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高15(~25)米;樹皮灰黑色,淺縱裂;幼枝具棱,被微柔毛或近無毛,老枝粗壯,灰黃色,光滑或具小的縱裂縫,皮孔無或不明顯,葉痕半圓形,不凸起。葉片厚革質,橢圓狀長圓形、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稀卵形,長4~10厘米,寬2~4厘米,先端短漸尖至漸尖,漸尖頭具銳尖的刺,基部闊楔形至近圓形,邊緣全緣或近全緣而具刺齒3~14枚,葉面深綠色,光亮,背面淡綠色,兩面無毛,主脈在葉面凹陷,被微柔毛或變無毛,在背面隆起,側脈6~9對,在葉面微凹,在背面凸起,網狀脈不明顯;葉柄長3~6毫米,上面具淺槽,被微柔毛,背面具皺紋;托葉寬三角形,宿存。
花序簇生於二年生枝的葉腋內,每個分枝具單花;花序基部具卵狀披針形苞片,外面者先端驟尖,內面者鈍,均具緣毛;花淡綠色,4基數;雄花:花梗長2~3毫米,疏被微柔毛或近無毛,基部具2枚披針形小苞片,長約1.5毫米;花萼盤狀,直徑約3毫米,深裂,裂片卵狀三角形,急尖或飩,疏具緣毛;花冠輻狀,直徑7毫米,花瓣卵形,長約3毫米,具緣毛,基部稍聯合;雄蕊4,較花瓣長,與花瓣互生,花葯長圓狀卵形,長約0.75毫米;敗育子房卵狀球形,直徑約1.5毫米,先端鈍或近平截。雌花:花梗長1~3毫米,疏被微柔毛或近無毛;花萼與花冠同雄花:退化雄蕊略短於花瓣,不育花葯箭頭形或近心形;子房卵球形,柱頭盤狀,稍淺裂。
果實球形,直徑7~9毫米,幼時綠色,成熟後紅色,基部具宿存的平展四角形花萼,頂端具盤狀宿存柱頭,2~4淺裂。分核1~4,通常2枚,當2枚時,輪廓為長圓狀橢圓形或近圓形,長5~7毫米,背部寬約5毫米,且具掌狀縱條紋和溝,腹面也具條紋和溝,若為4枚,其輪廓為長圓形,背部寬約3.5毫米,內果皮木質。花期4~7月,果期10~12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000~3400米的山谷,箐邊常綠闊葉林、混交林及灌叢中。
分布範圍
產於中國湖北西南部(利川)、四川(木里)、雲南(貢山、福貢、德欽、維西、中甸、麗江、鶴慶、大姚、景東、鳳慶)和西藏東南部(察隅、亞東、墨脫)等省區;分布於印度東北部、尼泊爾、錫金、緬甸北部。模式標本采自印度旁遮普,非《雲南植物志》(4)記載的采自雲南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