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民間雜神眾多,且多歸入道教,也有在佛寺中被供奉者甚至還有關於和尚祀道教神行道家之辟穀、黃白的記載。
明代,鬥神,
明代
社會中,佛教、道教有著相同的處境,不存在根本的分歧和衝突,而在民間影響最深的可能還要數道教。道教除自己造神外,還不斷地從民間神信仰中吸收新神,編入其神仙系譜,從而更擴大了道教在民間信仰中的影響。如十八關帝、玄帝、文昌帝君、呂祖、天妃、城隍神、王靈官等較新的神,在民間最受崇祀,廟宇遍於城鎮。
道士們所尊敬的至高無上的元始天尊或三清,對一般人來說太生疏,難以受到人們的重視,對玄天上帝、太上老君也不十分親近文昌帝君是考科舉的人所尊敬的守護神,與一般人無多大關係,但是因為有不許隨意糟踏字紙的信仰習俗,而隨道敬惜字紙習俗的擴大,人們似乎對文昌帝君有一種間接的信仰。關帝在宋代被佛教奉為護法神,宋元道教雷法中列為雷部將帥之一,稱“朗靈上將”,被賦予斬邪誅妖的神力。明萬曆三十二年(公元一六○五年)加封關羽為“關聖帝君”,由此關帝信仰日盛。至清初,在西藏和內蒙也都有了關帝廟,“關帝”還被藏傳佛教奉為“八部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