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美學思想

雕塑美學思想

雕塑是一種二維空間或三維空間的型藝術,“雕”是減,即除去不必要的部分,直到所形象離開粗糙的自然形態,呈現出藝術家所要求達到完美為止;“塑”是增,即利用可塑性材料從無到有創造出完美的形象。“雕塑”是這兩種造型過程的統稱。

簡介,基本形式,人物形象,現代西方的雕塑,

簡介

美學中關於雕塑的美學特徵、雕塑美的表現手法諸問題的研究門類。雕塑是一種二維空間或三維空間的造型藝術,“雕”是減,即除去不必要的部分,直到所雕形象離開粗糙的自然形態,呈現出藝術家所要求達到的完美為止;“塑”是增,即利用可塑性材料從無到有地創造出完美的形象。“雕塑”是這兩種造型過程的統稱。最早的雕塑可能與偶像崇拜或巫術信仰有關,雕塑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雕” 可能比“塑” 更早,因為它的創作過程與燧石工具的打制相近似。舊石器時代已出現了比較成熟的雕塑作品,主要題材是婦女和動物。

基本形式

雕塑的三種基本形式:圓雕、浮雕和透雕。

圓雕:所謂圓雕就是指非壓縮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賞的三維立體雕塑。
浮雕:所謂浮雕是雕塑與繪畫結合的產物,用壓縮的辦法來處理對象,靠透視等因素來表現三維空間,並只供一面或兩面觀看。它主要有神龕式、高浮雕、淺浮雕、線刻、鏤空式等幾種形式。
透雕:去掉底板的浮雕則稱透雕(鏤空雕)。把所謂的浮雕的底板去掉,從而產生一種變化多端的負空間,並使負空間與正空間的輪廓線有一種相互轉換的節奏。

雕塑美學思想
美學特徵
雕塑的美學特徵雕塑一開始和對“神”的信仰有關。雕塑藝術能以獨特的靜止表現“神”的強大和無所不在,靜止有著動作的藝術,如舞蹈和原始啞劇所具有的魅力。西方雕塑在希臘時期達到一個高峰,馬克思曾稱它為範本。希臘雕塑不只是現實主義的,而且是理想主義的。“神”是理想化了的人的形體塑造,對希臘人來說,對這種神性的追求也就是對美的追求。他們把一切與雕塑有關的知識都用到了對神的形象的塑造上,尤其是數學方面的知識,英國美學家H.里德認為黃金分割律是希臘雕塑藝術的基礎,並認為雕塑的美和人的觸覺有關。

雕塑美學思想
由於雕塑藝術的靜態特徵,即使是情節性雕塑也不可能去表現一個事件的連續過程,而只能選擇一個具有典型意義的瞬間去表現特定環境中的人物性格。“環境”往往是不可見的,因此,雕塑所能表現的情節不宜過分複雜,除非它是一件人所共知的歷史事件。

人物形象

雕塑主要表現人的形象,人體美是雕塑藝術不可缺少的構成因素(見彩圖),包括希臘雕塑在內的相當一部分著名雕塑作品都表現了人體的美,就象羅丹所說的那樣:“裸體是具有豐富意義的”,“在人體輪廓的壯麗的節奏中,能夠看到神的智慧散布在整個自然界裡的靜穆和諧”。不僅許多西方雕塑歌頌了具有理性光輝的人體的美,中國古代的宗教雕塑也有一部分在“神”的名義下歌頌了人體的美,如天龍山石窟的唐代菩薩像、麥積山43號窟的宋代天王像等。

