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雙胸蚓屬
- 拉丁學名:Bimastus
- 界:動物界
- 門:環節動物門
- 綱:寡毛綱
- 目:後孔寡毛目
- 科:正蚓科
- 屬:雙胸蚓屬
- 分布區域:歐洲、美洲、日本、印度和中國均有分布。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常見種類,
形態特徵
雙胸蚓屬為小型陸棲或兩棲的類群,口前葉為上葉式。剛毛單尖,∫形,每節4對。有背孔。環帶馬鞍形,常位於節ⅩⅩ~ⅩⅩⅩ節內,有的種可達32/33節間溝。有的種類(例如印度雙胸蚓)性隆脊缺或不明顯。雄孔1對,在第ⅩⅤ節上。雌孔1對,在第ⅩⅣ節上。無受精囊孔。砂囊1個,大,超過一節,常位於第ⅩⅣ~ⅩⅧ節內。排泄器官為大腎管。心臟5對、在第Ⅶ~Ⅵ節內,無精巢囊,2對精巢和精漏斗游離,在第Ⅹ和Ⅺ節內。儲精囊只有2對,在第Ⅺ和Ⅻ節內。無前列腺和受精囊(見圖)。
雙胸蚓屬
![雙胸蚓屬 雙胸蚓屬](/img/0/e31/cGcq5iMmZWM4QWOxYTMhFGOidDMmJmMklTMwQ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分布範圍
歐洲、美洲、日本、印度和中國均有分布。在濕潤而有機質多的地方均可見到,但因個體較小,易被忽視。中國有2種:微小雙胸蚓和倍大雙胸蚓,前者為廣布種,後者僅在陝西採到過。
常見種類
微小雙胸蚓體長17~65毫米,體寬1.5~3.0毫米。體節65~97 個。口前葉為上葉式,背孔自Ⅴ、Ⅵ節間始。環帶位於ⅩⅩⅢ,ⅩⅩⅣ~ⅩⅩⅪ,ⅩⅩⅫ節,無性隆脊,或有,在ⅩⅩⅣ,ⅩⅩⅤ,ⅩⅩⅥ~ⅩⅩⅩ節上。剛毛緊密短生。雄孔在ⅩⅤ節,有稍高的2個乳突,為淡黃褐色。貯精囊在Ⅺ和Ⅻ節。無受精囊。體色其腹部為淺黃色,背部為淡紅色。主要分布於我國江蘇、江西、四川、北京、吉林等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