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譯林:海狼》是2012年譯林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傑克•倫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雙語譯林:海狼
- 作者:傑克•倫敦
- 譯者:孫法理
-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年4月1日
- 頁數:602 頁
- 開本:16 開
- ISBN:7544726126, 9787544726122
- 外文名:The Sea-Wolf
- 語種:簡體中文, 英語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序言,
內容簡介
書主要描寫了主角亨佛萊·范·魏登在舊金山因海難落水遇救,被一艘獵海豹的船強迫帶到日本附近海域,九死一生逃出險境的經歷。寫了許多在太平洋上的航行和捕獵海豹的細節:濃霧、風暴、季候風、對海豹的拉網式的捕獵和棒打、霧牆內外的捉迷藏、海員的種種生活經歷,十分引人入勝。
《海狼》是傑克·倫敦的長篇名著之一。小說描寫了在一艘名為“幽靈號”的以捕獵海豹為生的帆船上發生的一場動人心弦的搏鬥和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小說中的“狼”不僅是船長萊森的名字,對作者而言,也是超人的代名詞,作者通過作品帶領讀者進入豪放粗獷荒野,體驗蠻荒生活的冷酷無情,感受人民生兇殘的黑暗面和原始生命的光輝;同時也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瞥端,表現了對勞動人員頑強意志的歌頌和苦難生活的同情。
圖書目錄
譯者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傑克·倫敦(Jack London) 譯者:孫法理
序言
傑克·倫敦(Jack London,1876—1916)原名約翰·格利菲斯·倫敦(John Griffith London),生於美國舊金山,大約是一個占星術家的私生子,在一個既無固定職業亦無固定住所的家庭里長大。他十四歲國小畢業後在舊金山和奧克蘭一帶以各種方式求生,亦以養家。二十歲曾進加州大學讀書,一學期後又因貧困輟學。一九〇〇年出版了第一個小說集《狼子》,立即譽滿全國,那時他二十四歲。到一九一六年他年滿四十時,已經出版了五十一部著作,是很高產的作家。他的作品獨樹一幟,充滿筋肉暴突的生活和陽剛之氣,最受男子漢的歡迎。有人說在他以前的美國小說大都是為姑娘們寫的,而他的作品則屬於全體讀者,不但普通讀者歡迎,就是大家閨秀們也喜歡放下窗簾關上大門偷偷去品味他那精力旺盛、氣勢逼人的作品。他在現代美國文學和世界文學裡都享有崇高的地位。
1
傑克·倫敦的生活經驗之豐富在世界作家之中是不多見的。
因為貧困他國小畢業後便去工作,做過報童和罐頭工人,在街頭鬥毆中練出了一身本領,成了小流氓頭。他最喜歡的活動是駕駛船隻。十三歲時他曾經隻身駕駛小船穿過暴風雨中的舊金山灣,別人幾乎難以相信,可那是事實。後來他攢了一點錢,買了一隻小船,原本是為了好玩,不久後卻結識了蚝賊,便也跟他們一樣做起不要本錢的買賣。他糾集了一夥同伴,駕了船去偷竊舊金山灣養殖戶的蚝,甚至燒毀別人的船隻。那時他才十五歲,卻已經有了一個十六歲的情婦,在船上安了一個家。他打架酗酒,大笑狂歡,在幾百英里的海路上自由闖蕩。不久以後他結識了海灣巡警,又反過來做了巡警,去追捕盜竊養殖品的賊。
十七歲時他上了一艘捕獵船做水手,經過朝鮮、日本,到西伯利亞去獵海豹。途中他經過了嚴寒、風暴、最沉重的苦役的鍛鍊,參加了狩獵海豹的種種活動,對它有了直接的體驗。因為從小在海灣里玩船,他駕船很有本領,在船上年紀雖小卻深得船主和同行們的讚許。又因為從小飽經摔打,能夠參加水手們最野蠻的活動,他交了許多朋友,聽了許多有趣的和可怕的故事。這些都成了他的海洋小說的寶貴素材。《海狼》描寫的獵海豹船的豐富的生活,便是一個很精彩的例子。
遠航歸來他把自己的經歷寫成了一篇散文《日本海口的颱風》,參加了《呼聲》雜誌的寫作競賽,榮獲了第一名,得到獎金二十元(第二、三名都是大學生),也許他便是因此受到鼓勵,走上了文學之路的。
這時傑克·倫敦已經從早期的蒙昧里醒悟過來。他立志掌握當時最先進的技術:電氣,便到奧克蘭電車公司去求職。他對經理說他為了掌握技術什麼苦都可以吃。經理讓他一天干活十三個小時,沒有星期天,把他累得死去活來。後來他才知道實際上有兩個工人被他頂去了工作,那兩人每月各四十元,共是八十元,而他一個月才拿三十元。而且一個被他頂去了工作的人因為有一妻三子要養活,卻又無法為生,便自殺了。這對於傑克·倫敦是一次極其深刻的教訓,他憤然拋下了手裡的煤鏟。
