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冠蜥

雙冠蜥

雙冠蜥是背鰭蜥屬的一種蜥蜴,背鰭蜥屬中只有此種為鮮綠色。這種鮮綠色的蜥蜴身上通常有淺藍色或黃色的斑點。在頭上有兩個雞冠狀突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雙冠蜥
  • 拉丁學名:Basilicus plumifrons
  • :動物界
  • :背鰭蜥屬
  • 分布區域: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
  • 英文名:Plumed Basilisk
基本信息,形態特徵,生活習性,行走原因,

基本信息

學名:Basilicus plumifrons
科名:美洲鬣蜥科。
產地: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巴拿馬等地。
壽命:10~12年
體長:60~70厘米。
飼養溫度與濕度:溫度,晝30~33℃;夜25~28℃。相對濕度70%~90%。
食性:昆蟲、小魚、飼料鼠等。
主要特徵:成年後維性的頭部、背部及尾部均有明顯發達的骨質棘支撐的脊突,全身呈綠色。
飼養:可參照長鬣蜥。雙冠蜥性格較神經質,不適合上手把玩,以觀賞為主。
雙冠蜥

形態特徵

背上及尾巴有3個由骨質棘支撐的脊突,只有雄性背上才長有帆狀背鰭。眼睛內有亮橙色的虹膜,尾巴很長,可在爬樹時或奔跑時平衡,腳趾很長,可用後肢站立快速行走。

生活習性

棲息於熱帶雨林,樹棲。卵生。
雙冠蜥是標準的熱帶雨林爬蟲,需要高溫多濕的環境,由於它們多棲息在瀕河的樹木上,因此環境的濕度非常高,可以達到75-100%。在人工環境中飼養,濕度控制就成為最重要的關鍵。雙冠蜥共有四個亞種,最常見的就是棕雙冠蜥(Basiliscus basiliscus),其次是條紋雙冠蜥也叫紅雙冠蜥(Basiliscus vittatus)和西部雙冠蜥(Basiliscus galeritus),最後是綠雙冠蜥(Basiliscus plumifrons)。嚴格來說,只有綠雙冠蜥頭冠分為兩片,是明符其實的雙冠蜥其他三種都是單片的。由頭冠的形狀就可以分辨各個亞種。當然,頭冠和背上的鰭都是只有雄性個體才有。西部雙冠蜥因為數量很少,市面上很難見到。人工繁殖的個體通常頭冠和鰭部都比野生的小,體色也比較黯淡一點。
雖然只要條件適合,雙冠蜥的飼養難度並不高,不過因為它們生性比較膽怯,容易受驚嚇,與飼主的互動程度也比較低,所以並不適合喜歡把玩寵物的人飼養。雙冠蜥喜歡棲息河岸的樹木 西部雙冠蜥上,遇到威脅可以立刻跳進水中水遁,它們在地面上多以後肢奔跑,由於體重輕,後肢粗壯發達,後腳掌不但特大,而且腳底有特殊的鱗片可以發揮滑水板的作用,使得雙冠蜥可以在水面上奔跑很長的距離,然後才沉入水中快速游離危險。所以在飼養環境上應該儘量符合這個特點。與水龍的飼養環境很類似。
雙冠蜥也是典型的日行性樹棲型蜥蜴,飼養缸以高度為主,設定枝幹和綠色盆栽,底部可以放置較大的水盆,底材可用樹皮屑或無菌土,UVB加溫燈也是必需的設備。由於雄性的領域性頗強,不能有兩隻雄性共處一缸。在食性上屬於蟲食性,可以餵食蟋蟀,麵包蟲,小鼠,小魚。在野外雙冠蜥有時是會捕食魚類的。
成體在雌雄的辨別上並不困難,雄性體型較大,又擁有頭冠和背鰭尾鰭,不過在繁殖上難度比較高,最主要就是在於濕度的控制上,其他如日照時間和溫度也都要配合得當。像棕雙冠蜥就需要更高的濕度。將雄性和雌性分開飼養一段時間可以增加成功交配的機率。在成功交配後約4-6周,雌性會在地面掘洞產卵,每窩可產15-17顆軟殼蛋,每季可以產卵4-5次之多,可以算是多產蜥蜴。
孵化溫度應保持在攝氏28-29度,約8-10周可以孵化,孵化後的幼體最好留在孵蛋器中直到卵囊吸收後才移到個別飼養缸中。幼蜥在一年半到兩年之間可以成熟,不過雄性在六個月左右就會出現爭鬥,最好分開飼養。幼蜥還有一種獨特的避敵絕技,就是裝死,這在其他蜥蜴並不多見。如果飼養得當,雙冠蜥可以活上15-20年之久。
這種可以在水上奔跑的小蜥蜴一般俗稱為basilisk lizard,中文譯名為羽毛或雙冠蜥蜴,也有直譯為蛇怪蜥蜴的。國外也有稱為耶穌蜥蜴的。

行走原因

為了能在水上奔跑,雙冠蜥蜴後腿上長著長長的皮腳趾,能夠在水中展開,增加表面積。當它們迅速擺腿,它們把展開的腳用力蹬水,如果保持了速度,那么所產生的小氣渦能讓它們不沉入水裡。這樣它們能在水面前進大約15英尺(4.5米)或者更長距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