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瓣翠菊,學名委陵菜(Potentilla Chinensis),又稱天青地白(陝西)、白草、生血丹、撲地虎、五虎噙血等。為多年生的草本,花莖直立或上升。生於海拔400-3200米的山坡草地、溝谷、林緣、灌叢或疏林下。原產於我國大部分地區,蘇聯遠東地區、日本、朝鮮也有分布。它的根含鞣質,可提制栲膠,嫩苗可食並可做豬飼料。全草入藥,能清熱解毒、止血、止痢。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委陵菜
- 拉丁學名:Potentilla Chinensis
- 別稱:白草、生血丹、撲地虎、五虎噙血、天青地白、萎陵菜
- 二名法:委陵菜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綱: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Archichlamydeae
- 目:薔薇目 Rosales
- 亞目:薔薇亞目 Rosineae
- 科:薔薇科 Rosaceae
- 亞科:薔薇亞科 Rosoideae
- 屬:委陵菜屬 Potentilla
- 種:委陵菜
- 分布區域:中國大部分地區,蘇聯遠東地區,日本和朝鮮均有分布。
- 花色:黃色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性味歸經,功能主治,栽培技術,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粗壯,圓柱形,稍木質化。花莖直立或上升,高20-70厘米,被稀疏短柔毛及白色絹狀長柔毛。基生葉為羽狀複葉,有小葉5-15對,間隔0.5-0.8厘米,連葉柄長4-25厘米,葉柄被短柔毛及絹狀長柔毛;小葉片對生或互生,上部小葉較長,向下逐漸減小,無柄,長圓形、倒卵形或長圓披針形,長1-5厘米,寬0.5-1.5厘米,邊緣羽狀中裂,裂片三角卵形,三角狀披針形或長圓披針形,頂端急尖或圓鈍,邊緣向下反卷,上面綠色,被短柔毛或脫落幾無毛,中脈下陷,下面被白色絨毛,沿脈被白色絹狀長柔毛,莖生葉與基生葉相似,唯葉片對數較少;基生葉托葉近膜質,褐色,外面被白色絹狀長柔毛,莖生葉托葉草質,綠色,邊緣銳裂。傘房狀聚傘花序,花梗長0.5-1.5厘米,基部有披針形苞片,外面密被短柔毛;花直徑通常0.8-1厘米,稀達1.3厘米;萼片三角卵形,頂端急尖,副萼片帶形或披針形,頂端尖,比萼片短約1倍且狹窄,外面被短柔毛及少數絹狀柔毛;花瓣黃色,寬倒卵形,頂端微凹,比萼片稍長;花柱近頂生,基部微擴大,稍有乳頭或不明顯,柱頭擴大。瘦果卵球形,深褐色,有明顯皺紋。花果期4-10月。
生長環境
生山坡草地、溝谷、林緣、灌叢或疏林下,海拔400-3200米。
分布範圍
產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台灣、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蘇聯遠東地區、日本、朝鮮也有分布。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性味歸經
性平,味微苦,無毒,歸肝、大腸經。
功能主治
治療出血性疾病。
取新鮮地區草全草2~4兩(乾品0.5~1兩)切碎,水煎2次,兩次煎液混合,加入少量紅糖再煎片刻,2次分服,每日一劑,必要時可續服1~2劑。臨床觀察子宮功能性出血、月經過多、鼻出血、咯血、血尿和部分癌症出血共112例,結果治癒66例,有效29例。其中對婦科疾病的治療效果最為滿意,內科疾病次之。本品的止血作用以根部最強,如一例大咯血患者服乾根1兩,次日咯血停止。
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
取委陵菜乾根製成20%溶液,每次60毫升,每日口服2次。或製成20%注射液供肌肉注射,首次2毫升,以後逐漸增至3.5毫升,每日1~2次。不論口服或注射,均同時用20%溶液60毫升,行保留灌腸,每日1~2次。用藥2~10天不等。臨床用注射劑治療52例,治癒49例,好轉3例,每例平均總劑量為3.4克;口服3例,治癒2例,好轉1例,每例平均總劑量為82克;肌注加口服治療9例,治癒8例,好轉1例,每例平均總劑量為59.8克。
治療阿米巴痢疾。
將委陵菜根莖製成煎劑或流浸膏服用,成人每日量為20~30克(以生藥計算)。3次分服。少數患者並用10%煎液100毫升行保留灌腸。7~10日為一療程,必要時休息1、2日再行第二療程。臨床治療27例,其中包括急性、慢性和慢性隱伏期急性發作者。服藥後。發熱病例體溫均迅違下降,腹痛、里急後重、腹瀉及粘液便大多在1~4天消失,大便鏡檢病原體平均轉陰時間為3天。8例經追蹤觀察,其中1例於1月後復發。因此認為對慢性隱伏性患者,應給予反覆徹底的治療。
栽培技術
氣候土壤:宜溫和乾燥的氣候,以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為佳。
整地:播種前翻耕土地1-2次,並施廄肥或堆肥,作畦寬約1.5m。
種植:3月下旬,在畦面開溝,深6-7cm,溝距18-21cm,然後將種子與細土混和,疏播在溝中,覆土一層,澆水。
播種後約3周出苗,當苗高3-6cm時勻苗,使每株相距12-15cm。以後每隔15天左右,除草鬆土1次。追肥第1次在幼苗期,第2次在生長花蕾前,前者以氮肥為主,後者以磷鉀肥為主。乾旱嚴重時須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