這次苦役讓他懂得了一個可怕的真理:無論自己如何身強力壯,十年、二十年之後總會有更年輕力壯的人來接替他,把他扔到垃圾堆里去。
那時正是美國大蕭條的一八九四年,他加入了從舊金山到華盛頓去請願的失業者隊伍,向東海岸進發。他中途因故脫離了隊伍,便偷乘火車在北美大陸流浪,跟車警、乘務員捉迷藏,週遊全國,以此為樂。他曾經被捕,罰做了三十天苦役,親眼見到了美國監獄裡駭人聽聞的現實。出獄後他偷乘西去的列車到了加拿大西海岸,再從那兒做水手南下,回到舊金山。這次特別形式的旅遊給了他豐富的人生體驗,尤其是貧窮的流浪漢的體驗。他明白了一個道理:最能夠關心窮苦人的往往是窮苦人。 他對讀書一直就有興趣,就連在做蚝賊時,他也在他那小艇上讀過許多書。流浪歸來他開始了大量閱讀。他讀聖西門、傅立葉、蒲魯東的作品,明白了私有財產的罪惡;他甚至讀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大體懂得了共產主義是怎么回事。
為了讀書他十九歲時進了奧克蘭中學,準備考大學,同時加入了社會黨。他參加工人集會,發表激烈的演說,主張破壞現有的社會秩序,並曾經因此被捕。
在奧克蘭中學讀書時他曾經在學校的報紙上發表了小說《小笠原群島》,連載了兩個月,這樣,他從事文學的興趣更濃厚了。
他曾經希望靠勞動為生,繼續讀書,卻發現那幾乎是個幻想。他在一家洗衣作坊工作,累得半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讀書。在他的讀書夢瀕於破滅時,阿拉斯加發現金礦的訊息傳來,給他帶來了新的希望。一八九七年三月傑克·倫敦踏上了淘金的路。
他求得了一點支持,和三個同伴籌備了八千磅物資準備在克朗代克過冬。他們在寒冬到來之前克服了重重困難,經歷了千辛萬苦來到了靠近北極的育空河,在那兒度過了冬天。
在到育空河流域去的路上,倫敦的巧妙的駕船技術得到一次精彩的表演機會。他們自己砍伐木料,造了兩艘船,沿育空河往下游航行。途中他們遇見了一段湍急兇險的河道,許多人都曾試圖通過而失敗,說那段河是無法逾越的天險,但是傑克·倫敦卻說他有把握通過。他果然和兩個同伴駕了船在圍觀者的一片歡呼聲中安然衝過了急流,再回來駕駛第二隻船。這事引起了許多進退兩難的淘金人的注意,他們陸陸續續來請求他們幫助把船駛過急流。傑克·倫敦每隻船索要報酬二十五元,他掌舵,和夥伴一起把一艘又一艘的木船駛過了險區。他們為此掙了三千元之多。他們原可以再賺五千元的,但是已經沒有時間了,他們還得在嚴冬到來以前趕到下游去。
他在育空河的冬季營地里讀了許多書,如達爾文的《物種原始》、斯賓塞的《首要原理》、馬克思的《資本論》,還有彌爾頓的《失樂園》和布朗寧的詩。這些書我們在《海浪》里見到海狼拉爾森讀過,也和范·魏登、布露絲特討論過。
可惜他們並沒有在育空河流域找到金子。他們認為是金沙的礦石其實是雲母,但是傑克·倫敦的克朗代克之行仍然是碩果纍纍。他把在千里雪原上的傳奇般的經歷做了詳細的記錄,那便是他後來發表的阿拉斯加小說的珍貴素材。
因為沒有新鮮水果和蔬菜,傑克·倫敦得了壞血病,只好回家。他和夥伴們駕了一隻船,用十九天工夫走完了一千九百英里的航程,來到白令海峽,從那裡回到了加利福尼亞。在這一段時間裡他已經勾勒出了一些小說的輪廓,後來寫了出來,為自己贏得了不朽的名聲,也讓克朗代克的一些人和狗的故事廣泛流傳,其中便有《野性的呼喚》里巴克那隻狗和其他一些人。
從育空河回來以後他大約有了一點錢,便又讀了許多書。他讀得很辛苦,每天工作十九個小時。他讀經濟學,讀歷史學和歷史著作,讀生物學、人類學和哲學,也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在他的長篇小說《馬丁·伊甸》的主人翁馬丁·伊甸身上我們看見了對這段極其艱苦的讀書生活的細緻刻畫。
一九○○年傑克·倫敦的第一本小說集《狼子》出版,立即為他獲得了巨大的聲譽和相當優厚的收入。他原可以在成功與安定的環境裡繼續寫作,但他不是個安分人,他的血管里燃燒著火焰,總是渴望著新的沸騰的生活,於是他開始了記者生涯。
他應美國新聞社的委派去非洲採訪波爾戰爭,到了倫敦,新聞社中途改變了計畫,來電不要他去了。這時他卻以美國水手的身份到倫敦貧民窟里去住了三個月,深入了那裡的生活,做了詳細的調查,取得了第一手資料,回國後出版了報告文學《深淵裡的人們》。這本書讓他在美國社會主義者中聲名大振。
