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重梯度說是關於海膽卵胚胎形態形成的學說,該假說認為,決定海膽胚胎動物半球和植物半球的形態形成差異的原因是:兩個半球中不同性質物質梯度或活性梯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雙重梯度說
- 外文名:double gradient theory
- 相關人物:J.Runnstrm
- 類型:假說
雙重梯度說具體內容,抑制因子,該假說特點,
雙重梯度說具體內容
它是J.Runnstrm於1928年為說明海膽卵胚胎的形態形成所提出的假說,他和S.Hrstadius以海膽卵為材料進行許多實驗研究,將海膽卵切分為動物半球和植物半球,使之受精發育,結果動物半球發育成帶有長纖毛的球狀胚胎,而植物半球則變成具有腸管及間充質和骨骼的胚胎。另外對受精後或卵裂初期所分離的動物半球和植物半球也獲得了同樣的結果。如果將動物極的卵裂球與植物極的卵裂球進行適當的組合,則可產生正常的胚胎。
抑制因子
再有如用LiCl處理海膽卵,則整個胚胎都會進行與植物半球同樣的發育(植物極化);如用NaSCN處理,結果將進行與動物半球同樣的發育(動物極化)。根據這樣的結果,Runnstrm認為,動物極和植物極分別具有高峰的不同性質物質的梯度或活性梯度,彼此的作用相反,它們的相互作用決定著正常的胚胎髮生。動物半球之所以形成具有纖毛的胚胎,是因為兩個梯度中植物極梯度弱,而動物極的發生形式支配著整體的緣故。植物半球的發生形式與此相反,同樣可從植物極梯度的優勢去說明。根據這種說法,那就是 LiCl可抑制動物極梯度,NaSCN可抑制植物極梯度。
該假說特點
此學說的特點是未考慮與將來分化的器官相應的物質局部地存在於海膽卵的各部位,而是由兩個性質相異的梯度大小的組合(對抗作用)來決定各胚區的發生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