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鮑魚

雜交鮑魚

雜交鮑魚,與皺紋盤鮑無大差異,其外殼呈翠綠色,皺紋突起明顯,呼吸孔多,生長紋明顯。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雜交鮑魚
  • :動物界
  • :軟體動物門
  • :腹足綱
  • 亞綱:前腮亞綱
  • :原始腹足目
  • 亞目:盾腮亞目
  • :鮑科
  • :鮑魚
  • 亞種:雜交鮑魚
簡介,“大連1號”雜交鮑魚,雜交育種技術研究,1材料與方法,結果,3討論,雜交育種,雜交育種的原理,結論,

簡介

雜交鮑有效的提高了子代的抗逆性。成活率提高6-7倍,生長周期縮短了一年,越冬成活率提高到90%,生長速度提高30%,攝食量提高了70%。在5000m2水面中,出苗量5000頭/ m2 ,成活率達90%以上。分布於中國北部沿海,山東、遼寧產量較多,其中山東的威海、長島,遼寧的金縣、長山島產量最多。產季多在夏秋季節。鮑肉肥美,為海產中的珍品,多供應高級賓館和出口。除鮮食外,亦可加工成罐頭或鮑魚乾,售價均昂貴。鮑貝殼即有名的中藥石決明,又是製作貝雕畫的重要材料。

“大連1號”雜交鮑魚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張國范課題組主持研究的“大連1號”雜交鮑由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為國家級新品種。國家農業部為該品種頒發了新品種證書,認定其為適宜推廣的雜交新品種,可在人工可控的水體中養殖。“大連1號”雜交鮑是我所培育的第一個國家級動物新品種,也是我國第一個通過審定的海水貝類新品種。
“大連1號”雜交鮑魚是利用皺紋盤鮑日本岩手群體和大連群體雜交形成的雜交種。該雜交種雜種優勢明顯,性狀穩定,具有適應性廣、成活率高、抗逆性強、生長快、品質好等特點。與父母本比較,生長速度平均提高20%以上,成活率提高1.8 - 2.3倍,適宜水文0-29℃。與非雜交鮑魚相比較適溫上限提高了4-5℃,使雜交鮑養殖區海域從渤海和黃海北部向福建和廣東北部海域擴展,養殖區域進一步擴大,經濟效益將更加顯著。

