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教育志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教育志》是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教育志領導小組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書名: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教育志
  • 作者: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教育志領導小組
  • 類別:地方志
  • 出版時間:2000年12月
  • 編纂人員:項光麗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本志記述了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教育事業發展的歷史與現狀。包括教育行政、幼兒教育、國小教育、中學教育、少數民族教育等。

作品目錄

封面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教育志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教育志》編纂領導小組
圖片
縣實驗中學教學區
中學生化學分組實驗
計算機教學課
省教委副主任和福生(後左三)在行署副專員劉世胤(前左二)的陪同下到實驗中學檢查指導工作
省教委副主任周益群(中立)在勐庫中學了解學生學習情況
臨滄地區教委主任魏守芳(中左二)到勐勐中學聽課
省長和志強到拉祜族聚居村忙品國小了解教學情況
省教委副主任馬有良(前)到勐庫中學檢查指導工作
省教委民教處處長趙松濤(右二)到大荒田半寄宿制完小檢查指導工作
1995年11月上海市東亞建築裝璜有限公司給壩糯國小捐款
1995年11月上海奉賢縣教育局給雙江民族國小捐款20萬元
上海黃浦區教育局、雙江自治縣縣委政府領導共同為雙江黃浦希望國小教學樓奠基
1998年上海黃浦區與雙江教育對口支援簽字儀式在雙江舉行——雙方教委領導交換協定文本
縣教師進修學校
運用教學錄相學習外地先進教學經驗
教師基本功比賽
1994年成立雲南廣播電視大學雙江工作站
課堂教學競賽
探討電化教學經驗
<一>探討電化教學經驗
<二>教工之家活動
農學職高班學生在收割甘蔗
縣職業教育中心
茶葉職高班學生在茶園實習
林業職高班學生到林區考察
醫士職高班學生上解剖課
認真聽課(掃盲學習一)
傣族青年身披袈裟進課堂(掃盲學習二)
脫盲考試現場
忙糯鄉上康太村拉祜族婦女李光秀在自家創辦農民文化技術學校帶領民眾脫貧致富——圖為李光秀對村民進行科學養豬培訓
學校圖書室
城關完小教學區一角
小學生百人大合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現代教育技術進入課堂
在烈士陵園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參加社會公益勞動
百名學生參加“百米”畫卷香港回歸活動
學生興趣小組活動
課堂教學
縣民族國小教學區一角
北京市雙榆樹國小學生代表與雙江部份少數民族學生聯歡
布朗族小學生課外活動
縣中心幼稚園
縣中心幼稚園設計的《娃娃快樂城》系列活動獲1997年全省幼兒教學錄相二等獎
幼兒舞蹈《金色的小孔雀》
“11·6”地震受損校舍
“11·6”震後的露天課堂
九十年代新崛起的勐勐鎮中學(世行貸款項目工程)
千蚌半寄宿制完小
忙票完小(左新貌,右舊貌)
彝家完小新貌(貧義項目工程)
荒田半寄宿制完小(重建家園工程)
雙江興辦最早的學校——忙糯國小(左:舊校舍 右:新建教學樓)
沙河鄉景亢村傣族社員集資建蓋的學校——景亢國小
沙河鄉那京村民眾自籌資金建校——那京國小
邦丙鄉邦況小寨社員田正忠(中)帶頭集資建校——小寨國小
雙江旅台同鄉獎學基金會<一>成立大會現場
<二>理事台胞楊國粹先生
雲華希望國小
福和希望國小
亥公希望國小左校門 右全景
1998年9月全省民族國小半寄宿制高小工作會議在雙江召開<一>會場全景
<二>省教委副主任馬有良(右二)省民委副主任高廣(右三)臨滄行署副專員劉世胤(右一)等領導出席會議
<三>與會的各地州代表參觀校點——圖為在忙品國小參觀
1998年全縣“基本普及六年制義務教育”通過省人民政府的合格驗收
1999年全縣“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通過省人民政府合格驗收
1998年全區半寄宿制高小檢查評估試點工作會在雙江召開——圖為行署教育局長納恆章講話
1996年全區初級中學管理暨教研工作經驗交流會在雙江召開——會場全景
縣教委辦公樓
前文教局局長趙成龍在全縣教育三乾會上
前教育局局長陳昌智聽取中國小教育工作匯報
榮譽
前教委主任王有忠到沙河中學檢查指導勤工儉學工作
現任縣教委領導班子(右起:胡明學主任、劉亞明副主任、俸光清副主任)
前屆《教育志》編纂工作人員(右起前:項光麗、李克強,後:陳文、夏德興)
本屆《教育志》編纂領導班子(右起:楊文山 胡明學項光麗 劉亞明 薛麗瓊 羅恆高俸光清)
雙江拉祜佤族布郎族傣族自治縣行政區示意圖
一九九八年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各類學校分布示意圖