一九○四年他接受了赫斯特報系的聘請,去遠東採訪日俄戰爭的訊息。他來到日本,看出了日本政府故意留難各國記者的打算,便悄悄一個人去了長崎,想搭上一艘開往朝鮮的船到前線去,卻被日本警察當做俄國間諜抓了起來。釋放後他又搭了一艘小汽艇到了朝鮮的釜山。汽艇上沒有白種人的食物,也無法遮蔽風雨,只能夠在嚴寒的露天甲板上睡覺。到了釜山他弄到了一條無篷的船,雇了三個不會說英語的朝鮮人幫忙,靠自己的駕船本領駛進了黃海,沿著海岸行駛,在零下四十度的嚴寒和風濤里航行了六天六夜,終於到達仁川。這時他已經遍體鱗傷,腳、手指和耳朵都凍壞了,但是他稍事休整之後便又出發。這回他是騎馬旅行,連續幾個星期的馬背急行軍把他帶到了平壤,那已經是當時一切戰地記者所能夠到達的最北之點。他在那裡第二次被日本人投入監獄。出獄後他來到距離戰線只有四十英里的地方,從那裡發出了一篇又一篇的報導和許多照片,完成了其他記者沒有完成的任務。他又因故再度受到被捕的威脅,直到引起了美國總統的干預,才得以脫身。在這次完成採訪任務的旅行里,倫敦多次在嚴寒之中駕駛著無篷船航行,對那樣嚴酷的生活有很切身的體會。我們在《海狼》里看見了對這樣的生活的引人入勝的生動描述。
這時傑克·倫敦已經譽滿全國,有了豐厚的經濟收入,但他仍不滿足於平靜的生活。一九○六年,他決定建造一艘船,自己駕著去環遊世界。他預計旅行七年,繞地球一周,可他並不是個好的理財家,造船活動幾乎成了個笑話。那船原計畫花七千元,實際上讓他花了好幾萬元,而且毛病很多。他不能夠再等待,仗著自己駕船的本領就出發了,可他勉強把那船駕到夏威夷,便不得不開始修理,修好後又很吃力地開到了澳大利亞。那船已經無法再前進,他便只好把它以三千元的低價賣掉,結束了這次雖然浪漫卻失敗的航行。
不過他在那次航行里仍然創造了驚人的業績。他曾經駕駛那艘蹩腳至極的船從夏威夷直航馬克薩斯。當時的《太平洋航運指南》指出,由於赤道海流和貿易風的影響,那一帶海流異常複雜,從來沒有人曾勝利駕船通過,但是傑克·倫敦卻駕駛了他那艘勉強修復的船經過九死一生闖了過去。他在途中染上了一身怪病。在《海狼》里我們讀到的對於熱帶海洋和貿易風的很富詩意的描寫,其生活素材大約便是從這裡獲得的。
傑克·倫敦成名之後做過幾次講演旅行。在那時的美國,社會主義思想是很犯忌的,但是社會主義者傑克·倫敦卻總直言不諱地提出自己的觀點。他在加州大學大講其社會主義革命,受到強烈反對,卻得到主張言論自由的校長的保護。他到商人俱樂部大講其社會主義革命,把一九○五年俄國革命中殺死過幾個沙皇官員的革命者稱做自己的弟兄,引起了軒然大波,報紙攻擊他,說他把殺人犯當做弟兄。他在耶魯大學發表題為《革命》的演說時,用經濟的解剖刀對資本主義剖析了一個小時,最後宣稱:“工人階級的七百萬人說:他們就是要使全體工人聯合起來,奪取政權。”他的報告受到了熱烈的歡迎,儘管聽眾里真正相信他的理論的人寥寥無幾。
因為他的社會主義信仰,他曾經被提名做社會黨奧克蘭市市長候選人,甚至還做過社會黨美國總統候選人。
傑克·倫敦就是這樣的性格。他血管里有火,生氣勃勃,一身丈夫氣,喜歡粗獷強烈的生活,他喜歡叱吒風雲,每參加鬥爭常要鬥爭到極限。他把冒險里的困難當做享受,把拓荒中的遭遇當做歡樂。我們在《海狼》里看見了許多這樣的令人迴腸盪氣的經歷,儘管經過了藝術的折射,跟生活原樣已不相同。
就是在他富裕的日子裡,他的生活也是充滿冒險的。他買地產,辦牧場,種樹木,修建豪華的新居,宴請賓客,過著沸騰的生活,但是他是個蹩腳的實業家,他辦的林場牧場總是失敗。
傑克·倫敦之死至今是個謎。一九一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星期二,傑克·倫敦計畫第二天去紐約,而且打算途中繞道去看看芝加哥賽牲會,買一些良種牛,但是那天晚上他卻服用了過量的嗎啡死去了。他桌上有個本子,上面寫了些計算藥量的數字。那時他害著尿毒症,但醫生認為把尿毒症看做他的死因是不能叫人信服的。那么只有兩種解釋:自殺,或是計算藥量錯誤。從他白天的安排看來,不像是自殺;但那么重要的藥量計算竟會出錯也叫人難以接受。
不過,如若說他是自殺也不是毫無道理的。那幾年的生活越來越令他煩惱。他和妻子離了婚,卻發現新的妻子跟原來的妻子具有同樣的毛病,而他鐘愛的女兒卻愛著母親,和他疏遠。朋友們因為財富而背叛他。他新修的別墅“狼舍”突然被火燒掉了,給他帶來了大筆債務。他種植的四十萬株樹苗全部死去;他牧場的良種馬和豬牛羊也陸續死光了。他心力交瘁,引發了疾病,其中最困擾他的是尿毒症。心理上的極端孤立,生理上的巨大痛苦使他借酒澆愁,卻越來越沉湎在酒精里,難以自拔。也許他那天晚上感到太疲倦,太需要解脫,於是飲下了過量的嗎啡,悄然脫離了苦海,誰知道!2
傑克·倫敦的五十多部作品大體可以分做三大類:描寫大自然中的人的作品,描寫城市裡的人的作品,論文。
他描寫在大自然里的人的作品又可以分為兩類:極地生活小說和海洋生活小說。