雜交育種技術研究

目前皺紋盤鮑養殖生產中出現很多問題,突出表現為種質嚴重退化,養成周期長,成活率低,抗病力差,尤其是近幾年稚鮑病毒性和細菌性疾病大面積蔓延,造成稚鮑大批死亡,嚴重影響了鮑養殖生產的持續發展。分析原因,主要是過去人工育苗所採用的種鮑往往來自同一海區,經多年繁衍,其親緣關係越來越近,產生近交衰退,造成種質嚴重退化。因此,要使鮑養殖業得到穩步發展,就要搞好種質的最佳化復壯。而利用雜交技術進行種質改良,培育出性狀穩定、生長快、抗病力強的鮑是這一產業的關鍵所在。利用日本盤鮑(haliotis)與本地皺紋盤鮑(H.discus hannai)進行雜交育種技術研究取得了較好效果。研究情況總結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1.1.1親鮑來源
1999年1月下旬從大連長海縣購進皺紋盤鮑親鮑1000頭,規格8cm以上,其中雌鮑450頭,雄鮑550頭。1999年2月13日從大連市水產研究所購入日本盤鮑親的50頭,規格10cm以上,其中雌鮑22頭,雄鮑28頭.2000年1月20日從青島購進皺紋盤鮑1500頭規格8cm以上,其中雌鮑980頭,雄鮑520頭。2000年1月15日從日本青森縣購進日本盤鮑親的120頭,規格8.5cm,其中雌鮑58頭,雄鮑62頭。
1.1.2餌料
幼體培育用底棲硅藻和人工配合餌料,海上養成用鮮海帶、裙帶萊等。
1.1.3試驗設備
刺激鮑產卵排精用的30w石英 紫外線燈管、水槽及采苗板。稚鮑中間培育用的網箱、黑色波紋板。養成用的海上筏架、養鮑籠等。
1.2方法
1.1.2餌料培育
先將培育池、采苗板洗刷乾淨消毒,於前1年的11月份接種底棲硅藻,並逐步擴大培養,到第2年4月初擴大接種結束。每日換水2—3次,每次1/2~/3,水溫保持10~15℃,定期施肥(結合換水進行),氮、磷比為10∶1,適量補施鐵、矽肥等。為防止大型硅藻繁生,光照調在2500~3000lx範圍內。定期倒轉采苗板方向,以促進餌科均勻繁殖生長。當采苗板上出現撓足類繁殖,在培養池中加1~2×10-6的敵百蟲捕殺乾淨。
1.1.2親鮑貯養促熟
親鮑自2月初入池促熟,培育密度30—50個/m3,親鮑入池後每天升溫1~1.5℃,升至20℃恆溫促熟,待產。每天全量換水1次,換水溫差不超過0.5℃,後期不超過0.3℃,並結合清除污物,糞便觀察性腺發育情況。每天上午換水結束後投入新餌料,以新鮮海帶為主,每天投餵量一般按親鮑體重的30%,同時結合水溫及攝食情況隨時加以調整。為了改善水質,增加溶解氧,形成水流,有利於性腺的發育,促熟期間需要全天連續充氣,充氣量不少於1m3/小時。鮑具有背光性,暗光或黑暗狀態對親鮑的攝食、活動有利,故一般光照控制在100lx以下。要保持室溫恆定,當有效積溫達到300~400℃時,挑出雌、雄鮑,分別促熟暫養,每天做好有效積溫和攝食記錄。
1.2.3采卵、受精、孵化
1999年4月12日,貯養的皺紋盤鮑在有效積溫達800℃時自然產卵,日本盤鮑在有效積溫達到1250℃時,經人工刺激後排精。5月3日通過人工刺激,促使皺紋盤鮑和日本盤鮑分別產卵、排精,進行正向雜交。5月15日和6月2日亦以刺激法誘導日本盤鮑和皺紋盤鮑產卵、排精,進行反向雜交。將採集的卵子集中定量,待卵下沉後排掉上層清水,然後按每個卵子10000個左右精於加入受精,邊加精邊攪動海水,半分鐘受精結束,用新鮮過濾海水洗卵數次,以除去多餘精子。然後,將受精卵移入孵化池,放卵密度為20~30個/ml,在胚體上浮前每6~8小時換水1次,每次3/4,水溫保持18~20℃。
1.2.4采苗、稚鮑前期培育
將後期面盤幼體每筐架投放1萬~l.5萬個,3天后附著結束,附苗率為30%左右,平均每張采苗板附著量為200~300個。稚鮑前期培育確保水質優良,每天換水3次,每次的交換量為培育水體的8倍以上,前期水流要緩,待全部附著後適當增加流量。水溫為18~20℃。為使底棲硅藻不斷增殖,以保證幼鮑餌料供應,每天清晨結合換水施以氮1×10-6、磷0.1×10-6。光照控制在1500~3000lx。
1.2.5稚鮑後期培育
附苗後35天左右,稚鮑規格達2~3mm時,逐步剝離並轉移到網箱培育。剝離方法用2%的酒精海水麻醉法。剝離後,1天24小時常流水,流水量為10個量程以上。投人工配合餌料,每天傍晚前投餵1次,投餵量根據稚鮑攝食情況隨時調整。每天清晨堅持清污,除去殘餌和死苗,定期倒池,洗刷網箱。稚鮑人箱後約2個月以上,平均殼長9mm左右,由於個體間出現較大差異,此時進行剝離篩選分級,選用2級網目的篩網,1次分離出3種體長規格,將大、中、小個體分開單獨飼養。
1.2.6鮑的中間育成
當年11月份水溫6~8℃,剝離篩選殼長<1cm、殼長1~1.5cm和1.5~2cm、2~2.5cm以及3cm以上5種規格,進行室內水泥池越冬中間育成。中間育成密度與鮑苗大小有關:殼長<1cm,中間育成密度3000~4000個/m2;殼長1~1.5cm,密度2000~2500個/m2;殼長1.5~2cm,密度為1000~1500個/m2;殼長2~2.5cm,密度為750~1000個/m2;2.5cm以上500~750個/m2。鮑苗入池後,每天升溫1℃,升到7.8℃恆溫流水培育,海水預熱後循環使用,循環量每天8倍以上。每天下午4:00~5:00投餌,海帶的投餵量為鮑體重的10%~20%。要根據水溫變化及幼鮑狀態隨時調節投餵量,避免投餵過多,浪費餌料,影響水質。發現鮑不上板,並出現死亡時,馬上更換波紋板和網箱。換下的器材和工具用50×10-6的高錳酸鉀消毒,消毒後在日光下曝曬2~3天后使用。發現鮑苗有病時,投餵藥餌或進行藥浴:藥餌採用土黴素等藥品,將藥品溶解後混入餌料中投喂,2~3天為1療程;藥浴用四環素、鏈黴素等,一般5×10-6左右,藥浴時間至少6小時,藥浴時充氣。

