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藝術在商代已經發展到較高的水平,就其種類而言,有平面的浮雕或淺刻、有半立體的動物形雕像、也有立體的雕像與塑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雕塑樂舞
- 發現:商代前期泥塑,後期各種質料
- 雕塑類型:平面的,半立體,立體
- 常見花紋:饕餮紋、夔龍紋和雲雷紋
簡介,立體動物,人像題材,
簡介
浮雕或淺刻多半是器物上的花紋,最常見的有饕餮紋、夔龍紋和雲雷紋。此外還有蟬紋、宙辯多鴞紋、鳥紋、蠶紋、龜魚紋,以及牛頭紋、鹿頭紋、虎頭紋等,都是取材動物形象,經過巧妙的藝術加工,成為獨具時代風格的畫像。安徽阜南發現的龍虎銅尊①,其肩、腹上的浮雕龍虎紋均有一首雙身,虎紋張口露齒,鹹欲食人,堪稱商代裝飾花紋的代表作。
半立體的動物形雕像一般小巧玲瓏,都是奴隸主貴族的佩飾。這些雕塑品,多屬玉、石、蚌飾物,有鳥、魚、蟬、鴞、兔、虎以及其他不知名的獸面等造型。
立體動物
在商代前期只發現過泥塑。到了商代後期,各種質料的動物塑像才有大量的發現。以玉、石為質料的動物形雕像數量最多,題材最廣,例如從在小屯M5發現的長鼻大耳的玉像和蜷足靜臥的石牛等,無不栩栩如生,神態畢肖。在武官村宙匙熱嬸一帶的陵墓中,還發現了大批的動物形白石雕像,最大的如雙獸雕像長達一米有餘,小的如石鴞、石虎首人身肯烏凳虎爪坐式立雕,高約30多厘米。這種石材立體動物雕像雖然都是殷代後期房柱旁的裝飾,但仍不失為三千多年前的藝術珍品。此外,商代後期的有些銅器,如鳥獸尊、觥、異形卣等都是仿效動物形象而造型,特別是在湖南寧鄉出土的四羊尊,把四隻羊的造型和布局同方肩尊的器形特點巧妙地結合起來,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平。
人像題材
在商代前期只發現一件泥塑殘品,到了商代後期,各種原料的浮雕、半立體和立體人物雕塑品均有出土。例如安陽小屯墓M5發現的婦好鼎紋、安徽阜南出土的龍虎尊紋和傳為湖南安化出土的饕餮食人》卣①,同《司母戊鼎》的耳紋一樣,都是把人頭或人體置於饕餮口中,或置於虎口之下,反映了奴隸社會的吃人的形象。
上述小屯M5發現的十件玉石全身人像和人頭像,有的跪坐戴冠,腰束諒府寬頻;有的赤足盤發,裸體文身;前方面提及的三件戴枷男女陶俑,則是免冠而著圓領衣,衣裙似乎連在一起催拔歸,從這些不同的服飾中很清楚地表現了不同的社會身份。
商代的樂器,現已發現的有磬、埍(有石制、陶製和骨制三種)、鼓、銅饒(形如鈴鋒而無舌,持以敲擊,大小三枚為一套)等。在甲骨卜辭中有從系從木的“樂”字,作形,可見琴瑟之類當時也已存在。甲骨文又有“舞”字,作“”形,象人身掛有飾物婆娑起舞之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