極地生活小說有三個小說集和幾部長篇小說。短篇小說有《狼子》(The Son of the Wolf,1900)、《熱愛生命》(Love of Life,1907)、和《丟臉》(Lost Face,1910)。長篇小說《燃燒的戴萊特》(Burning Daylight,1910,又譯《毒日頭》)、《蹩腳·貝路》(Smoke Bellew,1912)和別具一格的狗小說《野性的呼喚》(The Call of the Wild,1903)、《白獠牙》(The White Fang,1906)等。這些小說描寫了北極附近嚴寒地帶的人們在最嚴酷的環境下的鬥爭。例如短篇小說《生火》描寫一個淘金者在零下七十度的曠野里用各種辦法生火,終於失敗而死的故事,很為悲壯。兩本狗小說,《白獠牙》寫培養出了野性的狗回到文明,《野性的呼喚》寫文明世界的狗在人的逼迫下回到了野蠻。寫的雖是狗,卻也反映人的世界,在極地生活的人的世界。
他的海洋小說包括了小說集《南海故事》(South Sea Tales,1911),狗故事《群島獵犬傑瑞》(Jerry of the Islands,1917)和《海狼》(The Sea Wolf, 1904)等。《南海故事》的南海指的是南太平洋,包括了夏威夷群島及其一帶海域。小說集仿佛是南太平洋土著居民的風俗民情展覽和當地風光的畫廊。《群島獵犬傑瑞》描寫一頭小獵犬落入食人生番的手裡,又逃回文明世界的故事。
傑克·倫敦描寫城市生活的作品有著名的長篇幻想小說《鐵蹄》(The Iron Heel,1908),幻想小說《亞當以前》(Before Adam,1906)、報告文學《深淵裡的人們》(The People of the Abyss,1903)、小說《拳賽》(The Game,1905),長篇小說《馬丁·伊甸》(Martin Eden,1909)及《約翰·巴利科恩》(John Barleycorn,1913)等。《馬丁·伊甸》描寫一個出身貧苦的水手馬丁·伊甸愛上了一個上流社會的小姐露絲,便刻苦奮鬥,勤奮寫作,想進入上流社會,卻為小姐和她的家人所不理解,受到阻礙,又迫於社會壓力被迫解除了婚約,但是不久,馬丁·伊甸的作品卻為出版界所接受,成了大名,獲得了豐厚的收入,這時露絲卻偷偷到旅館裡來找他了。原來她歸根到底愛的還是他的名譽、地位和財富。馬丁·伊甸感到嚴重的幻滅,在赴新的事業的途中蹈海自殺。《鐵蹄》預言美國的金融寡頭將組織成為法西斯機構“鐵蹄”,依靠它控制全國,進行軍事寡頭統治和特務統治,社會主義者只好與德國的工人階級聯合起來總罷工,以反對美國發起的對德戰爭,並採取以暴力對暴力的形式進行地下鬥爭。最後,男主角埃佛哈不幸犧牲,記載故事的文稿便也中斷。文稿又以腳註的形式說明法西斯組織“鐵蹄”要到三百年後才會被推翻,那時人類才能夠進入幸福的團隊精神時代。《約翰·巴利科恩》是以禁酒為主題的小說,也帶有自傳的性質。《拳賽》寫一個拳擊手的悲劇。他要他的情人去看他比賽,用以消除她對拳擊的成見,卻在拳擊時重傷致死。《亞當以前》也是幻想小說,是把達爾文和華萊士的理論通俗化的嘗試,寫的是冰河期中期的原始人類的故事。
對傑克·倫敦的作品有人評論為:生氣勃勃,健康樂觀;也有人認為是文明的頭腦與原始的強力的結合,是科學進化論的喉舌,代表了朝氣和勇敢。他最擅長的是對於原始暴力和個人奮鬥的描寫,這在他的極地小說和海洋小說里表現得最為突出。《海狼》和《野性的呼喚》分別是海洋小說和極地小說的代表作。
他的論文集有《階級戰爭》(The War of the Classes,1905)和《人類去向》(The Human Drift,1917)等。他的論文集也和他的小說一樣受到廣大讀者歡迎,這是令他的出版商都感到意外的。例如《階級戰爭》一年之內就曾經三次再版。美國是個敵視社會主義的國家,但是傑克·倫敦的宣傳階級戰爭的文集竟然這樣暢銷,說明他的作品有驚人的魅力。
傑克·倫敦曾經是世界上名氣最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大多出版不久就被譯成各國文字,包括法文、俄文、德文、瑞典文、丹麥文、荷蘭文、西班牙文、義大利文、希伯來文等。因為意識形態的關係,他的作品在俄國和前蘇聯很受歡迎,列寧就很欣賞他的《鐵蹄》和《熱愛生命》。
美國傳記小說家伊爾文·斯通在他的傑克·倫敦傳《馬背上的水手》里稱他是美國無產階級文學之父。3
《海狼》描寫了主角亨佛萊·范·魏登在舊金山因海難落水遇救,被一艘獵海豹的船強迫帶到日本附近海域,九死一生逃出險境的經歷。
范·魏登是個大知識分子,美國文學批評界的二號“祭酒”,但他在一個寒冬的早晨坐輪渡到舊金山時,遇到了海損事故落海,幸被獵海豹船幽靈號救起。但是船長海狼拉爾森卻不肯按照他的請求設法送他回舊金山,而把他留在船上當做艙房小廝使用。這位高級知識分子身份猛然墜落,在船上受盡了精神侮辱和肉體折磨,也目睹了這隻“地獄船”上水手們的苦難生活和反抗。以後又在新救上來的遭到海難的人里遇見了舊交,女詩人茅德·布露絲特。兩人在忍無可忍之時利用極偶然的機會偷駕小艇逃離了幽靈號,漂流到一個海島上——那裡碰巧是個海豹棲息地,有二十萬隻海豹,是個“造幣所”。他們原打算在那裡度過寒冬的,卻再次遇見了海狼拉爾森。那時拉爾森因為海盜活動失敗,被扔在廢船幽靈號里,撞上了海島,同時已受到腦病的折磨。范·魏登和布露絲特在拉爾森腦病發作時照顧他,又在他進行破壞時和他鬥爭,飽嘗了艱辛。他們終於克服了重重困難,修復了殘破的幽靈號,駛進大海,被美國緝私船救起。拉爾森因腦病死在船上。
