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關圖形

雙關圖形(ambiguous figure)一譯“兩可圖形”。在不同的時間能被看成不同對象的圖形。在知覺這類圖形時,有時看成是一個對象,有時又看成是另一個對象,兩種對象相互交替出現,但不能同時看出兩種對象。著名的有魯賓酒杯一人面圖形。有關研究發現,在持續觀察雙關圖形的過程中,轉換的速度先快後慢。

對雙關圖形的解釋,格式塔心理學家苛勒於1940年提出神經饜足理論:一個雙關圖形是一個複雜刺激物,當被試知覺到兩個圖形中的一個時,則對這個圖形的知覺占了優勢,直至疲勞或饜足,才會轉移到對另一個圖形的知覺。對另一個圖形的知覺優勢也會同樣引起疲勞或饜足而又重新回到對第一個圖形的知覺。神經饜足理論得到了一些實驗證明,但也受到了一些人的反駁。I.洛克等人用魯賓酒杯一人面圖形為實驗材料,讓中學生看,並不告知他們所看的為兩可圖形。結果表明,有的中學生沒有發生知覺轉換。半數以上的被試,一開始將圖形感知為什麼,在隨後的約一分鐘時間內仍保持同樣的感知,其餘被試則發生了一次或數次知覺轉換。這與採用傳統實驗方法得到的結果不同。假如神經饜足理論成立,則被試在注視雙關圖形時,無論知道圖形的兩可性與否,饜足過程都會不可避免地發生,但事實並非如此。I.洛克認為,當被試被告知兩可圖形中的兩個圖形是什麼後,被試就會在記憶中建立兩種可供選擇的知覺情形。於是在任何時刻,只要被試想到另一種情形還未被知覺到,就會立刻進行知覺重組,以便感知第二種情形。對雙關圖形的轉換問題,尚無公認的理論解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