雊,筆畫數是13畫,部首是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雊
- 筆畫數:13
- 部首:隹
- 筆順編號:3525132411121
基本信息,詳細解釋,含義,出處,古籍解釋,
基本信息
【字目】雊
【拼音】gòu
【注音】ㄍㄡˋ
【輸入法】鄭碼:RYJN,U:96CA,GBK:EB67
詳細解釋
含義
形聲。字從句(gōu),從隹,句亦聲。“隹”指“雉”,即野雞。“句”指“彎曲”。“句”與“隹”聯合起來表示“野雞彎曲脖子用力鳴叫”。本義:野雞鳴叫。說明:商代有“雊鼎之雉”,即武丁時候有一隻野雞飛到鼎耳上站立鳴叫,令武丁恐懼。這是因為鼎身上所鑄的圖像即是鳳鳥(文獻所謂“飛廉”)。鳳鳥代表祖先。鳳鳥的活體被認為就是雉。雉的鳴叫表示祖先警告。所以武丁恐懼萬分,以為自己做錯了什麼事。
出處
雉雞叫:“雉之朝~,尚求其雌”。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古𠋫切《集韻》《韻會》居𠋫切,𠀤音遘。《說文》雄雉鳴也。雷始動,雉鳴而雊其頸。從隹從句,句亦聲。《書·高宗肜日》越有雊雉。《禮·月令》雉雊,雞乳。《集韻》或作㗕呴鴝。
又縣名。《前漢·地理志》上谷郡雊瞀縣。《注》雊,工豆反。
又《集韻》俱遇切,音句。義同。《前漢·地理志注》孟康曰:雊瞀音句無。
又《類篇》吉𠋫切。雉鳴也。
又縣名。《前漢·地理志》上谷郡雊瞀縣。《注》雊,工豆反。
又《集韻》俱遇切,音句。義同。《前漢·地理志注》孟康曰:雊瞀音句無。
又《類篇》吉𠋫切。雉鳴也。