小說寫了許多在太平洋上的航行和捕獵海豹的細節:濃霧、風暴、季候風、對海豹的拉網式的捕獵和棒打、霧牆內外的捉迷藏、海員的種種生活經歷,十分引人入勝。
這篇小說主角有三個:船長海狼拉爾森、文學批評權威亨佛萊·范·魏登和女詩人茅德·布露絲特。一個是超一流的野蠻人,兩個是超一流的文明人,這本身就構成一個獨特的畫面。
海狼拉爾森是個野蠻人。扁舟一葉出沒於淼淼太平洋的煙波風濤之間,他就是那三桅船的霸王。在海上,他招來的水手就是他的工資奴隸,海豹獵手就是他的幫凶。他營救出來的遭到海難的人就成了他的廉價勞動力,用來填補減員的空缺。他前後抓住了范·魏登、茅德等好幾個人。整個故事就在這位霸王和他的下屬之間展開。
但是海狼拉爾森並不是粗人。他天賦極高,不但身體極棒,力氣過人,英俊漂亮,外形過人;而且頭腦敏銳,聰慧過人。他沒有進過學校,但是他並不甘於無知,而是一味地苦苦鑽研,讀了許多書。他讀達爾文的《物種原始》和斯賓塞的《首要原理》,懂得許多當時很先進的生物學道理。他鑽研過數學和航海學,做過許多演算,曾經設計出一種海船方點陣圖,減少了航行時大量的煩瑣計算,“連小孩都會用”。他對文學表現了悟性,能夠從莪默·迦亞謨的《魯拜集》讀出悔恨和反叛的吶喊,連文學批評家范·魏登也覺得他言之成理。他從彌爾頓的《失樂園》讀出的意蘊叫范·魏登和女詩人茅德·布露絲特震驚。他讚揚撒旦,認為他不是失敗於自己的無能,而是失敗於手裡沒有雷霆,卻還能帶走歷代人類的三分之二,雖敗猶榮。他的心靈一點也不枯瘠,他能夠欣賞大自然的美,在浩蕩的貿易風下的海洋面前謳吟詩句——只是不像浪漫派詩人那樣忘乎所以,那么誇張罷了。
但是他卻是個十足的野蠻人。范·魏登一上船就看見他兩次表演。一是對已經死去的大副那場潑天潑地的臭罵,一是對不肯當水手的艙房小廝的兇狠的毆打。以後我們又陸續看見和聽見他許許多多的劣跡,包括殘酷虐待水手,引起叛變,明火執仗的海盜活動;還聽說他在日本函館先後殺死過五個部下,在吳島騙走了來送行的市長和隨行官員們的一群太太,一周以後才放回。他顯然是一個暴君、流氓、殺人犯、海盜。
這人知書,卻不達理,這矛盾現象怎么解釋?原來他的野蠻有他的科學和哲學根據。
在范·魏登反對他強迫新水手爬到桅桿高處去,認為那不人道時,海狼拉爾森發表了一番高論,使范·魏登一時語塞。
他嘲笑范·魏登對生命的尊重。他說生命是在廉價的東西里最廉價的,生命總是靠吞噬別的生命而存活。他說:“不妨看看你和我。在我們的腰眼裡就存在著產生數百萬生命的可能性。我們要是能夠有時間和機會利用我們身上每一個沒有誕生的生命,直到最後的一個,我們就可能成為好多個國家的父親,使好多個大陸都擠滿了人。生命?呸!生命是沒有價值的東西,在廉價的東西里它是最廉價的。生命在到處乞討。大自然在大把大把地拋撒著生命。在只容得下一條生命的地方她播下了一千條生命。生命吞噬著生命,直到最強的和最貪婪的存活了下來。”因此,生命吞噬生命是自然的規律,“世界充滿暴力正如海洋充滿運動”。
他又說,“你知道,你的說法只是對人的生命而言,因為你破壞的獸、禽、魚的生命跟我和任何人一樣多。可是人的生命和其他生命也沒有什麼不同,儘管你覺得不同,而且以為在思考著為什麼不同。對這種俯拾即是的、沒有價值的生命我為什麼要吝惜?世界上的水手超過了海上船隻的容納量,工人超過了工廠和機器的需要量。你們住在陸地上的人知道,你們讓你們的窮人住在城市的貧民窟里,把饑饉和瘟疫放到他們身上,還剩下了很多窮人不知道怎么處理,而他們卻因為少了一塊麵包皮或是一片肉(那也是毀滅了的生命)而死去。”
他冷冷地談到被他逼到桅桿頂上去幹活的水手,“如果他摔了下來,腦漿像蜂蜜從蜂房裡摔出來一樣流到甲板上,那對世界也不是什麼損失。他對世界毫無價值。供應量太大。”在他眼裡生命就是這樣地低賤。 他談到生命的升華和靈感之類時說,“那是人在消化良好時出現的東西。那時候他的腸胃正常,口味良好,諸事如意。那是支使你去生活的一種賄賂,是血液里的香檳,是酵母醞釀出的泡沫——那東西使某些人產生神聖的思想,使有些人看見上帝或在看不見上帝時創造出上帝,如此而已。它是生命的迷醉,是酵母的震動和爬行,是它意識到自己活著而瘋狂,而冒出的泡沫。”
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人類崇高意識的意義。他的話駭人聽聞,卻振振有辭。他嘲笑理想主義,嘲笑利他主義,認為那都是不自然的,是矯情,是對不起自己。他說自己的快樂是理智的快樂,而兩位文人的快樂是抽象的快樂;抽象的快樂容易滿足,理智的快樂難於持久,於是他才往往陷於憂鬱。
