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斑蟋

雙斑蟋

雙斑蟋,俗名畫鏡、黃金蛐蛐、黃斑黑蟋蟀(台灣)、雙斑大蟋、咖啡兩點蟋、甘蔗蟋。主要分布於 廣東、廣西、雲南、海南、台灣、四川、湖北 。常躲在草叢間、樹皮下、落葉及石頭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雙斑蟋
  • 拉丁學名:Gryllus bimaculatusDe
  • 別稱:畫鏡、黃金蛐蛐等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昆蟲綱
  • :直翅目
  • :蟋蟀總科
  • 亞科:蟋蟀亞科
  • :蟋蟀屬
  • :雙斑蟋種
  • 繁殖方式:卵生
  • 特徵:前胸背板上有兩個黃色的斑點。
生物品種,生活習性,觀賞特點,

生物品種

在人工繁育的群體中,還會出現另一種色型,即前翅和三對足均為土黃色,黃斑不明顯。體長23—27mm,前長15—18mm,後腿節長12—15mm,產卵管長15—17mm。體大型,黑色、光禿。有光澤;觸角窩上方,除側單眼為黃色外,無淺色斑紋;前翅黑色,個別赤褐色,長達腹端,基部具兩個橫黃斑為該種的重要特徵。
體形尺寸
體長23-27mm;前翅長15-18mm;後足腿節長12-15mm;產卵管長15-17mm

生活習性

雙斑蟋常躲在草叢間、樹皮下、落葉及石頭間,若不注意並不容易發現;蟋蟀的前翅相互摩擦可以發出聲音,但只有雄蟲能發聲,目的是為了吸引雌蟲的注意。北京年生6代,台灣年生4代。以卵在土中越冬,8—9月成蟲棲息在草叢間、甘蔗田,世代重疊;中南部多;成蟲壽命40天左右,雌蟲產卵量630粒。若蟲共10齡。雄蟲善斗,人們常飼養作斗蟋用。
中文拼音:
SHUANGBANXI
模式標本產地
Africa, West Tropical Africa, Mali, Mourdiah
模式標本保存地
ANSP Philadelphia
國家保護級別
不祥
CITES公約級別
未定
IUCN紅色名錄等級
未予評估(NE)
紅皮書等級
未定
中國特有
異名信息
Gryllus (Gryllus) ater,Saussure,1877
Acheta bimaculatus,Herbst,1788
Acheta campestris,Fabricius,1775
Acheta capensis,Fabricius,1775
Gryllus interruptus,Walker,1869
鳴聲
清脆響亮,強勁有力,聲如“渠、渠、渠、渠(Qu)……”,節奏勻速,鳴聲連續無間斷。野生雙斑蟋雄蟲善鳴好鬥。

