導的G1/S期等細胞周期檢驗點,最終形成細胞克隆。在克隆形成過程中,伴隨著大量微核的產生和消失。提示:人源染色體的丟失可能是通過微核途徑而消失的。而致使微核的產生以及人源染色體丟失的根源是融合導致的人源染色體上DNA damage修復能力下降。該現象可能是因為雜種細胞中參與人源染色體上DNA damage response/repair信號通路以及細胞周期檢驗點發生異常所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