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雙河道觀譜記載,大廟始建於隋代,重建於唐朝,明朝成化二年又三度重修,元、明兩個朝代為道觀鼎盛時期,擁有田產500餘畝,道眾20餘人,廟宇99.5間。據了解,雙河大廟從明末到清朝廟威大振,香火旺盛時期時,其活動影響到鄂豫皖本省的鄰近縣,每年的3月28日會期,均有幾千人甚至上萬人來趕廟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雙河大廟
- 始建於:隋代
- 重建於:唐朝
- 田產:500餘畝
地理位置,歷史淵源,基本情況,道觀傳說,王明題詩,
地理位置
歷史淵源
直至清末廟人與山寨主因廟產事,打了幾年官司,廟方為此賣了部分田產(只剩120畝田),廟道中落,香火減少。
基本情況
據悉,1931年地方革命武裝在此建立了二區蘇維埃政府和二區模範學校,一度香火掩跡。1947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鄉保武裝頭目馮國良據此負隅頑抗,戰火燒毀了部分廟宇。嗣經道人化緣,民眾獻料,至1950年又基本修復,每年一度的廟會都沒有熄滅。
道觀以供奉東嶽大帝黃飛虎為主,另有“玉皇殿”、“閻王殿”、“三清殿”、“大德真君殿”、“龍王殿”、“城隍殿”、“三生娘娘殿”,還有“東嶽府”、“孤魂祠”等等,凡傳說的諸神,應有盡有,並置有專殿。據說,這裡還是陰曹地府之所在,故對“十殿閻王”以及陰朝地府的設定,模擬得最為詳盡。道觀氣勢恢宏,富麗堂皇,雕樑畫棟,飛檐翹角,亭榭廊回,恬靜幽深,香火旺盛,聲播久遠,河南的光山、固始、商城、湖北的羅田、勝利和安徽的金寨、霍山、霍邱、六安等十三個縣的香客慕名而來。
“封神榜”的描述的東嶽大帝黃飛虎,農曆三月二十八日是出生日,十月十五日是得道升天日,故該道觀一年兩期廟會,廟會期一般是15天左右,鼎盛之時,持續一個月。屆時各地的戲班子,雜耍等民間藝人和商賈紛紛雲集,集鎮上只見人頭攢動,車水馬龍,歌舞昇平,貨暢其流,最高峰時,當天接待香客十餘萬人,道觀小山門至雙河街長達數公里的路上,摩肩接踵,迤邐而行,宛如游龍。雙河廟會成為民間文化交流、商品交流和宗教信仰的平台,已深深根植於金寨周邊民眾生活風俗之中。“文革”時期殿宇損壞慘重,87年經省政府批准作為宗教活動場所對外開放,社會各界自發捐款百萬元之多,幾經修復,現有殿宇54間,供奉神像數十尊,2001年又引資40萬新建一座古塔式的觀音閣;2006年改建3小山門門樓,新建了一幢宿舍樓,修建了長500米的水泥路和兩百餘步上山石階。
本著修舊如舊,還歷史本來面目的原則,在登小山門建三十六石台階,大門兩側聳立一對漢白玉雕琢的獅子,門頭上鑲嵌的“東嶽府”三個遒勁大字,描金繪藍,熠熠生輝,改革開放後,雙河鎮將道觀作為旅遊勝地對外開放,借廟會搭台,經濟唱戲,隆重操辦每年兩度的廟會。雙河被譽為皖西生薑第一鎮,年產鮮姜一萬噸,隨著廟會的聲名遠震,雙河品牌的生薑,也成為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在八十年代,每期廟會時,可接待各地香客遊人100萬,貿易成交額1000萬元以上,隨著各地廟宇的增多,香客分流了不少,每期廟會持續在一周左右,一般以正會期為中心,前三天后四天為最旺盛的時期,各地香客遊人不僅局限在虔誠焚香、頂禮膜拜了,而是進行物質和文化交流,傳播科技文化知識,在富口袋的時候更注重富腦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