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雙岙平坑古道
人文歷史,特色,
人文歷史
雙岙山位於永中鎮雙岙村境內,以村名而得名。海拔169米。西接南坑山;南臨峰台山;東南坐落在雙岙村;北腰坡種植農作物與水果林,在山麓的沙田裡種植桑樹、糧蔗、花生等作物。山體植被較好,名勝古蹟豐富,雙岙水庫在其境內,是人們遊覽的佳地。
平坑山位於永中鎮西北部,海拔102米。南連南坑山,西接青山與瑤溪火燒嶺背的山平崗,北接彈子山。溪水車流注人雙岙水庫。有山園與梯田50多畝,有山路通往永中鎮屯山村、茶山鎮、瑤溪風景區。
洞潛龍洞位於雙岙水庫大壩腳之北。為古潭舊址。直徑2米,深80餘米,下有小泉涓流四季不斷,距洞口20來米深處,尚有洞外光照反射透人。至此煩熱頓消。寒冬則溫暖如春。
火燒嶺位於瑤溪風景區的交界處,也是兩景區互通要道。該嶺從瑤溪風景區的瑤湖東岸至雙岙水庫的西岩(原水庫)。
一虹瀑位於永中鎮雙岙村境內,為雙岙水庫溢洪道,因水流只有在雨季或山洪瀑發時發生。故是間斷瀑。瀑闊二十米1下垂十五米,每當雨季或山洪瀑發時水流順著石壁傾瀉而下,聲如雷鳴,傳聞數里。地人稱為一虹瀑。
雙鳳瀑位於永中鎮雙岙風景點,石勝觀對面,筍蒙窟之西,周圍峰巒如障如屏。該瀑落差三十餘米,寬約五、六米,上窄下廣,自練從半空中垂下,氣勢磅礴。
蒙泉位於永中鎮雙岙風景區境內,石勝觀斗姥閣之東十餘歩。泉水從巨岩隙縫中湧出,注人長約1米,寬約60公分,深約20公分石盤內,清洌甘美,爽人可口。澇天不滿,旱天不竭,地人稱為蒙泉。
南坑兒龍潭位於永中鎮雙岙風景區南坑山東南。潭以山名。雙岙水庫之西有小溪,沿溪山道崎嶇,長約四里,儘是突兀亂石,下大上尖。南坑兒盡頭巨岩空隙拱成一洞,溪水從洞中涓涓流出注人一潭,潭橫寬各約2米,深約20米,潭口有長方形巨石,名龍床,床後有沙井。過去求雨捕捉小水虱,作為小龍,以表求雨凱旋歸來。大雨山洪暴發人稱"龍瀉潭"。
雙溪位於永中鎮雙岙風景區境內。據光緒《永嘉縣誌》卷二載,雙溪在城東南華蓋鄉二都,源出雙岙山。水面平坦寬闊,可以通船,兩岸沙坎,地人稱之沙河。後因山岩風化剝蝕,沙石沖積,溪流面積逐漸縮小。近年已對河道進行清理。該溪是永強塘河支流。自古以來就是旅遊勝地。明中葉著名詩人何白等留有雙溪詩篇。
兩榕樹位於永中鎮雙岙村口。二樹距離約10餘米,位置相互對稱,樹齡約二百年。風水樹。樹冠擴展,蔚然成蔭。1996年因道路翻修,以石圍砌保護,並刻榕蔭景爽、“蓍英安逸”青石板,分別立榕樹下。
攬勝亭位於永中鎮雙岙水庫大壩西墩,1979年雙岙水庫大壩竣工時建。六角形,六隻方形柱,平頂。可觀雙溪山水風光故稱“攬勝亭”。六柱嵌對聯。
羅寧橋位於永鎮雙岙村雙岙村雙岙水庫溢洪道上。雙拱,水泥結構,東西走向,長25米,寬5米高20米,站在平地仰望,橋貌古樸,造形新頴,橋上橋下各具風釆。
安仁寺位於永中鎮雙岙村雙岙山北正麓。創建於後晉開運元年
(944年)寺前一望平疇,山環水抱,環境清幽70年代圮,近年當地民眾在原址上重建。明代,壬至彪的藝文,“重建雙溪安二寺募緣疏”。
石勝觀位於永中鎮雙岙村雙岙山北麓。雙岙水庫壩腳東側。(始建年代不詳),到明、清時期日漸衰落。民國初年,本鎮新路人胡理岳,在廢墟上搭起茅廬供奉玉皇大帝,民國十年永中鎮橋北王晉庚父子、永興下垟街王新洪等,興建大羅寶殿(今稱玉皇殿)續建左右兩廡各三間,又數年,在殿後修建三間斗姥閣,規模粗廣。王榮年為題山門匾額“石勝道觀”,今重新恢復舊觀。
石勝觀(雙岙)有藝文:雲深處原是羅山舊跡,日出時便添雙岙新姿。
摩崖題刻
雙岙石勝觀摩崖造像位於永昌雙岙村古佛岩。石勝觀為石結構、依山而築,前為玉皇殿(晚清建築)面臨沙岙龍潭。造像共十四尊,分三組,皆坐南面北。最大一尊,通高1.33厘米,寬0.55厘米,凸出0.21厘米。東首第一尊,上解陰刻有“張氏媽娘舍山路捌丈,洋路四十二丈,祈保壽命延長”,揩書。第一組共4尊,為三官(即天、地、水三官,亦稱三元)和土地神;第二組5尊,全為女性造像,面相半滿碩長,頭梳螺髻有鬢、胸佩纓絡、赤足垂蓮踏雜、身著長裙、披去肩、頭後有圓光;第三組,靠近女神的,似為摩呵目犍連,足踏祥雲、披雲肩;接下3尊,肉髻、披雲盲、首U型領服,結跏趺坐蓮座,應為藥師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第四尊戴風帽、披帛、著U型領服,結跏趺坐蓮座,似為地藏王。石勝觀造象,容相慈祥、造型古樸、刻工精煉,是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就造型風格而言,當是宋代造象。1990年列為甌海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現代建築