序言
凡例
目錄
概述
大事記
第一章 教育行政
第一節 機構
一 行政機構
二 股室
三 鄉(鎮)教育機構
第二節 行政職責
一 縣教育機構職責
二 崗位職責
三 鄉(鎮)教育機構職責
第二章 幼兒教育
第一節 沿革
一 幼兒班
二 幼稚園
第二節 保教
一 內容
二 方法
第三節 幼稚園(班)簡介
一 縣中心幼稚園
二 勐庫鎮幼稚園
三 沙河鄉幼稚園
四 城關國小學前班
第三章 國小教育
第一節 辦學沿革
一 清末時期
二 民國時期
三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第二節 管理
一 土民學塾
二 國民國小
三 普通國小
第三節 學制 課程
一 沿革
二 壬戌學制
三 學制改革
第四節 教學
一 清末明初時期
二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第五節 思想教育
一 儒學思想教育
二 三民主義教育
三 政治思想教育
第六節 勞動教育
一 手工勞動
二 義務勞動
三 勤工儉學
第七節 體育衛生
一 體育
二 衛生
第八節 國小簡介
一 城關完小
二 忙糯完小
三 勐庫完小
四 大文完小
五 勐勐鎮中心完小
六 尹俸國小
七 邦丙國小
八 賀六國小
九 荒田國小
十 勐庫華僑農場國小簡介
第四章 中學教育
第一節 辦學沿革
一 縣立中學
二 雙江中學
三 鄉(鎮)中學
四 附設國中班
第二節 管理
一 董事會
二 校長負責制
三 分級管理制
第三節 學制課程
一 三三學制
二 二二學制
三 三二學制
第四節 教學
一 講述法
二 教法改革
第五節 思想政治教育
一 黨化教育
二 政治思想教育
第六節 勞動技術教育
一 勞動觀念
二 生產技術
三 職業技術
第七節 體育 衛生
一 體育
二 衛生
第八節 中學簡介
一 縣立雙江初級中學
二 實驗中學
三 勐庫中學
四 沙河中學
五 大文中學
六 忙糯中學
七 邦丙中學
八 賀六中學
九 國營雙江農場中學
十 勐勐鎮中學
十一 勐庫華僑農場中學
十二 衛東“五·七”中學
第五章 少數民族教育
第一節 宗教教育
一 佛寺教育
二 教堂教育
第二節 學校教育
一 土民學塾
二 邊地國小
三 民族國小
四 半寄宿制學校
五 民族國中、高中
第三節 民族教育成果
一 拉祜族
二 佤族
三 布朗族
四 傣族
五 彝族
第六章 職業教育
第一節 師範教育
一 鄉村師範學校
二 省立雙江簡易師範學校
三 師範班
第二節 農業學校
一 省農校臨滄分校
二 走讀式農業中學
三 勐庫農業中學
四 農業大學
第三節 職業中學
一 職業高中
二 雙江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三 “3+1”班
第七章 成人教育
第一節 工農業餘教育
一 工學班
二 工農業餘掃盲
第二節 函授、電大教育學院
一 函授教育
二 電大教育
三 其它
第三節 自學考試
一 組織機構
二 開考科目
三 考生待遇
四 考試成果
第四節 職工文化技術補課
一 組織機構
二 補課對象
三 補課內容
四 補習成果
第八章 教師
第一節 來源
一 聘用
二 社會吸收
三 國家分配
第二節 職責及考核
一 職責要求
二 考核
第三節 師訓和教研
一 師訓
二 雙江教師進修學校
三 教研
第四節 待遇
一 經濟待遇
二 政治待遇
第九章 教育經費
第一節 經費來源
一 清末民國時期
二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第二節 設備
一 沿革
二 現狀
第三節 社會助學
第十章 黨群組織
第一節 中國共產黨
一 組織發展
二 中共雙江自治縣教委黨支部
三 中國雙江實驗中學黨支部
四 中共城關國小黨支部
五 中共雙江職業中學黨支部
六 中共雙江自治縣中心幼稚園黨支部
七 中共雙江教師進修學校黨支部
八 中共雙江“五·七”農業大學黨支部
九 中共鄉(鎮)中國小黨支部
第二節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一 組織發展
二 組織現狀
第三節 中國少年先鋒隊
一 組織
二 活動
三 現狀
第四節 民眾組織
一 教育工會
二 學生會
三 忙糯鄉獎學基金會
四 互助儲金會
五 雙江教育基金會
六 雙江旅台同鄉獎學基金會
七 上海東亞公司情系雙江百萬獎學基金會
八 旅台同胞星輝獎學基金會
九 旅台同胞鄭發茂獎學基金會
第十一章 人物
第一節 傳略
張正楷
李文林
張有紀
彭桂萼
刀自昌
趙旻
何奇珍
傅先發
刀光祥
方如芝
雷耀鮮
邱懷祥
第二節 名錄
一 1951年至1998年縣教育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名單
二 1951年的國小教師(縣政府成立後第一批教師)
三 1954年秋國家分配的第一批大理師範生
四 1956年秋國家分配的第一批昆明師範生
五 1956年國中班教師(縣政府成立後第一批教師)
六 1957年雙江中學成立時的教師
七 表彰名錄
八 文明單位(學校)
九 1987年首次評定的中學二級、國小一級以上職稱教師
十 1998年全縣中國小高級、一級職稱教師
十一 從教30年以上退休的教師
十二 30年以上教齡的在職教師
附錄
一 檔案
二 摘要
三 雜錄
後記
著作權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