結果

2.11999年培育雜交鮑苗情況
從附著到剝離(2~3mm)成活率40%。剝離後再培育,當鮑苗規格達1cm以上時,再剝離,篩選分級,成活率達60%。經多次篩選分級培育,共育1cm以上雜交鮑苗600萬粒,單位水體出苗4286粒。1999年的試驗證明了將本地皺紋盤鮑與日本盤鮑進行雜交,能夠培育出具有雜種優勢的子一代鮑苗,其性狀明顯優於皺紋盤鮑自交培育的鮑苗,且雜交組合中以正交皺(♀)x日(♂)組合最好。
2.2 2000年培育雜交鮑苗情況
從附著到剝離(2~3mm)成活率達45%。剝離後再培育,當鮑苗規格達1.0cm以上時,再剝離,篩選分級,成活率達65%,從7月中旬開始底播增殖小規格苗200餘萬粒,育出1cm以上商品鮑苗6加萬粒。
雜交組與自交組受精率與孵化率基本相同,而附苗率與附苗後的成活率相差較大,其中正交皺(♀)×日(♂)較反交皺(♂)×日(♀)的雜交效果要好。從附著到2~3mm剝離,雜交組體現出附苗率和成活率高的明顯優勢。
2.4 剝離後成活率及越冬中間培育成活率比較
至1999年8月中旬,鮑苗長到1.5cm以上開始剝離篩選。
雜交苗僅10個池,篩選計數49.47萬粒,成活率高達66.94%,其中1cm以上占45.79%。而自交組經第1次剝離,進入中問培育28萬粒苗,到第2次剝離篩選只剩下1.74萬粒,成活率僅為6.21%,規格達1cm以上,僅占13.79%。從越冬後成活率看,雜交苗成活率達95%,而自交為70%,相差25%。
2.5 雜交組與自交組生長速度比較
從孵化至7月中旬,雜交組與自交組生長速度差別不明顯。從7月中旬至越冬中間培育前的適溫生長期,雜交組平均生長速度明顯快於自交組,能相差0.5cm左右,至海上養成前,雜交組平均殼長較自交組長0.8cm左右。

3討論

3.1實踐表明,日本盤鮑同本地皺紋盤鮑只要親鮑規格適宜、貯養得當,是可以實現同步產卵排精,並可順利受精孵化,培育出雜交子一代,不論正交或反交均可達到雜交育種的目的。我們根據兩者的生物學零度和成熟積溫不同,控制促熟的升溫幅度和天數,以便其能同步產卵排精。3.2經過2年試驗性生產,我們發現雜交組合所產生的後代,尤其是正交組合皺(♀)×日(♂)所產生的子代在抗病力、生長速度、成活率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自交組由於近親交配,在種質上體現退化現象。因此通過雜交培育新品種是種質最佳化復壯的重要途徑。實踐證明,稚的剝離後30~60天,是死亡高峰期。因為剝離的機械損傷和此時正處於高溫期疾病多發期,很多場家鮑的自交後代由於抗病力差,剝離後30~60天,死亡率很高,至第2次剝離篩選成活率甚至低於10%。我們的自交試驗也證明了這一點,而雜交組合的成活率高達60%,其抗病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在海上養成階段,雜交組合所育鮑苗在抗病力、生長速度方面明顯優於自交組合,相對降低了生產成本,縮短了育苗養成周期。
3.32年的試驗證明,用本地皺紋盤鮑同日本盤鮑雜交產生的子一代在性狀上明顯優於自交鮑苗,但必須每年更新雜交親鮑,也就是說,雜交優勢還不能在子二代身上穩定表現。以雜交手段來進一步提純復壯是十分複雜的工程,要經過多代自交、回交等遺傳學方法,才能獲得性狀優良穩定的種質,這需要運用分子生物學手段和較長時間進行研究。

