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鴛鴦·柳圈辭

雙鴛鴦·柳圈辭,作者:王惲(1227-1304)元代詩文家、詞人。字仲謀,號秋澗,衛州汲縣(今河南衛輝市)人。金亡時八歲,十八歲時師從當時名儒王磐,後又得元好問指點。公元1260年(元世祖中統元年),經姚樞推薦,被錄用為評議官。後任翰林修撰,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官等職。後又出任監察御史,官至翰林學士,加通議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他為人方正,頗有才幹,在職期間,政績昭著,很有名聲,為一代名臣。同時也是元初上層文人中一位重要的散曲家。工詩善文,詞曲以小令見長。著有《秋澗先生大全文集》。今存小令四十一首。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雙鴛鴦·柳圈辭
  • 創作年代元代
  • 文學體裁散曲·小令
  • 作者:王惲
基本信息,作品其一,作品原文,作品簡析,作品其二,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品鑑賞,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正宮雙鴛鴦·柳圈辭
創作年代:元代
作者姓名:王惲
作品體裁:散曲·小令
宮調名稱:正宮
曲牌名稱:雙鴛鴦

作品其一

作品原文

正宮雙鴛鴦
柳圈辭
醉留連,賞春妍,一曲清歌酒十千。說與琵琶紅袖客,好將心事曲中傳。

作品簡析

在百花爭艷嘛天,痛飲美酒,觀賞百花,欣賞歌曲,實為快事。但滿腹心事仍然未能排遣。故向琵琶女訴說心事,以求在聽曲中產生共鳴,心事得以化解。小令寫得含蓄、委婉,言盡意未窮。

作品其二

作品原文

正宮雙鴛鴦
柳圈辭
問春工①,二分空,流水桃花颺曉風。欲送春愁何處去,一環清影到湘東。

注釋譯文

【注釋】
春工:春神的傑作,指春光。
【譯文】
要尋問春光的現狀,十成中已經有二成消亡。你看桃花在曉風中飛揚,又墜落在水流之上。我想把春愁送走,該送往什麼地方?但願流水載著這柳圈的清影,遠遠地淌出瀟湘。

作品鑑賞

王惲的《柳圈辭》共有六支,這裡選的是第三支。
元詩人楊允孚《春日》云:“脫圈窈窕意如何?羅綺香風漾綠波。”自註:“上巳日,灤京士女競作繡圈,臨水棄之,即修禊意也。”可見柳圈就是用柳枝編成的“繡圈”,在三月上旬第一個巳日(即俗稱的“三月三”)拋入流水之中,象徵著一年的憂愁和不祥盡隨流水遠去。《柳圈辭》的前兩支:“暖煙飄,綠楊橋,旋結柔圈折細條。都把發春閒懊惱,碧波深處一時拋。”“野溪邊,麗人天。金縷歌聲碧玉圈。解祓不祥隨水去,盡回春色到樽前。”已充分說明了這一風俗行為的含義。
這支小令起首用了一問一答,問的是春光的情狀,答也答得很特別,不說現成的正面景象,而報以與昔日鼎盛時期相比較所形成的缺陷,隱隱已透示出拋圈人的愁意。用自問自答的方式,比直言“春工二分空”,更能激起讀者的注意。“流水桃花颺曉風”,是對“二分空”的具體說明。曉風輕颺,拂下了灼灼盛開著的幾片桃花,緩緩飄落水面,隨著水流漸漸漾遠,應當說這是春天頗為常見也富含詩意的美景,然而“春工”畢竟就此去了“二分”。那么,三分呢?四分呢?……這就不堪想像了。人們越是在美麗歡樂的環境中,越容易生出“好景不常”的傷感,永遠不能完整、充分地擁有和品味幸福,這也許正是人性的弱點吧。這也就是第四句中所謂的“春愁”。好在“柳圈”就是為這種情形而準備的。作者在前半三句渲染了“春愁”的存在,便為下文詠歌拋柳圈風俗的浪漫色彩拓出了地步。四、五兩句用美好的祈願表達了這一點。“湘東”並非實指,不過是因為湘水素來是“春愁”的典型化身,那么柳圈流到“湘東”,也就可說是同它相隔了可觀的距離。“一環清影”,將“柳圈”在水上漂流的景象敘得那么有詩情畫意,將它作為“春愁”的載體是再合適不過的。
這支小令溫柔清美,怨而不露,帶有小詞的旖旎婉曲的風味。中國古代的文人,最善於將悲愁寫得詩意十足,又以這種十足的詩意去抵禦悲愁。說得大一點,這也算是東方藝術的一種特色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