范·魏登對拉爾森原帶有居高臨下的寬容,對他的理論自然會有看法。也許是希望對他有所幫助吧,便坦率地拿出了他評論家的解剖刀,把拉爾森的理論一條一條地剖析,一刀一刀地臠割,想讓他明白自己的錯誤,卻割得海狼拉爾森惱羞成怒,在范·魏登肩頭上捏了一把,把他罷黜回了艙房,繼續當小廝去了。那一捏不過是宣洩了一下海狼心頭的氣惱,並沒怎么用勁,可范·魏登的肩膀卻因此痛了五六天,麻木了半個月。後來他才看見:那傢伙要是真用了勁,一個生土豆是可以被他捏成糨糊,從指縫裡射出的。范·魏登的“批判的武器”遇見了拉爾森“武器的批判”,從此不敢再“張狂”了,與他討論時,只好察言觀色,謹小慎微,甘當“弄臣”。來在矮檐下,豈敢不低頭,何況是進了“狼”窩呢?但是海狼拉爾森從此難於聽見真理的聲音了。
海狼拉爾森也給女詩人茅德·布露絲特上了一課。他的獵海豹小艇被別人包圍,失去了獵場,海員們受到損失,咒罵著回到船上時,他現場教育了布露絲特,他說,“那些人之所以咒罵,是因為別人侵犯了他們的欲望,如此而已。侵犯了什麼欲望?大筆的工資到手,到岸上去吃香的,睡軟的,喝辣的,玩女人,這是狼吞虎咽、蠻橫逞凶的欲望。這些東西很真實地表現了他們,是他們內心最美好的東西,是他們的雄心壯志,也可以說是他們的理想吧。”總之,他賤視生命,藐視死亡,嘲笑崇高的思想。他戳穿著道德信條的虛偽,嘲笑著知識分子的迂腐。
他這些話並非危言聳聽,憤世嫉俗,而是為他的行為所證實了的。
范·魏登大概抓住了他的問題的要害,他說,“海狼拉爾森對那偉大的哲學家的教導顯然進行過選擇,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欲望篩選過了。”那哲學家就是斯賓塞。
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在他們討論到斯賓塞時,范·魏登引用了斯賓塞的倫理系統,最後說,“最高的、最善的、最正確的行為,則是對自己、對孩子們和對種族同時都有利的行為。”這時海狼拉爾森卻不贊成,說,“我看不出那有什麼必要,我要刪掉對孩子們和種族都有利這部分。我不願意為他們做犧牲。那不過是一種過甚其辭的傷感和情緒。”你看,他就是這樣按自己的需要對斯賓塞斷章取義的。總之,他只把自己看做蛇、老虎和鯊魚,不肯為別人做絲毫犧牲。
看來拉爾森儘管讀了許多書,在思想上還是沒有開竅,其原因除了他固執的天性,還在於他的權力和膂力。絕對的權力絕對地敗壞。他的超人的體力和在船上的絕對權力造成了一種條件,使他可以閉目塞聽,一意孤行。讀起書來也大有“六經為我註腳”的氣概,一味按自己的好惡篩選,他讀斯賓塞、達爾文、彌爾頓、《聖經》都在尋找自己的思想,於是到死還依然故我,只有個鴻蒙未辟的腦袋。
其實海狼拉爾森的思想行為反映的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一種社會思潮,是把達爾文研究生物界的天演淘汰、優勝劣敗的理論簡單地運用到人類社會裡來了。 范·魏登的“批判的武器”對海狼拉爾森沒有起作用,但是有作用的倒是來自他部下的“武器的批判”。作為幽靈號小世界的領袖,拉爾森的暴力統治使他眾叛親離,八面受敵。幾乎全體水手都襲擊他,而在他被死亡拉爾森俘虜之後,他的獵手也全都背叛了他。他無法對付的不光是暴力,更是政治,是群體的人心,尤其是那刻骨銘心的仇恨。那東西隨時都與他為敵,是他的致命傷。像伙夫湯瑪士·瑪格瑞季那樣的可憐的弱者,在公開反抗,咬了他一口之後又秘密反抗,破壞了他每一根護桅索,讓他在暴風雨里失去了每一根桅桿,因而幾乎必死無疑。書上的拉爾森似乎至死沒有懂得這種反抗的意義,但是別的“拉爾森”是會懂得這個道理的,而人類文明就在這個過程里發展。
幾千年的文明史提高了人對人的價值的尊重,演化出了人的道德天性,而這是任何暴力所無法忽視的力量。我們從書中每個人的性格里都讀到了這一點。
幽靈號上的人的性格其實都是在圍繞著維護人的權利和對海狼拉爾森的反抗表現的。范·魏登無可奈何的忍氣吞聲、對受害者的同情和最終的逃走和反抗;里奇的激烈痛快的揭竿而起;鐘森的憂鬱和穩健的戰鬥;湯瑪士·瑪格瑞季的阿諛諂媚、公開的報復與隱蔽的破壞;胖子路易的明哲保身、深藏不露是非,性格各有特色,描寫也多姿多彩,歸根到底只說明海狼拉爾森的思想碰壁的必然性。
也許還是亨佛萊·范·魏登的看法對,他說海狼拉爾森“是一個歷史的錯誤”,“是一個返祖現象的極好的例子。一個純粹原始的人,是那種在人類演化出道德天性之前便來到人世的人”。這個定位倒比較準確。這大概是社會主義者傑克·倫敦所要表現的基本思想。
但是,海狼拉爾森畢竟是那種樂則大笑,怒則大叫,漢子做事漢子當的勇敢者,不是那種弄權術、耍陰謀,殺人如麻卻還要人山呼萬歲的人,畢竟有他可愛之處。難怪女詩人茅德·布露絲特對他一直保留了幾分同情和讚許。女詩人在他死後的話耐人尋味,“他那力量不再桎梏他了,他是個已經自由的靈魂。”這話顯然有惋惜的意思,拉爾森的靈魂不得自由,是因為蔽障於他過分強大的肉體了。若是把這話當做隱喻,不是還更有值得人深長思之的東西嗎?