雜交育種

一、以雜交方法培育優良品種,或利用雜種優勢的工作稱為雜交育種。雜交育種是水產生物育種的重要途徑之一,已經在水產生物的品種改良和生產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將來即使生物技術得已廣泛套用,它也仍然是生物育種的基本途徑之一。

雜交育種的原理

雜交生物學的特性是能急劇動搖遺傳的保守性,使雜種的遺傳性富於遊動性,更具有可塑性。雜交可以使生物的遺傳物質從一個群體(物種、亞種、品種或種群)轉移到另一群體,是增加生物變異性的一個重要方法。雜交並不產生新基因,而是利用現有生物資源的基因和性狀重新組8合,將分散於不同群體的基因組合在一起,建立合意的基因型和表型。因此,基本而言雜交育種乃是運用遺傳的分離規律、自由組合規律連鎖互換規律來重建生物的遺傳性、創造理想變異體。
雜交可以依據雙方的親緣關係,分為種間雜交和種內雜交。種間雜交包括亞科間和屬間雜交,種內雜交又可分為近親交配、非親緣交配。近親繁殖能導致後代純合性增加,提高遺傳穩定性,但是也能使某些有害隱性基因,從雜交狀態轉變為純合狀態而產生近交衰退。雜交系指種間雜交、種內不同類群的雜交、不同品種以及一切非近親關係的交配。
一般說來,雜交難以表現出全新的性狀,但有可能出現部份新性狀,有的還能把雙親的優良性狀綜合起來,部份或全部地表現出來,以致表現為介於雙親之間的中間性狀或雜種優勢。魚類雜種經電泳分析有來自雙親的成份,與缺少雙親某些成份與具有雙親以外的某些成份。
(二)雜交育種一般分為三種階段
雜交創新階段:這階段的任務是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種群(或物種)雜交創造合意的變異體或雜種優勢子代。為此,必須蒐集有關資料、制訂育梗目標、選擇雜交親鮑、確定雜交方式、正確使用人工雜交技術、觀測雜種性狀並推出合意變異體。
雜交育種目標和現有水產資源的性狀情況而定,雜交雖然可以創造變異,但是這種變異是建立在基因重組和互相作用的基礎上不可能無中生有。雜交可以產生比雙親更高的性狀值,難以產生雙親所不具有的性狀,育種目標不能脫離性狀的遺傳基礎。雜交親鮑的選擇必須有助於合意性狀的產生。為此,要做好兩項工作,一是選好雜交親鮑種群,使之具有育種目標所需要全部性狀,而且遺傳構成(如核型)是彼此協調和相容的。二是選擇好雜交親鮑的個體,使之具有育種目標所需要之較突出性狀。鋻於親鮑種群的個體之間有差異,雜交一定要選用最好的個體。
(三)雜交育種方式
雜交方式是多種且多樣化的,可以通過單交進行增殖雜交或經濟雜交,也可以對單交種子代進行回交,還可以採用複合雜交等方式來進行。究竟採取何種交配方式,取決於雜種代的表現、可育性、育種目標以及性狀的遺傳力。若是育種目標性狀是由基因的非加性效應造成,就只能採用經濟雜交。倘若育種目標性狀是由基因的加性效應造成的,出現一定效果並且可育高,那么可以考慮採取增殖雜交或回交的方式。若是育種目標能綜合三個以上種群,或物種的優良性狀,而且所涉及的單交種子可以採取複合雜交。若是雜交育種的目標性狀是質量性狀,應該參照性狀的遺傳規律及其所涉及的基因數目,採取增殖雜交或回交方式。確定雜交方式前,有時要做大量的雜交試驗,從中比較配合力。

結論

雜交育種的方式很多,其目的在於作為育成新品種的雜交,包括育成雜交、級進雜交、引入雜交、綜合雜交等,有些是為雜種一代優勢利用的雜交,如經濟雜交等等功能。雜交對於鮑魚的遺傳改造與創新品種等方面有積極性的意義,雜交是人類賴以生存獲取動物性蛋白質之重要方法,但也可為人類帶來不良後果,這些優勢種可能獨占領域,其基因污染將是未來嚴重的遺傳後果,因此,我們不得不慎重正視科技為人類帶來另一負面影響。政府必須評估那些雜交種不得推廣,並制訂法律來約束嚴禁任意盲目地雜交品種,因而危害到其他原有在生種之滅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