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螺旋模型(double helix model)是2014年公布的藥學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雙螺旋模型
- 外文名:double helix model
- 所屬學科:藥學
- 公布時間:2014年
雙螺旋模型(double helix model)是2014年公布的藥學名詞。
雙螺旋模型(double helix model)是2014年公布的藥學名詞。定義1953年美國的沃森(J. D. Watson)和英國克里克(F. H. C. Crick)提出的雙鏈DNA結構模型。根據此模型,DNA由...
雙螺旋模型的意義 雙螺旋模型的意義,不僅意味著探明了DNA分子的結構,更重要的是它還提示了DNA的複製機制:由於腺膘呤(A)總是與胸腺嘧啶(T)配對、鳥膘呤(G)總是與胞嘧啶(C)配對,這說明兩條鏈的鹼基順序是彼此互補的,只要...
21世紀是資訊時代或者生命信息的時代,僅北京就有多處立起了DNA雙螺旋的建築雕塑,其中北京大學後湖北大生命科學院的一個研究所門前立有一個巨大的雙螺旋模型。人們容易把它想像為DNA模型,其實是不對的,因為雕塑是左旋的,整體具有左手...
DNA雙螺旋結構模型(DNA double helix)是James Watson 和Francis Crick 於1953年提出的描述DNA二級結構的模型,也稱為Watson –Crick 結構模型。模型要點 (1)兩條多核苷酸鏈以相反的平行纏結,依賴成對的鹼基上的氫鍵結合形成雙螺旋狀...
沃森-克里克DNA模型由 J.D.Watson和P.H.C.Crick以及Wilkins在1953年提出的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兩條多聚核苷酸鏈相互反平行盤繞成直徑為2nm的雙螺旋;互補鹼基對A-T、G-C由氫鍵聯結位於螺旋內部,其平面垂直於螺旋軸,兩相鄰平面間距...
雙螺旋結構模型也合理地解釋了DNA的變性(見脫氧核糖核酸)。熱、酸、鹼、尿素等都能破壞維繫雙螺旋結構的氫鍵和疏水作用,從而使原有一定剛性的結構變為無規則線團狀,原來深埋在雙螺旋內的發色基團——鹼基暴露出來,因此變性DNA表現出...
1953年James Watson和Francis Crick兩人提出了著名的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它揭示了生物界遺傳性狀得以世代相傳的分子奧秘。DNA是一反向平行的雙鏈螺旋結構,脫氧核糖基和磷酸基骨架位於雙鏈的外側,而鹼基位於內側,兩鏈之問的鹼基以固有的...
按此模型,兩條糖-磷酸的長鏈以同一個軸為中心,反方向成螺旋狀走向,形成雙螺旋(doublehelix),其中一條鏈上排列著的鹼基與另一條鏈上的鹼基(腺嘌呤與胸腺嘧啶,鳥嘌呤與胞嘧啶)以氫鍵結合互相配對。配對是嚴格地在腺嘌呤與胸腺...
按此模型,兩條糖-磷酸的長鏈以同一個軸為中心,反方向成螺旋狀走向,形成雙螺旋(double helix),其中一條鏈上排列著的鹼基與另一條鏈上的鹼基(腺嘌呤與胸腺嘧啶,鳥嘌呤與胞嘧啶)以氫鍵結合互相配對。 配對是嚴格地在腺嘌呤與...
美國生物學家 Watson和英國物理學家 Crick合作在英國劍橋卡文迪許研究所巧妙地綜合了當時所能夠得到的關於DNA結構研究成果,揭示出核酸的化學結構,提岀脫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結構的雙螺旋模型,即著名的“Wasn-Cick模型”,這一模型的...
Watson和Crick建立的DNA雙螺旋結構模型,不僅闡明了DNA分子的結構特徵,而且揭示了DNA作為執行生物遺傳功能的分子,從親代到子代的DNA複製(replication)過程中,遺傳信息的傳遞方式及高度保真性,為遺傳學進入分子水平奠定了基礎,成為現代分子...
