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線盜毒蛾

雙線盜毒蛾,學名:Porthesia scintillans (Walker,1856),屬鱗翅目毒蛾科的一種昆蟲。 該蟲分布於廣西、廣東、福建、台灣、海南、雲南和四川等省區。寄主植物廣泛,除為害龍眼荔枝外,還為害芒果、柑桔、梨、桃、玉米、棉花 豆類等,是一種植食性兼肉食性的昆蟲。如在甘蔗上,其幼蟲可捕食甘蔗綿蚜;在玉米和豆類上,幼蟲既咬食花器,又可捕食蚜蟲;而在芒果、龍眼荔枝上,幼蟲咬食新梢嫩葉、花器和謝花後的小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雙線盜毒蛾
  • 拉丁學名:Porthesia scintillans (Walker,1856)
  • 別稱:Somena、棕衣黃毒蛾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六足亞門
  • :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鱗翅目
  • :毒蛾科
  • 亞科:毒蛾亞科
  • :盜毒蛾屬
  • :雙線盜毒蛾
  • 分布區域:廣西、廣東、福建、台灣、海南、雲南和四川等省區
  • 模式產地:India.
地理分布,形態特徵,生活習性,防治方法,原始文獻,資料來源,

地理分布

生境:寄主植物 荔枝、刺槐、楓、茶、柑橘、梨、龍眼、黃檀、泡桐、楓香、櫟、烏桕、蓖麻、玉米、棉花和十字花科植物。
國內分布:浙江(天目山,溫州),福建(武夷山),湖南(衡山,張家界),廣東(連平),廣西(南寧,憑祥),四川,雲南,陝西(太白山),台灣。
國外分布: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12-14毫米,翅展20-38毫米。體暗黃褐色。前翅黃褐色至赤褐色,內、外線黃色;前緣、外緣和緣毛檸檬黃色,外緣和緣毛被黃褐色部分分隔成三段。後翅淡黃色。
雙線盜毒蛾
卵:卵粒略扁圓球形,由卵粒聚成塊狀,上覆蓋黃褐色或棕色絨毛。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21-28毫米。頭部淺褐至褐色,胸腹部暗棕色;前中胸和第3至7和第9腹節背線黃色,其中央貫穿紅色細線;後胸紅色。前胸側瘤紅色,第1、第2和第8腹節背面有黑色絨球狀短毛簇,其餘毛瘤污黑色或淺褐色。
蛹:圓錐形,長約13毫米,褐色;有疏鬆的棕色絲繭。

生活習性

此蟲在福建年發生3-4代。在廣西的西南部年發生4-5代,以幼蟲越冬,但冬季氣溫較暖時,幼蟲仍可取食活動。成蟲於傍晚或夜間羽化,有趨光性。卵產在葉背或花穗枝梗上。初孵幼蟲有群集性,在葉背取食葉肉,殘留上表皮;2-3齡分散為害,常將葉片咬成缺刻、穿孔,或咬壞花器,或咬食剛謝花的幼果。老熟幼蟲入表土層結繭化蛹。
在廣西的西南部,4-5月,幼蟲為害龍眼、荔枝的花穗和剛謝花後的小幼果較重,以後各代多為害新梢嫩葉。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結合中耕除草和冬季清園,適當翻鬆園土,殺死部分蟲蛹;也可結合疏梢、疏花,捕殺幼蟲。
(2)藥劑防治:對蟲口密度較大的果園,在果樹開花前、後,酌情噴灑90%晶體敵百蟲或80%敵敵畏乳油800-1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或10%氯氰菊脂乳油2500-3000倍液,或15%8817或30%雙神乳油2500-3000倍液。

原始文獻

Cat. Lep. Het. Brit. Mus., 7: 1734.

資料來源

中國動物志 昆蟲綱 第三十卷 鱗翅目 毒蛾科:320-32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