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調·沙子兒攤破清江引

《雙調·沙子兒攤破清江引》是元代書會藝人劉伯亨的一首曲。起首的六句,使用了三組排比。三處“何曾”,說明她對這一切根本不感興趣,也就是無心梳理,將女子自丈夫遠出後相思悲苦的情態細膩地表現了出來。三處“可意的”與三處“何曾”相間,一遞一頓,揚抑交替,如泣如訴。無論從句法還是韻味上,都有一種民間小曲特有的婉媚。“秋到矣”與“人未來”形成了強烈的對照,表現了女子在盼念中的驚心感受,語淡而情深。全曲風調顯得既質樸又旖旎,是民歌小曲所特具的一種情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雙調·沙子兒攤破清江引
  • 創作年代:元代
  • 文學體裁:曲
  • 作者:劉伯亨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文學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可意的金釵,何曾簪雲髻。可意的花鈿①,何曾貼翠眉。可意的紗衣,何曾傍香體。科場去幾時,薄情間②千里。他閃③的我淒涼,我為他憔悴。強步上涼亭,晚風清似水。好景宜多歡會。藕花盪紅香,荷葉搖青翠。故人他未來秋到矣。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花鈿:婦女貼於鬢、額的金花。
②間:阻隔。
③閃:拋下。

白話譯文

那金釵人見人愛,幾時把我柔黑的髮髻綰住。那花鈿精美絕倫,幾時往我黛眉上貼附。那紗衣修短合度,又幾時沾上過我的肌膚。他赴京應試去了多少日子,薄情郎阻隔在千里外的長途。他拋得我淒涼孤獨,我憔悴消瘦,全都是為了他的緣故。強移腳步,我登上涼亭凝佇。清涼如水的晚風,一陣陣撲面吹拂。這美景良辰,最適宜兩人同賞共度。藕花開放著紅葩,香氣四布,荷葉搖曳,把一片青翠掀舞。我的良人他還沒回來,秋天就先已光顧。

文學賞析

該篇為《朝天樂》的摘調,是原套數的第五支曲(全套共十四支曲),述思婦對遠出應試的丈夫的盼念。這是元散曲的常見題材,但本曲自具特色,尤其表現在風調上。
例如起首的六句,使用了三組排比。在每一組中,作者都暗示了女主人公的美麗:秀髮柔黑,黛眉娟娟,玉體生香;作品又用了女子妝飾的三種用品,或為首飾,或為衣服,足以使她錦上添花,收到“可意”的效果。但女子皆棄如敝屣,三處“何曾”,說明她對這一切根本不感興趣,也就是無心梳理。這就將女子自丈夫遠出後相思悲苦的情態細膩地表現了出來。這是就內容方面考察,再從藝術風調來看,作品將無心梳理的一層意思分作三層表達,三處“可意的”與三處“何曾”相間,一遞一頓,揚抑交替,如泣如訴。無論從句法還是韻味上,都有一種民間小曲特有的婉媚。
再如“強步上涼亭”後,以即目所見,鋪敘“藕花”、“荷葉”的“好景”,緊接著便著一句“故人他未來秋到矣”。從內容來看,這是在夏季接近尾聲時愁人的偶然發現,“秋到矣”與“人未來”形成了強烈的對照,表現了女子在盼念中的驚心感受,語淡而情深;從風調上看,則顯得既質樸又旖旎,這也是民歌小曲所特具的一種情味。
正因為作品處處向民間唱曲看齊,所以呈現出與文人刻意造作的全然不同的自然、清麗的風格。原套全篇多見俊語,如“刀尺臨逼,正這頭裁那頭差了活計。針線細密,縫半邊忘半邊錯了見識”(〔農樂歌〕),“怕閃開這秋波,這秋波翠兩彎;愁解放這春風,這春風玉一團”(〔動相思〕),“衣有衣,食有食,穿者任意穿,吃者任意吃,愛他人年少雙雙美,咨嗟人去不歸兮”(〔三犯白薴歌〕),等等,真可謂美不勝收。元散曲已臨晚期,仍有這般清新之作,不能不嘆服民間文學養料的滋補之功。

作者簡介

劉伯亨,一作劉百亭,瞽者,為書會藝人,生平、里籍均不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