觀賞特點

雙斑蟋體粗壯,全身光滑,頭胸有光澤。頭部飽滿,球形;前胸背板略呈鼓狀凸起,兩者均為亮黑色。觸角窩上方,除側單眼為黃色外,無淺色斑紋。前翅黑色或略帶赤褐,雄蟲前翅基部各具1圓形黃斑,因而得名“雙斑蟋蟀”。三對足均為黑色。前翅寬大,超出腹端,後翅發達,翅端摺疊時呈須狀,超出前翅和尾須。 頭小,3個單眼略在一水平線上。前胸背板寬大於長,前、後緣均向後凸,呈緩弧形,側片前下角呈直角。發音鏡近橢圓形,長稍大於寬,四角圓,鏡內有一彎曲橫脈,斜脈4。後翅發達,長過腹端,露出如長尾。
雙斑蟋蟀又稱烏龍仔、赤龍仔、畫鏡、花鏡、黃頭頸,它是典型的蟋蟀科昆蟲。由於其雄蟲前翅基部各具一塊圓形黃斑,因而獲得“雙斑蟋蟀”的名稱。
此蟋蟀體形粗壯碩大。體長2.2~2.8厘米,全身光滑,有光澤。頭部飽滿,圓球形。前胸背板略鼓起,各部門都呈烏黑,而邊緣稍帶黃褐色,前翅略黑色而帶赤褐色。
雄蟲前翅寬大,超出腹端,後翅發達,翅須呈須狀,超出尾須和前翅。雌蟲比雄蟲略大,產卵瓣平直,略長於後足股節端部,尖而長,如同拖著一把尖刀。
雙斑蟋蟀分布很廣泛,在我國的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廣西、雲南、海南、台灣、四川、湖北、安徽都有分布,其他各省也有少量生長。它也是東南亞各國、地中海沿岸各國及非洲北部的常見種類。
野生的雙斑蟋蟀基本上都棲息於地表雜草叢和多種農作物的大田中,以及荒野的亂石縫隙中。它取食植物的根、莖和嫩苗。
此蟲生長比較多的地方,會對當地農作物造成危害。每年大約在7月開始發生,8~9月大量出現。它一般喜在夜間活動,雌蟲比雄蟲有更強的趨光性。
雄蟲不僅善於鳴叫,而且喜好打鬥。其鳴聲清脆響亮,聲音為“舉、舉、舉、舉.......”節奏均勻快速,強勁有力,可連續而不間斷。它的打鬥場面也很值得欣賞。在我國台灣地區,這種蟋蟀也是做為用以格鬥觀賞的寵物,喜歡飼養的人很多。
在我國東部和中部如江西、浙江、安徽、湖南、湖北等省,對這種蟋蟀也有很多愛好者,利用它們之間的咬斗來比賽勝負,來玩賞取樂。在這些地方,除了飼養的籠子是用竹子製成的長籠外,其他做法和都蟋蟀是完全相同的。
雙斑蟋蟀日夜都會鳴叫,因此,捕捉這種鳴蟲白天也可以循著它的鳴聲去尋找捕捉。不過白天捉到的,一般都是“大路貨”、“平庸之輩”,若從打鬥的角度看,它的戰鬥力都是比較一般的。富有經驗的玩賞者,他們懂得,想要捉那種“無敵大將軍”、屢站屢捷的佳品,必須在夜間去捉。
玩賞這種蟋蟀的行家,他們在捕捉時,不是見一個捉一個,而是很有選擇性的。他們到野外後,先要靜心仔細聆聽四周各個方向傳來的雙斑蟋蟀鳴聲,分辨出哪只的鳴聲具有鏗鏘金屬之聲,這種雙斑蟋蟀才是具有很強戰鬥力的百戰百勝的最佳斗蟲,然後,才循著這個鳴聲去認真尋找和捕捉。這種上佳的都蟋並不是很容易獲得的,有時一連幾天出去捕捉都只能空手而歸,一無所獲。因為大多數蟲都是平庸之輩,不值得去捕捉。
雌蟲和雄蟲有明顯的區別,區別點在於它們的背上(翅)。雄蟲的復翅上有明顯的發音器結構。玩賞者稱之為“龍背”;而雌蟲的復翅翅脈平直無發音器。玩賞者稱之為“獅背”,其花紋很象篩米用的竹篩上的紋路,其實叫它為:篩背“更確切些。
夜間捕捉雙斑蟋蟀,最好要有2~3個同伴一起去。理由是,要帶幾樣東西,如要2個手電筒、臨時裝蟲用的籠子,而且還要帶上竹棍和蛇藥,因為這個季節的夜間正是野外毒蛇出來覓食的時候,可能會遇上毒蛇,一個人去遇上這種情況就顯得人手不夠用。
雙斑蟋蟀體形較大,最好用一號蘇盆飼養其中。陶質的蟋蟀盆也可以用,但最好要用大些。餵飼的食物並不講究,普通的米飯、粥、蔬菜葉、瓜果即行。
此蟲不喜歡強光環境,平時飼養處若光線太強,應給它在籠外用紙或布稍微蓋住一些,但也不必蓋至黑暗的程度。另外,取、放籠子時要小心輕取輕放,因此蟲害怕強烈的響聲和震動,一旦受到驚嚇和震動,2~3天內都不肯戰鬥,並會使其身體受到損傷。
此蟲不耐寒冷,入冬時要注意設法為其保暖,否則會凍死,但即使保護得很好,也只能養至春節左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