  
雕塑美學思想
雕塑美學思想
由於圓雕的三維性,因此它在模仿人的形象方面容易做到肖似,也許正為了把雕塑從蠟像式的肖似拯救出來,古希臘、羅馬和中國古代的雕塑都經歷了從彩塑轉變為單色的過程。從色彩的語言過渡到光的語言,這一轉變可以看作是雕塑走向成熟的標誌。雕塑的美主要表現為形象整體在光的照射下所產生的明暗層次效果。但當代的某些西方雕塑家刻意追求與現實生活的接近,不僅恢復使用彩塑的手法、而且讓作品穿上真人穿的衣服,甚至象G.西格爾那樣,直接用活人來翻制雕塑;有的雕塑家,象D.漢森,不僅不想迴避蠟像式的效果,而且就用蠟像來替代傳統的雕塑。這些雕塑作品與傳統的雕塑相距甚遠,它們能不能有強大的生命力,還需要時間的考驗。
中國古代宗教雕塑之所以長期以來保持鮮明的色彩風格,主要是由於廟堂內過於昏暗,需要藉助於非常外在的鮮明色彩去突出“神”的形象。現代雕塑儘量避免敷色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對發揮雕塑媒介材料的物質特徵有了充分的認識。大理石、花崗岩、青銅、木材等雕塑材料本身具有一種初級的質地的美,媒介材料在雕塑中和形象合二而一,它本身就是形象的載體,因此媒介材料的質地對雕塑形象的外觀有直接的影響。
同一件雕塑作品,用大理石雕成或用花崗岩雕成,其質感的不同甚至會影響人物性格的表現,前者柔,後者剛,這就是物質材料的特性在起作用。在一件作品中保持雕塑材料的統一也是很重要的。印象主義畫家E.德加的1920年被翻鑄成青銅雕塑,紗裙則由紗狀物製成,至今塑像完整如初,紗裙已破爛不堪。此外,物質材料的不同,可以直接影響到作品的結構,如石質材料易斷裂,所以造形應儘量追求整體性,中國漢代霍去病墓前的動物石雕就是根據石材的天然形狀而雕就的,所以保持了原石塊與石雕作品渾然一體的特色。而青銅灌鑄的雕塑由於其強度遠勝於石質雕塑,所以形象的姿態便宜於大幅度伸展。

現代西方的雕塑

現代西方抽象風格的雕塑,其發展有一個較長的歷史。A.羅丹雖是一位傑出的現實主義雕塑家,但他已開始表現出對新的雕塑形式感的追求。他曾說過他不是一個夢幻者,而是一個數學家。他的作品之所以好,就因為它是“幾何形”的。有人認為羅丹的這一看法暗示了他之後向西方雕塑發展的趨向。羅丹對幾何形式的強調,意味著藝術所要求的美不來自自然的賜予,而來自藝術家的創造。
里德把現代西方雕塑分為兩種基本類型:一種是"構成主義",另一種是“有機物的樣式”。他認為前者的美在於對體積的控制與數的構成,後者的美雖不拋棄體積,但這種體積是按照有機物或生物發展的途徑表現出來的。在這方面,他認為H.摩爾的作品具有代表性。摩爾努力想使自己的作品體現原始的實體,去接近他所謂的“宇宙萬物的開端”,他深信事物在其外形背後隱匿著某種精神本質,它是一種力或內在的質,這種質在實際事物的形態上只顯露出一部分來,因此,藝術家的職責就是要剝去事物偶然的、多餘的形式,以揭示精神在無利害關係形式中所包含的目的。摩爾是繼羅丹之後一位傑出的西方雕塑大師,他留下了許多有名的寫實風格的作品和抽象風格的作品。無論在理論上或實踐上,相當一部分西方現代雕塑都走向了神秘主義。
雕塑美學思想
早在20世紀初,達達主義者M.杜尚曾用大量“現成物品”代替傳統意義的雕塑,企圖取消自柏拉圖以來畫家的床是木匠的床的模仿這一造型藝術的最基本的準則,抹殺藝術品與實用品之間、藝術領域和現實領域的區別。杜尚1923年的是一幅將線和金屬箔片夾在玻璃板里的作品,1926年因不小心被打破了,經杜尚本人修補後,這件作品才算“完成”。這裡,傳統的“完成”與“未完成”的界限也已經喪失。由於大量西方抽象主義雕塑已從有規則的變形發展到了無規則的變形,許多這樣的“作品”都變成了難以理解的、甚至是醜陋的雜物的拼湊,以至使有的美學家發出了藝術已經死亡的感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