小說描寫了亨佛萊·范·魏登和茅德·布露絲特的戀愛和鬥爭的勝利。那勝利確實表現了他們愛情的堅貞與性格的頑強,但是略微一想,卻也會發現,那勝利其實帶了很大的偶然性、虛幻性。實際上亨佛萊·范·魏登和茅德·布露絲特是隨時都可能死亡的,淹死、殺死、凍死、病死,隨時都有可能。在浩瀚的大自然之前他們倆甚至不如兩支蠟燭,那小小的火光幾乎不能不熄滅。書上的描寫顯然帶了情節劇大團圓的虛幻,理想主義的虛幻。
有一個問題似乎應該解釋一下。里奇和鐘森既然偷了小艇脫離了海狼拉爾森的統治,為什麼後來又苦苦追趕幽靈號,終於被扔掉;而在他們被扔掉以後,大家都認為他們是被謀殺了呢?
這裡有一個條件問題。他們敢於偷了小艇逃跑,原懷著僥倖的希望。一是希望憑藉自己的力量到達陸地,但那希望很渺茫,因為距離陸地太遠,不是小艇能夠到達的。二是希望僥倖遇見別的船隻遇救,但是他們一直沒有遇見船隻,倒是遇見了颶風。他們在颶風裡熬了三天三夜,勉強存活下來,已經筋疲力盡,而新的暴風雨又已經快要到來。深通海洋氣象的鐘森看得清清楚楚,他們確實已經無法應付未來的災難了。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遇見了幽靈號,兩害權其輕,只好向幽靈號低頭,冒著難堪的屈辱與痛苦,求取暫時的安全。這是他倆明智之處,但是海狼拉爾森拒絕了他們,也正因此,人們才認為他們是被殺害了的。
那么,並不會駕船的范·魏登和布露絲特又為什麼敢於駕小艇逃跑呢?這裡也有個條件問題。首先,布露絲特處境岌岌可危,隨時有被拉爾森暴力占有的危險,這是熱戀著她的范·魏登絕對無法容忍的;而那時海狼拉爾森恰好頭痛病發作,全船人又在狂歡,給了他們一個稍縱即逝的機會。范·魏登選擇了鋌而走險,這也反映了他對茅德·布露絲特深沉的愛和兩人的勇敢,而且,他們那時距離日本只有六百英里,如果運氣好,不遇見暴風雨,並非沒有到達的希望。當然,他們也分明知道那希望的渺茫,只是到了緊要關頭,無可奈何,只好豁出兩條命孤注一擲了。
傑克·倫敦寫《野性的呼喚》時選了一個很新穎的題材:狗。不是法布爾科學故事裡的生物學的狗,也不是神話或童話里的幻想的狗,甚至不是穿插在人類社會裡的小角色的狗,而是擔任著全書主角的狗,以其在冰天雪地里的生活、性格、情趣、事跡震撼讀者心靈的狗。書中描寫了主角巴克和他的那么多狗夥伴,包括他的“敵人”。
巴克是一隻聖伯納犬和一隻蘇格蘭牧羊犬的混血兒。聖伯納犬是瑞士雪山裡的救護犬,牧羊犬是要和狼戰鬥的狗,都是健壯結實經得起摔打和嚴寒的品種。他生長在加利福尼亞溫暖地帶的富貴人家,“是米勒法官領地上所有爬著走、匍匐著走和飛著走的生物的大王”,“有十足的王室氣派”,但是,他被人偷走了,輾轉賣到了北方嚴寒的淘金路上。“帝王蒙塵”遭到的第一次不禮貌待遇是一根繩子,把他絞得昏死過去,放到車上運走了,但那還不過才開始。他的真正教訓是從一個穿紅絨線衫的人那兒得到的。那是一頓大棒的反覆猛打,一次再次地打得他昏死過去。
接受了那入門課,他明白了弱肉強食的規律,心裡潛在的原始的狡猾天性被喚醒了。他明白了“手拿大棒的人就是制定法律的人”,雖然未必能夠跟他和解,卻不能夠不服從。
突然從文明的中心落入了原始中心的巴克,開始了適應環境的奮鬥。如果說大棒教了他入門課的話,他的同胞狗群就教給了他更殘酷的正文。他看見了鬈毛的慘死,只因為向斯匹茨表示友好,卻無辜被咬傷,摔倒在地,轉瞬之間便給等在旁邊的一圈狗吃掉了,而同樣的命運也等待著巴克和每一隻狗。嚴峻的現實教給了巴克聰明,或者說狡猾。於是他學會了鬥爭。他發現自己的食物被人偷吃搶吃,自己便也偷了起來。作者說,這變化說明了巴克的適應能力,“也標誌著他的道德本性的蛻化與解體,道德本性是一種虛榮,在殘酷的生存競爭中是一種障礙。在南方的國土上,在愛與友誼的法則之下,尊重私有財產和個人感情是不錯的,但是在北方的國土上,在大棒和獠牙的法律之下,誰若把那類東西當回事便是傻瓜,只要他仍然遵守那類法則他準倒霉”。
