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髻山古名岩

雙髻山古名岩

黃岐山脈的西面,約數里之處,有一峰巒疊翠,丘陵起伏之地,有兩峰聳起,一前一後,緊密相連,名為雙髻山,附近村民則稱之為虎頭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雙髻山古名岩
  • 別稱:虎頭嶺。
  • 所屬山系:黃岐山脈
  • 地理位置:揭陽
  • 走向:南北
地理分布,歷史記載,現實叫法,

地理分布

山不甚高,比黃岐山略矮,稱之為雙髻山,是因為從遠處看,一列山脈中,有兩山聳起,形狀橢圓,有如婦人頭上髮髻,兩個靠近,故稱雙髻山。村民稱之為虎頭嶺,是因從山下側看,恰似一隻下山矮虎,前丘為虎頭,後丘為虎臀,中間略低為虎腰,倒也有幾分形似,這虎頭嶺屬於黃岐山西向余脈,也有被統稱黃岐山的。據喬林的《古喬鄉志》地理篇所說:虎頭嶺包括前後十多個山頭,如田螺吐丕、晡螺石山、內外豬肚、風吹爐、日曝網、金交椅、丈八車等,古時都是喬林祖山,是先輩們的墓葬地。尤其是虎頭嶺前面一片坡地,稱為虎面,墓葬更多,每年清明、冬至前,上山掃墓者,有如趕墟集市,一路絡繹不絕。
在虎頭嶺南麓,一處林木陰翳、巨石巍峨之地,便是舊揭陽著名的古蹟勝地“崇光岩”的所在地。她古名“松岡岩”,又稱“陳夫子岩”。論她的歷史、自然勝景、名人石刻,在整個黃岐山的許多景點中,真是無處可與比擬。她由許多大石、山勢、樹木構成了獅子之形,張開巨口。古岩,便在巨口之中,還有天然石洞、石室‘總體構成“崇光岩”。“岩”,是嶺南人對山間石洞的稱謂。古時的崇光岩。便是由許多塊巨石自然堆砌而成的。

歷史記載

據清代光緒年間的《揭陽縣續志》,為糾正舊志之誤,對崇光岩有一段較詳細的記載:松岡岩即崇光岩,在黃岐山之西,巨石嵯峨覆其頂,銳而有棱,狀如獅子,寬廣可容數十人;岩之前有石罅,仄徑斜下,復有一岩,傍有數椽,可以偃息;石上有“小有天”三字。宋邑進士陳希伋讀書處,所謂“廣南夫子”者是也,亦曰“陳夫子岩”。有聯云:仙客有靈千古在,洞門無鎖四時開。至今風雨之夕,猶聞有弦樂之聲。
從記載看到:這個石岩洞十分廣闊,很早就有,先為松岡岩,北宋神宗時便有漁湖名士陳希伋在此讀書,中進士後被士人稱為“廣南夫子”,故松岡岩也被稱為“陳夫子岩”。至於何時改為崇光岩,則有鄭智勇先生髮現岩中有嘉靖年間薛宗鐸手書“崇光岩”石匾,可知明朝嘉靖以前便有稱崇光岩了。什麼原因改稱,現在還未找到正確答案。
崇光岩,古今變化很大。昔時只是一些天然石洞石室。山勢也大為變異。從前,在虎面山的陡坡上,有一處巨石巉岩,林木茂盛之地,便是崇光岩之所在。若要登上,須經數百級小石階,曲折盤旋真有點峰迴路轉之意。進入山門,有一片石曠埕,寬約四五十米,外有古式護欄,憑欄遠望,榕江如帶,舟楫似蟻,山下稻田方寸而已。老岩朝南,小型廟宇格局,入門龍虎天井,中奉玄天上帝,後敬如來佛祖,東有小巷,僧舍數間,旁有一小門,幽徑可通山頂,有一樓台式建築,名“八仙樓”,登樓遠眺,極目百里,揭陽城鄉,歷歷在目。老岩西邊十餘步,便是陳夫子岩石洞,果是一石覆頂,內可容數十人,供奉十八羅漢,每尊二尺多高。或坐或臥,形態各異。右側便是“潛龍洞”,洞口4尺見方,裡面陰森可怖,無人敢進。石洞門前仄徑下行,又至一洞,明人薛宗鐸所書“崇光岩”石匾便在於此。入洞又見一小天地,有石室四五間,大的有十平方米,小的兩米見方而已。位置正是在老岩石埕底下。裡面雖然幽暗,但十分清涼,令人有舒適感,又有石頭桌椅,可坐可臥,若於此處捉迷藏,是很難找到的。抗戰時期外地來一妖人,古裝打扮,不男不女,日不食五穀,夜睡在棺材裡,招引女人學習神拳仙法,轟動一時,便住在這裡。

現實叫法

至於新岩,則在石洞西去半里處,規模較小,一座小型雙拋獅而已。記得廳中除奉佛外,還有羅萬傑的牌位,說不定此處是當年他結廬隱居之地。
崇光岩的許多自然景觀,有的毀於天火,石室石洞則於土改清匪、反特時填塞毀壞,所在山勢也因建設炸石取土而失其原狀。新建設的大型崇光岩,齋菜館等,雖然十分壯觀,但與岩有點不甚協調,最好是改為“崇光岩”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