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門石窟

雙門石窟

雙門石窟(即雙門硐),是國家AAAA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長嶼硐天”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八仙岩、崇國寺和野山共同構成硐天四大景區。石窟以採石文化和道教文化為主要特色,窟內有豐富的摩崖鑿像,及精妙深玄的道家刻石壁畫。硐群景觀集雄、險、幽、清為一體,景區瘦峰疊翠,靈石浮嵐,春潭醉緣,秋谷飛紅。石船溪一帶其間,仙岫宮橫空傑出,宛如仙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雙門石窟
  • 地理位置:浙江 台州
  • 景點級別:國家AAAA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 著名景點長嶼硐天
發展歷史,主要景觀,地理環境,地圖信息,

發展歷史

長嶼硐天景區尚未開發之時,雙門硐就早已聲名遠播。皆因其成硐歷史已有千年之久,石文化底蘊深厚。而後至300年前,石窟開始為道教文化浸潤。相傳一位姓張名一嵩的大宗師,想尋一處能隱山不出修道成仙的地方。他走南至北多年,終於在長嶼硐天找到其落腳地。時值盛夏酷暑,赤目炎炎,而硐內卻是涼風習習。他入硐後,頓感身爽神悅,疲勞盡消,於是決定在雙門硐安身修道。此後,他便日間閉關誦經,夜間出硐觀景,直至96歲壽終。石窟也因其人開始了其道教文化之旅。繼張一嵩大師之後,一位名叫方陽的道士慕名而來。方道士進洞修煉不久後的一日,突遇狂風大作,大雨傾盆,山洪暴發,附近村莊皆毀,村民紛紛逃至雙門硐避難,燒香祈福,才平安脫險。他們相信這必是得了道家神靈庇護,才能躲過此劫。於是,在方道士的帶領下,村民們主動集資在硐口建起了靈霄寶殿,此後便香火不斷。基於石窟得天獨厚的地理特質,後人陸續開始在石窟內打鑿雕刻道家經文繪本,以頌揚道教文化是也。

主要景觀

憑藉其獨特的石文化和道教淵源,石窟已經成為世人向道仿仙、避暑休閒的理想去處。不少文人墨客在走訪過石窟後,紛紛留下感言,後為石窟修建者們鑿於壁上。清代狄瞻雲作詩曰:“深山不受署,莫如雙門洞。我來風相迎,我出風相送。”當代著名詩人白野亦有一詩:“石船水冷幾春秋,汨汩清溪自在流,紅了桃花人不見,黃鶯啼向夕陽樓。
觀音像 為就地取材,運用這座山上的石質直接雕刻而成。聖像身高20.08米,蓮花座高2.8米,總高22.88米。占空間400多立方,是當今省內石雕像之最,堪稱浙東南第一大佛像。觀音聖像前有石佛桌,四邊雕刻著二十四孝圖、九龍圖。前面還有石香爐、石蠟台、石蓮篷(淨手用)無不具石雕特色、精美無比。
仙岫宮 仙岫宮共四殿,第一殿供奉的是西南將軍,二殿是慈航普渡南海觀音,三殿是金鑾寶殿,供奉的是玉皇大帝,四殿是三清。四殿位居其他三殿之上,寓意道教中仙境的最高境界。
古炮台 為紀念抗倭名將戚繼光所建。戚繼光於嘉靖三十四年(1555)調至浙江,遇倭寇屢侵閩、浙一帶。戚將軍身任參將,積極組織抗禦倭寇,更親臨新河指揮作戰。而以質優的材料和方石為基所建的炮台便成了對付海上侵犯者一個必不可少的戰鬥設施。相傳當年建炮台所用的方石就有采自石窟的。而景區內的炮台也是為了再現當年抗寇之業所仿建而成。
紫雲出岫 “紫雲出岫”一稱源於道教。紫雲,即紫氣;岫,即山洞。“紫雲出岫”即“紫色的雲氣從山洞出來”。暗指雙門硐為道教硐天。據稱,道教創始人老子(即太上老君),面對衰敗的世道,準備離開周朝前往西邊的流沙國教化異邦民族。當時掌政的周昭王有一位大夫叫尹喜,善於觀察天上星宿運行的預兆。他觀察到有一道紫氣自東向西移動,一直到達函谷關(河南靠近山西的靈寶境內),便知有聖人將要在該地經過。尹喜便辭去朝官職務,自請到函谷關當關令(守關的最高長官)。他特意舉行了齋戒一是,靜候聖人到來。不久,老子騎著青牛緩緩步入函谷關。關令尹喜拜老子為師,而後者就在函谷關寫下了流傳千古共有五千八百多字的《道德經》。
觀音像身後沿石階而上,有一處石窟,內有一幅罕見的中國地圖的石雕版。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域,包括二十三個省、五個自治區、四個直轄市,以及兩個特別行政區,皆於石雕地圖上呈現,立體感十足。
仙源問道 景區內有一座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的全身石像。石窟入口的硐壁上雕刻著著名的道家學派經典著作《道德經》。硐壁上雕刻有“觀道澄懷圖”,共有26幅畫,每幅畫下方皆有與之對應的故事梗概。壁畫取材自道家原作繪本,形象生動,皆傳道家思想精髓。

地理環境

石窟景區位於位於浙江台州灣南隅溫嶺市東北,屬北雁盪山余脈。距溫嶺市區7公里,台州市區l 5公里,雁盪山風景區50公里,天台山風景區70公里,航空港黃岩機場10公里,鐵路溫嶺站10公里。

地圖信息

地址:台州市溫嶺市新河鎮長嶼硐天風景名勝區雙門石窟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