巴克不是喜歡偷,他是非偷不可。他不明搶,而是耍狡猾,暗偷。那是出於對大棒和獠牙的尊重。他從經驗里學習。他早已消失的本能復活了。他朦朧地記起了自己種族的青年時代;祖先們記錄在遺傳里的古老技巧便成了他的技巧。同時,他原始的野性,對蠻荒生活的依戀也復活了。他甚至坐在曠野里對著月色發出悠悠的嚎叫,特別是在聽見狼嚎的晚上。最後,他在心愛的主人被印第安人殺死之後回到了叢林,跟狼成了一群,完成了他從文明到野蠻的徹底蛻化過程。帶諷刺意義的是,造成了他這蛻化的是文明的人。
以這個故事為框架,小說講述了一連串的狗故事,真可以說是妙趣橫生,好戲連台。就以雪原郵隊的九條狗而言,每條都有自己的性格。斯匹茨來自挪威的斯匹茨貝根,表面和善,實際兇殘,善良的鬈毛就是因為向他討好,被撕掉了臉皮,鬥倒在地,被圍觀的狗們吃掉的。比利和喬是一母所生,性格之不同卻如白天和黑夜。一個軟弱,受到挑戰總息事寧人地搖尾巴;一個卻頑強,無論斯匹茨怎樣威脅,他總激烈地反抗,不給他任何便宜。達利脆弱,經受不起雪原上風餐露宿的長期奔跑,瘋了,被殺掉。兩員老將大衛和索萊克斯平時懶洋洋,萬事不關心,到了雪橇的轅軛下立即精神煥發,表現了狗界首領的風範,調教部屬,獎勤罰懶,從不濫施淫威,像人一樣有分寸。索萊克斯更透著清高,淡於名利,只求做好分內的工作,在雪原上跑個痛快,別的一概不計較。巴克斗死斯匹茨後,主人把索萊克斯升任排頭狗,巴克不答應,索萊克斯卻不計較,似乎大度而謙和。終於把那榮譽拱手讓給了巴克,毫無怨艾。大衛則是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已經病到無可奈何,仍然掙扎到狗軛下,要繼續盡他轅狗的職責(或是享他轅狗的權利?),直到寸步難行,倒到地上。那情節真是英雄末路,很透著蒼涼悲壯。
當然,主角是巴克,主要的戲都在他身上。我們讀到許多有趣的描寫,有些小故事是可以當做散文讀的,好比是些動物小品,但最有趣的自然還是他和陰險的斯匹茨爭霸的故事。自從巴克的獸性被誘發以後,跟斯匹茨之間的鬥爭就勢在不免。先是斯匹茨一次次挑戰,巴克一次次退讓,然後是斯匹茨霸占巴克雪夜的溫暖的窩,引發了第一次衝突。接著是巴克反客為主,利用雪鞋兔事件發起襲擊,經過慘烈的決鬥,終於鬥倒了斯匹茨,讓他被虎視眈眈圍成一圈的看客們吃掉。然後出現了巴克爭奪排頭狗職位的不說話光表演的那場鬧劇,令人忍俊不禁。
巴克終於爭霸成功,成了雪橇隊的排頭狗。那光榮是憑他自己的聰明、膂力與頑強獲得的,但是,那也只意味著在雪原上的無窮無盡的奔跑,直跑得九死一生,瀕於死亡。這然後才僥倖落到他的新主人索恩頓手裡。他不但在索恩頓那裡得到了休息,恢復了健康,而且體會到了真正的愛:人對狗的愛和狗對人的愛,“熾烈燃燒的愛,那是崇拜,那是狂熱,是只有約翰·索恩頓才能夠燃起的”。接下來是巴克登峰造極的幾次活動:急流救主,賭博爭勝和回到蠻荒之後的驚人之舉:一匹狗對一群高大的麋鹿的戰鬥.他把鹿群的首領老公鹿逼離了群,困得他筋疲力盡,終於把他拖倒,咬死,吃掉。然後,這位加利福尼亞莊園裡自封的“國王”變成了育空河荒原里的狼群的領袖。“冬季的長夜到來,狼群跟隨食物進入低谷時,卻可以看見他巨大的身影在灰白的月光里或是在漠漠閃動的北極光里領著狼群蹦跳。”這裡的“他”就是巴克。
《海狼》和《野性的呼喚》都寫了大棒政策。《野性的呼喚》的大棒政策是成功的,因為他的對象是狗。大棒的打擊和環境的變化喚醒了巴克的野性,喚醒了他對祖先和原始人類的朦朧的回憶,終於回到了蠻荒里去,成了狼的夥伴。而《海狼》里的大棒政策卻失敗了,因為他的對象是人,是有人的尊嚴和自我意識的文明人。不過,我們也看見野性在大知識分子范·魏登的心裡部分地復甦過。他和伙夫湯瑪士·瑪格瑞季之間那場磨刀的鬧劇便是一個可怕的例子。在人們無可奈何時,也不是沒有可能從人墮落為野獸的。那可是大棒政策的成就。這就使我們深思。不知道這樣的處境如果長期地、反覆地繼續下去,人們的道德本性會不會也隨之而墮落,形成“道德本性的蛻化與解體”,讓人們認為“道德本性是一種虛榮,在殘酷的生存競爭中是一種障礙”,從而退回到精神上的蠻荒世界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