DNA雙螺旋模型(包括中心法則)的發現,是20世紀最為重大的科學發現之一,也是生物學歷史上唯一可與達爾文進化論相比的最重大的發現,它與自然選擇一起,統一了生物學的大概念,標誌著分子遺傳學的誕生。這門綜合了遺傳學、生物化學、生物...
1953年Watson和Crick在nature上發表了DNA雙螺旋模型首次簡要闡明了複雜DNA分子的二級結構,明確提出特異鹼基配對可能是遺傳物質的複製機制。B型和Z型 要點如下:1.兩條反向平行的互補雙螺旋鏈,一條方向為5‘→3’,另一條方向為3‘→5...
DNA雙螺旋模型顯示DNA中四種鹼基排列在雙螺旋的內部,並以A-T、C-G的方式配對;脫氧核糖和磷酸基團排列在外部,通過磷酸二酯鍵交替連線起來。兩條主鏈以麻花狀繞同一螺旋軸以右手方向盤旋形成方向相反的雙螺旋。由於兩條主鏈上配對的...
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的發現,是生物學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為DNA複製提供了構型上的解釋,使人們對DNA作為基因的物質基礎不再懷疑,並且奠定了分子遺傳學的基礎。DNA雙螺旋模型在科學上的影響是深遠的。功能分類 生物體體內的物質是多...
轉入本節課內容DNA結構的學習 自主學習,合作交流:閱讀分析兩位科 學家構建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故事。 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 策劃學生活動 雙螺旋結構鹼基 媒體資源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的組織和引導 設計意圖及理論依據 問題導入,...
DNA雙螺旋結構模型,不僅與其生物功能有密切關係,還能解釋DNA的重要特性變性與復性,這對於深入了解DNA分子結構與功能的關係又有重要意義。性質改變 變性DNA常發生一些理化及生物學性質的改變:1)溶液粘度降低。DNA雙螺旋是緊密的剛性結構,...
他們繼續循著這個思路深入探討,先在理論上得出一個共識:DNA是一種雙鏈螺旋結構。隨後沃森和克里克立即行動,在實驗室中聯手開始搭建DNA雙螺旋模型,終於在1953年3月7日,將他們想像中的DNA模型搭建成功了。1953年4月25日,克里克和沃森...
1944年,美國學者埃弗里等首先在肺炎雙球菌中證實了轉化因子是脫氧核糖核酸(DNA),從而闡明了遺傳的物質基礎。1953年,美國分子遺傳學家沃森和英國分子生物學家克里克提出了DNA分子結構的雙螺旋模型,這一發現常被認為是分子遺傳學的真正開端...
1953年沃森、克里克提出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模型是分子生物學誕生的標誌。簡介 分子生物學(molecular biology)是從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從而闡明生命現象本質的科學。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分子生物學是生物學的前沿與生長點,...
創造生物學,即指現代生物學,是一門學科。學科簡介 即指現代生物學 DNA雙螺旋模型的提出,標誌著DNA生物大分子最終被確認為遺傳的物質基礎。邏輯性的推理應該是,人們可以通過對DNA大分子的操作,實現遺傳物質的轉移。果然,很快地,1972...
分子生物學家最偉大的發現是由沃森和克里克於1953年提出的DNA雙螺旋模型:兩股走向相反、序列互補的DNA鏈,通過互補鹼基對A-T、G-C間氫鍵結合在一起。DNA雙螺旋實現了薛丁格遺傳信息存在於生物大分子組成的“非周期晶體”的預言。RNA...
3.3 DNA的二級結構(雙螺旋模型)3.3.1 雙螺旋模型特徵 3.3.2 維持DNA雙螺旋結構的作用力 3.3.3 DNA二級結構的其他形式(雙螺旋結構的多態性)3.4 DNA分子的高級結構 3.4.1 單鏈核酸形成的二級結構 3.4.2 反向重複...
後來,大量的證據充分證明了泡林α螺旋模型的正確性。兩年之後,1953年,兩位青年科學沃森(J.D.Watson)和克里克(F.H.C.Crick)套用類似的方法建立了脫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結構的有名的雙螺旋模型。DNA作為基因的化學本質也已在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