雙岙水庫位於永中鎮雙岙村,1979年6月建成。土石結構,總庫容量107萬立方米,其中興利庫容量87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6200畝。1986年後,對大壩(此水庫壩原在平坑下段口處,1972年曾修建)配套加固維修。
特色
最值得一提的是雙岙至禮部主寺的一段石階小道,是古道的精華所在。海拔高僅為100米左右。路程五公里,因路面平坦而得名為平坑古道。據史料記載,這條古道早在明朝就形成。古道附近重要的景點有白岩宮、王瓚書院、饅頭岩、烏龜岩、和尚岩、篾篩潭、龍潭、觀音岩、安仁寺、石勝觀、雙岙水庫、引水山洞、背篷嶺、禮部主寺,瑤溪水庫,瑤溪山莊等主要景點。
歷史悠久,傳說甚多,在東周時雙岙還是一片灘涂,雙岙溪是東甌航行避風之最,魚夫經常在此岙避風過夜,有一天魚夫夜聞奇音,岩縫裡火光四射,察現岩矗洞深,察覺佛光顯靈,隨之在洞內設爐圖佑。直至北宋時,永強成陸,羅東若居萬民仁者將此處建成宮,因岩是白色,故起名為白岩宮。(史料來自白岩宮碑文)。至明朝成化12年(1477年)二都殿前青儒王瓚慕名至此,覺得岩異泉清,池水漣漪,林茂青幽,必隱大穴。故於此功讀詩書,後中榜眼,平番封王。當時白岩宮就成為王瓚書院。
沿著古道向前幾十米就可看到更為奇特的饅頭岩,形狀象饅頭,上方直徑8米,高10米,下面基盤的直徑僅有5米,下有烏龜岩,頭朝饅頭岩,相互呼應,依依不捨。
古道旁邊的安仁寺,始建於後晉開運元年(944)位列永嘉場五大古剎之一,訖今有一千多年歷史,坐落於雙岙西首,朝迎旭日,一望平疇,背依陵丘,萬木蔥蘢,北旁雙溪,水聲潺潺,南依南坑,群峰蔥翠,環石水抱,景色清幽,自唐至宋,朝廷崇佛,香火頗盛。此寺曾出過聖僧逆川和尚。寺不在大有僧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傳說逆川和尚功德無量,來往香客很多,寺院有一片田園。有一天逆川聖僧將收成的稻穀放在稻桶岩上曬,那天天高雲淡,烈日高照,有空就邀龍潭龍王下棋,那天龍王總是輸給聖僧,後來龍王休棋便指點聖僧去把稻穀收起,聖僧反而責怪龍王說,大晴天為何會下雨呢?當龍王一走,一場大雨將所有的稻穀沖走了。此時,聖僧卡指一算,便知是龍王所為,就取白狗血倒入龍潭,逼龍王上南坑。後來就有南坑峽谷藏有龍的傳說。
古道旁的石勝觀的傳說更希奇。民國八年永強新路人(城北村)富家弟子胡成華,看破紅塵出家修行,原選址在孫洋山獨貓洞,用石木結構建起十平方左右的小庵苦修。至民國十年的一個夏天,夜坐庵前背經的胡成華,朦朧中看見西南角有火光出現。次日便以火光方向處去尋覓,只見獨有路亭一座。胡成華就在亭周圍四處精細尋覓,果然在亭內石板下找到二缽大洋,後萌思在此建觀。當時還聯絡永強信佛大戶援助(助者老碑可考)。終於在民國十六年古庵落成。因路亭全石建成,又從石下得銀,故取名為石勝觀。至今保存全好,觀內的摩岩石刻都記載在永中街道志中。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登上古道便見雙岙水庫,前面就是引水岩洞,高3米,寬3米,長100多米。洞口上方刻有《高峽出平湖》。行人可以在洞內通往。到背蓬嶺還有二公里,土道為主。當你登上背蓬嶺時,人們站在剛建的亭中,總想鬆一口氣,貪婪地飽賞和吮吸天然氧吧,真是通自然之心,步入精神之境。從嶺巔往下看,道上滿目蒼翠,林木夾道,沿著健身步道,便是瑤溪山莊。
平坑古道引人入勝之處,不在於它的高度,而在於其有非同尋常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趣。
Copyright 2014 中國古道網 著作權所有 備案號:滬ICP備14028401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